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老年人吃的藥多,其中很多藥物會幹擾身體對營養素的消化、吸收、代謝和排泄。老年人容易出現藥物的副反應。
老年人的膳食結構比青壯年簡單得多。這種偏食的情況,原先是無意識的,後來習慣成自然,老是吃這些食物,而不吃那些食物。偏食對身體健康不利,因為,一般食物並非平衡膳食,各種營養素含量有的偏多,有的偏少,長期下去就會造成某些營養素偏多而另一些缺乏。
所以,膳食中各類食物組成必須搭配均勻。我國古代就充分注意到各類食物在營養上所起的作用不同。如古籍《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老年人偏食情況與小孩不一樣,老人隻要認識到需要改就很容易下決心改,並且有些偏食的情況純屬客觀供養條件所限製造成的。如今,營養學家提出:膳食的配伍以食物多樣,數量少量的原則,目的就是鼓勵要吃多樣的食物種類,防止偏食,達到營養平衡,這樣的膳食新概念,對人類健身益壽是有深遠意義的大事。
營養素對人體來說,好比肥料對於作物一樣重要,但施肥不能過頭,營養素的搭配也必須合理。
(2)老年人的膳食構成特點
健康的飲食行為是保證充足、均衡營養攝入的前提,應當根據老年人的生理需求,特別是消化係統的活動規律,安排好一天三餐的飲食,提供各種營養素。但是,食物和營養素是兩碼事,它們既有聯係又有區別。一個人每天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素。有的是吃的食物在腸道內就能直接吸收,不需經過消化,有的卻要經過消化成小分子的水解物才能吸收利用。膳食的構成一般由下列食物所組成的。
①穀類、薯類食物
這類是主食,主要成分是澱粉,也含有蛋白質。往往成為我國居民蛋白質營養素的主要來源之一。不過,這類植物性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比不上動物性食物和豆類植物蛋白質的質量優良。所以,營養專家認為,在吃穀類食物當主食時,要適當吃薯類食物,要重視吃適量的動物性食物和豆類食物作為營養素補充,這些食物也提供B族維生素和某些礦物質。
②豆類與豆製品食物
豆類、豆製品成為我國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顯然,對於幾千年以來,我國人民健全的體質有著密切的關係。豆類食品有高達20%~40%的蛋白質,其中尤以大豆中之含量最多。豆類蛋白質的氨基酸屬於穀類蛋白質的限製氨基酸,是種最優良的氨基酸,而且含量較高,所以,品質較好。而其他豆類的脂肪含量很少,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唯獨大豆含脂肪很高,約占18%,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很多。此外,豆類提供維生素B1、維生素B2、PP以及鈣、磷等營養素。發了芽的豆類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
(3)蔬菜類食物
蔬菜是我國城鄉人民最主要的副食品。品種繁多。可分葉菜類:如白菜、油菜、芥菜、芹菜、菠菜、莧菜、空心菜等等。
根菜類:蘿卜、胡蘿卜、蕪菁、芋頭、甘薯等。
莖菜類:蓮藕、百合、荸薺、蘆筍、萵苣、馬鈴薯、竹筍、茭白等。
果菜類:西紅柿、茄子、辣椒等。
瓜菜類:黃瓜、冬瓜、南瓜、絲瓜、苦瓜、甜瓜等。
香辛菜類:韭菜、蔥、大蒜、薑、洋蔥。
野菜類:薺菜、馬蘭頭、枸杞頭、香椿、馬齒莧等。
豆莢菜類:四季豆、刀豆、長豇豆、荷蘭豆、扁豆。
花菜類:菜薹、菜花、黃花菜。
蔬菜富含維生素C、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及無機鹽。蔬菜還提供粗纖維,吃了容易有飽腹感。
(4)水果類食物
所含的營養素和蔬菜差不多,但糖分一般高於蔬菜。蔬菜是以副食品形式烹調成菜肴提供營養素的,水果則可以在餐桌之外提供營養素。水果與蔬菜雖然兩者的營養素差不多,但是吃水果不能代替吃蔬菜,如果僅吃水果而不吃蔬菜對身體不利,因此,提倡吃蔬菜與水果不能偏廢,水果和蔬菜互補才能對健身益壽有利。
(5)乳和乳製品食物
乳與乳製品其營養價值較高,因為,其所食營養素較完全,並且容易消化。但是,也有不足,維生素C含量非常少。
(6)蛋與蛋製食物
