第五章 民間對聯(二)(2 / 3)

削麵開始了。王妻有意將一葉麵片兒放在腳尖兒上。她抬腳一甩,一隻爛臭鞋丟在鍋裏了。王二小急忙撈起那隻開了一身窟窿的爛鞋,靈機一動,向老朋友史闕疑解釋說:“這一手叫做‘老母豬漩河’!”

(裴積榮搜集整理)

笑話三則

聖賢愁

傳說古時候坊州一帶有個小氣得出了名的人,人們送他個綽號叫“聖賢愁”。這樣一來連神仙都驚動了,“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和張果老不相信,就親自找到這個人的家裏試一試真假。呂洞賓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今日幸會,能否在一塊吟詩喝酒?”那個人說:“喝酒能行,但我沒有下酒菜,再說又以什麼為題做詩呢?”呂洞賓說:“沒有下酒菜咱們想辦法,就以聖賢愁三個字為題做詩。我先說。”說著搖頭晃腦地開始吟詩了:“耳口王、耳口王繁體字中的聖字為”聖。壺裏有酒我先嚐,盤中無有下酒菜,割下鼻子嚐一嚐。”說著就一刀割下自己的鼻子放在盤中。張果老接著說:“臣又貝、臣又貝繁體字中的賢字為”賢。壺中有酒我先醉,盤中無有下酒菜,割下耳朵嚐一嚐。”說著也割下了自己一隻耳朵放在盤中。二人相視而笑,意思是說看你聖賢愁如何收場?豈料聖賢愁一點也不著急,也搖頭晃腦地作起詩來:“禾火心,禾火心,壺中有酒我先斟,盤中無有下酒菜,拔根汗毛嚐一嚐。”這一下二位神仙不願意了,質問聖賢愁說:“請問你汗毛怎麼能做下酒菜呢?”聖賢愁笑了笑說:“今天二位神仙能為我割鼻舍耳,我才以禮相待,平時我是一毛不拔的!”二位神仙隻好灰溜溜地走了。

懶學生

從前有個財主供孩子念書好幾年了,老是沒有一點長進,眼看一年又快結束了,問老師,老師搖搖頭說沒辦法,財主想了想給兒子下了死命令:“你非得找出原因不可?不然的話就不讓你吃飯!而且找出的原因還要用詩句吟出來才行。”兒子見父親來硬的了,情知抗不過去,思謀了幾天終於寫出一首在他來說還算不錯的詩: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天蚊蠅冬天雪,收拾書包過新年。

馬虎道士

古時有一個道士啥事都馬虎得要命,認字更是馬馬虎虎的弄不清楚,常常把文廟認成又廟,連他給人家做的齋(齋)事的齋字也認為齊(齊)字,還經常把“孔夫子”認成“孔天子”,把大文學家蘇東坡認成蘇東皮了。笑話層出不窮。於是有人就給他寫了首打油詩:

文廟又廟兩相宜,道士忙著去做齊(齋)。

我又不是孔天子(夫子),請你去問蘇東皮(坡)。

(任宗耀搜集整理)

大力士——賀將軍

在距黃陵縣四十餘裏的北塬上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村莊,那裏樹木遮天,祥雲繚繞。窯洞、房舍掩映在綠色屏障中,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莫村。村子四周土地平坦肥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和其他五穀雜糧,村內大部分居民姓賀,屬一個族係,少許姓田。在莫村周圍幾十裏地,至今還流傳著一個大力士的故事。

相傳在明朝中葉,村裏有一賀姓人家,隻有母子二人。兒子長到十幾歲,身材比同齡人足足高過一頭,且身強體壯,飯量很大,力氣過人,人們見他像一頭不知勞累的牛犢,就叫他牛娃。

賀牛娃長到十七八歲,除耕種祖輩留下的四五畝地,還包攬了給村裏十幾戶人家放牛的營生。因他飯量大,一年地裏所打的糧和放牛所得的糧,幾乎還不夠他母子二人吃,日子過得總是恓惶。

一個炎熱的夏天,賀牛娃吃過午飯,看到烈日當空,萬裏無雲,地曬得像烤焦一般。賀牛娃想到村邊廟裏很涼快,於是走出家門到那裏歇息。來到廟裏他把布衫脫下,鋪在簷下大紅柱後的方磚地上,頭枕在柱子下的青石礅上,迷迷糊糊剛要入睡,忽聽神像上空鳥雀吱吱喳喳叫個不停。他坐了起來,睜眼一看,唉喲一聲,原來有一條蛇,約鋤把粗,青綠色狀,口吐芯子,從神像身上一直爬到肩膀上,原來神像的耳朵有一窩麻雀,孵有幾隻小雀。蛇大概想進一頓午餐,不斷地蠕動著身子向前爬。賀牛娃一下跳了起來,走到佛像前,一把抓住蛇的尾巴,在空中掄了幾圈,就狠狠地摔在磚地上,不一會兒那蛇就僵死了。賀牛娃將死蛇從廟院的牆頭甩了出去,返回又將佛像耳朵裏的一窩小麻雀連窩一起端了下來,也從牆頭甩了出去。然後再躺下休息。模糊中聽見有人對他說話:“小夥子,你今天辦了件好事,把鳥窩搬走。這些日子吵得我晝夜無法安息。我應報答你的好處,你是要錢還是要力,我都能辦到。”牛娃喃喃地說:“錢再多也有花完的時候,咱莊稼人憑的是靠力氣養家糊口,有力氣比啥都強。”一聲牛叫把牛娃驚醒,他準備起來放牛,一拉衣服,怎麼搞的,衣服一角壓在大青石礅下,硬拉必扯爛衣衫,他就一隻手把石礅向起抬,一隻手把衣服輕鬆地拉了出來。心想,我真的有了力氣。

這年的臘月,家家戶戶忙著準備過年。推磨碾米忙個不停。村裏碾子少,碾米的人家多,每天天不亮人們先提前起來占碾子,按來得遲早排隊,依次使用。一天晚上牛娃的母親說:“明天咱要碾米,你起早點,先把碾子占下。”牛娃說:“這我知道。”第二天天還未亮,媽媽就催牛娃快起。牛娃說:“早著哩,再睡一會。”母親到門外碾道一看,見圍著好多人,原來轤轆架在一棵槐樹杈上。大家幹急沒辦法。最後牛娃慢慢騰騰走來伸了伸腰,雙手把碾轤轆向上一舉,抱著放在碾盤上,開始第一家碾米,其他人看得目瞪口呆,讚歎不已。

第二年春,牛娃再沒有給人放牛,還把自己僅有的一頭牛賣掉,在牲畜市上買回一頭毛驢。利用農閑到店頭馱炭到縣城去賣。一天一趟,很少間斷。毛驢一次隻能馱七八十斤,而他每次總要揀一大塊炭背在肩上,少說也不下三百斤。一次馱炭剛到王村胡同的溝畔,縣老爺坐著四人抬的轎子,從對麵而來,差役前呼後擁,高喊道:“還不趕快退回去,這窄的路怎麼能過去。”牛娃說:“不用退,能過去。”說著把自己背的炭塊放到路邊的地楞上,然後把驢連同炭馱子拎起來,站在靠溝的楞邊讓抬轎子的過去。縣老爺打起簾子一看,即命衙役叫他過來,問:“你家住哪裏,你的力氣真大,三兩日內到縣衙來,有事要同你商量。”說罷揚長而去。晚上牛娃把見到縣老爺的事告訴母親。母親聽說縣老爺要叫兒子到縣衙去一趟,十分驚慌,說:“我看你闖下禍了,去了一定凶多吉少,最好出去躲上幾天。”牛娃說:“我一不欠糧,二不欠款,三又沒偷沒搶,怕啥?”第二天一早啟程,到了縣衙,老爺問過他的家庭情況,最後說:“我看你為人老實,身強體壯,力氣過人,如果願意就到我這裏做事,絕對不會虧待你。”牛娃點頭同意。縣老爺給了他三十兩銀子,讓他回去安排好家務,三天後來衙門報到。牛娃回到家裏,說明原委,母親自然也很高興,於是賣掉毛驢,安頓好媽媽,第三天就進城當差。

牛娃進了縣衙,習文練武,長進很快。加上他又是個閑不住的人,見活就做,從不偷懶,很受大夥歡迎。有時老爺出差,轎夫有身體不適者,他就主動抬轎,他一人抬一頭,讓其他兩人抬一頭,從不叫苦叫累。

一年天遇大旱,夏糧幾乎沒有收成。饑民成群結隊到處借糧、搶糧。縣上攤派的糧款自然無法完成。巡撫來縣查看實情,督促糧款。群眾聞訊,不約而同,一齊擁向縣衙,要和兩位老爺說理。他們兩人在後堂商量對策,拒不接見饑民,並讓門衛看守住大門,不許任何人進來,這時憤怒的饑民撞倒阻攔的四個門衛,眼看就到二門。縣老爺得知忙叫賀牛娃守住二門。牛娃接令,三步並作兩步跑到二門口,兩腿叉開,兩手緊緊抓住兩邊的門框。任憑人群前擠後擁,他卻像一尊大山擋住了洶湧澎湃的人流。兩位老爺看到眾怒難違,急忙從後堂出來,讓大家息怒,並答應免掉當年夏糧,還要開倉濟貧。一場即將暴發的風潮總算平息了,巡撫返回時提出要帶賀牛娃到他府當差,縣老爺為了討好上司,隻好忍痛割愛。

牛娃到了巡撫衙後,負責操練新兵,保衛城防安全。這一時期陝西連年災荒,饑民成千上萬,結夥成群,打家劫舍。一些人組織民團,購製槍炮,霸據一方,有槍就有糧,有糧鎮一方。這時地方勢力,各派之間,你爭我奪,戰火連年不息。巡撫死死守在城內,不敢出城。向朝廷求援的信送出去杳無音訊。一天夜裏,一幫盜賊將州城團團圍住,他們集中兵力,抬上雲梯主攻南門。當眾多的盜賊蜂擁般從雲梯上爬上來,眼看上了城牆,賀牛娃聞訊立即率眾撲了上去,他用特製的長矛,站在城頭,像挑布娃娃一樣一槍一個挑了下去,最後彎腰,兩手抓住雲梯,連人帶梯一起拋到護城河裏。接著他又把搭到城牆的其他雲梯掀翻。戰鬥結束後,巡撫嘉獎了這次守城有功人員,給功勳卓著的賀牛娃記大功,還上報朝廷。皇上見奏知賀牛娃武藝超群,力大無比,特召進宮封為鎮殿將軍,保衛皇宮和皇上。

賀牛娃接旨進宮,正遇上聖上修複“太和殿”,即將結工,最後再剩下給殿前栽兩根大理石旗杆,約三丈長,上麵雕有二龍戲珠,做工精巧,龍飛鳳舞,栩栩如生。一大堆人圍著束手無策。人多了容納不下,少了扶不起來,又怕這一貴重物受損,負責施工的大臣正在為難之際,賀牛娃從旁邊經過,便說:“這好辦,讓我一個人扶。”放下包袱,脫掉上衣,從容不迫地將旗杆一個個扶了起來,其他人趕忙填石固定,這一壯舉,迎得了眾人陣陣掌聲。大殿工程全部完工後,皇上攜諸大臣,在這裏進行了隆重的竣工儀式。金鼓齊鳴,樂聲陣陣,宮女起舞,煙雲在殿堂上空彌漫。一大臣宣讀聖諭:“願從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永享安樂。”並對修殿有功人員進行獎勵,最後一名得獎者,是新到任的護殿將軍賀牛娃。

賀牛娃當了護殿將軍後,知道自己責任重大,更加盡職盡責,忠於職守,日日夜夜巡回檢查,從不懈怠,多少年來從未出過任何差錯。皇上念及其忠君保國,賜給一宮女讓其成婚。

晚年,賀牛娃帶妻室兒女回到故鄉,從事農耕生活,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使不完的力氣,翻修了房舍,添置了農具,同所有農民一樣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去世後,墓前曾立一石碑,介紹了他的生平,讚頌了他的功德,可惜“文化大革命”時被砸碎,人們把他的墓習慣稱為“將軍墓”。

(賀宏俊搜集整理)

“孟聖人”其人

“孟聖人”何其人也!店頭地區中老年人無所不知,在他的一生中既沒在疆場上鞍馬征戰,也沒有仕途上威赫顯耀,而是勤勞一生,以種田維持生計,在豐收中尋找樂趣。他刻苦好學,知書達理,對農業、氣象、藥理有一定研究,熟練掌握各種農活,達到爐火純青境地。他為人正直,樂於助人,同情和支持革命,至今被人民傳頌。

“聖人”幼年入私塾,熟讀《四書》《五經》。對《史記》《資治通鑒》很感興趣,還喜歡閱讀氣象、農業、醫學方麵的書籍。按他的天資和真才實學,在當時完全可以躋身於官場,求得一官半職。但他看不慣官場那種逢場作戲,溜須拍馬,迎上壓下的作風,寧願過清貧的田園生活。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粗茶淡飯,布衣裹身足矣!

店頭鎮土地平坦肥沃。沮水沿川流過,適宜玉米、線麻等農作物的生長。“聖人”在種田上高人一籌。他種線麻時光從整地入手,耕耘過的地又平又虛,沒有一塊小土疙瘩。籽種經過多次精選,下種時親自搖耬。播種每畝地用的種子比別人幾乎少一半,但從不缺苗,也不要間苗。收線麻時將麻捆成小把,要作“上腰”,經他手捆的線麻,每捆根數不差上下,剝麻時正好一捆一斤。收割的線麻要放在用石頭箍的麻池裏漚,每池需水約三百多擔。別人往往提滿一池水,累得腰酸腿疼,像落湯雞一樣。而“聖人”提滿一池水,身上沒有一滴水點。一池麻一般要漚上數天,漚好後才能撈出,然後在地裏晾曬。漚到什麼時候為準,要請“聖人”裁決,不得有半點馬虎。他會根據水色變化,告訴你撈麻的準確時間。早一頓飯時間撈出的麻就有些生硬,不容易剝;推遲一個時辰,麻就會漚過時,剝的麻會減少分量。長期以來,人們形成一個概念,他的話就如“聖旨”,一般不可違背。“聖人”剝麻很有功底,從根到梢,很少中斷。剝後的麻稈上沒有一絲麻,每把正好是一斤,賣麻時一把一斤不要用秤稱。

“聖人”種玉米也不同別人。種子經過挑選後,親手從棒子上剝下來,除去兩頭,隻要中間的,種前作發芽試驗,確保種子百分之百的出芽。下種時他親自點種,一步一窩,叫作一點二踏三上糞,每窩隻點兩粒玉米籽,出來後一苗不缺,不需間苗。有一年剛種上玉米,天下了一場大雨,土地板結,大部分人種的玉米缺苗,必須補種。有人說“我們一窩點四五粒玉米都缺苗,‘聖人’的玉米隻點兩粒,肯定缺的更多。”誰知到地裏一看,仍同往年一樣,一苗不缺。原來大雨過後,他砍了些樹梢,用木棍夾成耱形,上麵壓了一塊石頭,人拉著在玉米地輕輕耱了一遍,劃破板結的地皮,保障了全苗。

“聖人”對氣候變化,風、雨、陰、晴有一定研究。他善於把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同生活實踐相結合。他早看東南,晚觀西北;早看雲霧,晚觀夕陽;夜視星辰。收集總結了很多關於氣象方麵的民間諺語。諸如:“雲自東北起,必定有風雨;有雨天頂亮,無雨四邊光;久雨顯星光,明朝雨更狂;煙筒不出煙,一定是陰天;天熱人又悶,有雨不用問;久雨傍晚晴,一定轉天晴”“蛇出洞,蟻擺道,燕子低空叫,雨天即來到。”

由於他基本上能預測出近三兩日天氣變化的情況,周圍一些群眾碾曬糧食,紅白喜事,尋人幫忙,事前都要來問一問“聖人”天氣好壞。他能給你說個八九不離十。這樣他就自然地成為別人辦事的好參謀,成為人們敬慕的人。

有一年夏天,他尋了幾個人鋤地,一連鋤了幾天,再有一天就可將地全部鋤完。第二天早晨,幫忙的人來了,他說:“今天下午有大雨,不鋤了,不然鋤下的草,一見雨又活來了。”來人說:“天上一絲雲彩都沒有,哪來的雨?”果然這天下午,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雨。

一個夏天的下午,“聖人”從地裏幹活回來,路過沮河,順便脫了鞋到河邊洗腳。這時河下邊一些婦女正洗衣服,嘰嘰呱呱笑語連天,好不熱鬧。河上遊一群十多歲的孩子,光著屁股,正在鳧水。他們有的打水仗,有的紮猛子……沉浸在歡樂的氣氛當中。“聖人”腳剛伸到水裏,感到水比平時涼,流量好像也有點大,再看水麵有不易覺察的白沫、河草。他一下意識到河要漲水,就立刻穿上鞋,到橋頭大喊,叫婦女們不要再洗衣服。一個年輕的媳婦說:“孟爺爺說夢話,大晴的天,一點雲也沒有,怎麼能漲水。”“聖人”又跑到河上遊,把鳧水的孩子全趕出來,並叫到河邊橋頭高處。這時人們才聽到遠處有轟隆轟隆的像是打悶雷的聲音。一陣涼風吹過,大家感到身上好冷,緊接著河水像一群脫韁的野馬,奔騰著,咆哮著。前麵河麵上是一層枯枝敗葉,後麵四五尺高的水頭一湧而下。大浪卷著樹枝在橋下打了一個漩渦,嘩啦一聲,連橋一起衝走。那個年輕的婦女上岸最遲,一雙新繡花鞋被水衝走,孟老開玩笑地說:“多虧你跑得快,要不然就給龍王爺做媳婦了。”惹得大家一陣歡笑。

人們議論“聖人”有卜算之術。街坊鄰裏丟失了東西或牲畜,都要請他卜算,看丟失何方,能否找見。他卻往往能算得準確,這並不是他懂得什麼神術,而是他善於思索,善於分析判斷,然後得出比較準確的結論。效應了幾件,就被人傳得神乎其神。無意中增加了幾分神秘色彩。

一年收麥時,一家人剛碾完場,把牛趕到高皇廟邊山坡上放牧。下午說什麼也找不見牛,著急中找“聖人”卜算。他掐了掐手指,思索了一會說“牛入密梢林,今日找無門,明日拂曉時,登高可找尋。”第二天早晨,牛主早早起來,站在高皇廟的山頂上,發現牛在不遠的坡上吃草。過後有人問“聖人”為何找得準,他捋著白須笑著說:“你想牛剛碾完場又熱、又饑、又乏,想吃些青草,牛虻又多,咬得牛無處躲藏,隻得向梢林深處鑽,這時林草正旺,你到哪裏去尋?等牛歇息一晚,消除了疲勞,這時肚饑,早晨沒有牛虻,趕快鑽出來吃草,一找不是找見了嗎?”在座的人,無不打心底裏敬服。

又一年秋天,一家人將幾頭牛趕到葫蘆溝台上放牧。下午偏偏一頭大犍牛找不見了,著急中找“聖人”卜算。他問清當時的情況,想了想說:“牛丟在北方,尋見有指望,須得犯口舌,賠情又賠糧”。三天後在店頭北邊的魯寺村找見,原來牛吃了人家的玉米、豆子,被拉回拴在窯裏,牛主給人家賠情道歉,賠了二鬥糧的損失,然後才將牛拉回。“聖人”何以算得準,細想起來道理很簡單,放牛的這片山坡,下麵緊靠都是魯寺村種的地,秋季正是玉米、豆子成熟季節,貪吃的牛一跑到地裏,就被看秋的人牽去,牛主不賠償損失怎能把牛拉回。

“聖人”愛好廣泛,平時他喜歡讀各種醫學書籍。上山采集各種中草藥,隨時加以炮製,鄰裏有人頭疼、感冒、咳嗽、吐瀉等病症,他給你配上幾種藥,服後即可見效。有的人起了疥瘡、紅斑,他也能給你配方或洗或敷,效應極佳,從不收費。鄰家的豬羊牲畜有疾也能及時治療,鄉民們感激不盡。

“聖人”一生經曆三個朝代,目睹清室後期腐敗無能,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煙狼四起,蔣介石奪取大權後,不斷發動內戰,殘酷地剝削壓迫人民,廣大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他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對共產黨毛主席領導窮人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十分讚同。他每天起得很早,利用拾糞的機會,摸清店頭國民黨軍隊崗哨分布及城上碉堡駐軍情況,隨時報告給地下黨。有時還利用放牛、上山砍柴之便,給雙龍遊擊隊傳送情報。他的家晚上常常成為遊擊隊聚集的場所。1947年正月,遊擊隊攻打店頭鎮公所,中敵埋伏,有兩名遊擊隊員犧牲在店頭街的十字口。當時,白色恐怖籠罩店頭,敵偽人員氣焰囂張,“聖人”冒著“共嫌”殺頭的危險挺身而出,以八十歲高齡而不顧,組織村民將烈士遺體裝殮好送上山岡。他昂首闊步,白須在寒風中抖動,表現了對敵人暴行的無比憤怒,對革命戰士壯烈犧牲的深切同情。

(賀宏俊搜集整理)

麒麟的傳說

(一)

黃陵橋山下的沮河上遊有條長三十多裏的山溝,溝的正中有個村莊叫百子橋。放眼望去隻見四周是山,山不高而秀麗;環村有水,水不深而清澈。村子雖小卻流傳著麒麟的動人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百子橋住著一對年輕夫妻,據說他們是江南遭了水災,逃難到北山的。因盤纏用盡,食宿沒有著落便逃荒要飯路過這裏,隻見這兒花草叢生,蝴蝶飛舞,小兩口就在這裏搭了庵子,開荒種地。一年後,荒地變良田,夫妻倆過上自食其力的美滿生活。男的姓朱,排行為三,所以叫朱三;女的姓李名春。小兩口男耕女織,和和氣氣,勤勤懇懇,日子雖窮,卻也平安無事。

不久,妻子懷了孕,第二年生下個白白胖胖的男孩,夫妻倆高興極了,丈夫更加勤苦,他每日起早貪黑下田幹活,瞅空還上山挖藥材,搬木耳,采猴頭,為的多換點收入,讓妻子保養好身體。誰知當年妻子又懷了孕,來年又生下個男孩,就這樣三年生兩個,一連生下十個男孩。孩子們一個比一個高一頭,十分惹人喜愛。

轉眼間二十年過去了,朱三夫婦給孩子們成了家。不知不覺又過了十多年,十個兒媳每人就又生了十個兒子。這一年,正遇上幾十天的連陰雨,門前的小溪漲了洪水,簡直成了一條大河,整個山溝成了水的世界。村對麵山台地的莊稼田眼看著被荒蕪,人們不能過河去耕耘。全家人焦急得不得了。年邁體弱的朱三也被熬煎得積勞成疾,臥床不起。這時十個兒子便在一起商議,決心修一座橋,一來便於過河耕作莊田;二來解除老父心中的愁苦。主意已定,他們帶領自己的一百個兒子,鑿石運土,經過一個月的奮戰,終於在村子中間箍起一座石橋。竣工那天,朱三當即從炕上爬起,拄著拐杖,被一群小孫孫攙扶著前去現場觀看,果真一座石橋修起暢通無阻。他高高興興地看看十個兒子,又轉過身看看十個兒子的一百個兒子,捋捋胡子激動得熱淚盈眶,不由自主地高喊:“百子橋,百子橋……”從此,這裏就得名叫百子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