蛋類的營養價值,突出地比一般食物的蛋白質要高。蛋類脂肪含量約15%,幾乎全在蛋黃內,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維生素B2、PP以及若幹無機鹽。但其中除蛋殼外鈣很少,鐵的含量雖不少,但利用吸收率很低,而蛋黃中膽固醇較高。
(7)肉類(包括內髒)食物
肉食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之一,烹調的花樣繁多,是膳食中副食品主角。肉類蛋白質含量約10%~20%,其消化吸收率比植物蛋白高,屬優質蛋白質。脂肪能量高,但多吃易發胖。骨中含鈣量豐富。肝中含維生素A、維生素D和B族維生素很多,成為理想的補血食品。
百歲老人吳若安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評為全國的健康老人。長壽老人在談養生益壽經驗時說:“在我一生中,以素食為主,略有葷腥,從不大魚大肉。進入老年期後,增加一杯牛奶,似乎足矣。”宋代有位名醫叫陳直曾說:“尚年之人,真氣耗竭,五髒衰弱,全仰飲食以資血氣。”可見古人已把合理飲食作為健康和長壽之重要條件。因此應恪守“動則不衰,食則有節,樂則壽長”十二個字的古訓。
94.老年養生飲食保健有哪些新變化
“動則不衰,食則有節,樂則長壽”這是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這裏的“食則有節”是說明飲食與長壽有密切之關係,飲食必須有節。
飲食過多,尤其是多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可導致肥胖病,易患高脂血、高血糖等非傳染性疾病,進而誘發心腦血管病危害生命,因此,欲得長壽,全仰飲食以資血氣。可見古代已把合理的飲食作為老年人保持健康和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
根據筆者的心得體會,認為老年人在飲食方麵要注意“三低”,即低熱量、低脂肪、低糖類;“二足”,即要有足夠的蛋白質;足夠的維生素;“三適當”,即適當的纖維素,適當的無機鹽,適當的水分。筆者每天定時吃三頓飯外,很少吃零食,參加宴會從不多食多飲,煙酒更是不沾,總是“飲食有節”。這也算是我長壽原因之一吧!
飲食過多,尤其是多食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可致體重增加,一般超過標準體重30%~50%者的死亡率要比體重正常人群高出一倍。而低於標準體重15%者死亡率是人群中最低的,所以,這是最理想的體重。現認為在標準體重上下10%都可算正常。飲食過多者易患高血壓、高脂血,並常誘發膽石症、膽囊炎等多種疾病。因此,飲食有節是健身防病之本。
(1)飲食保健新觀點
節食,也就是節製飲食。
營養專家認為:節食並非吃得越少越好。節食應在保證營養的基礎上進行。也就是說,既要全麵攝食,使營養平衡,以饑飽適中,保持腸胃正常功能。在這個前提下,因人製宜地適當減少動物脂肪、食糖及澱粉類食物,增加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事實如此,曆代帝王貴族,頓頓美味珍肴,但長壽者極少,而過著清淡生活的平民百姓卻有不少老壽星。
目前一般認為,節食的標準以20~39歲的進食熱量為100計,那麼,50歲以後,每增加10歲,進食的熱量要減少10%。有人主張60~69歲老人,其飲食總熱量比青壯年期降低10%~15%,70歲以上降低25%~30%,一般60歲以上的男性不超過1900千卡,女性不超過1600千卡;其中脂肪的含量應占總熱量的30%(專家研究:飲食中的脂肪含量占總熱量40%以上時,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多);供糖量占總熱量的55%~60%,其中純糖不要超過10%;蛋白質的供應要充足,特別是優質蛋白如蛋類、瘦肉、魚蝦、奶類及大豆製品,一般說來,每日每公斤體重需蛋白質1克左右,男性每天約需67克,女性約需57克;其他還要適當補充維生素、鈣、鐵、鋅及粗纖維等。
美國出版了一本《壽命的最大極限》科普書籍,作者提出:如果把熱量攝取量逐步限製到維持“正常”體重所需要的卡數40%左右,就有可能活到一百五十歲,隨著衰老而來的身體機能衰退也會推遲。
(2)飲食保健新發現
專家實驗,限製飲食的攝取量和飲食中的總熱量對動物的壽命有良好影響。曾做過試驗,將一群大白鼠分成兩組,一組給予正常飲食,另一組在保證營養的基礎上減少食量,結果發現,節食組的大白鼠壽命要比正常飲食組的壽命明顯延長。同時,觀察到控製食物攝入量,可延長動物出現病理狀態的時間,從而使壽命得到相應的延長。動物實驗證明,飲食中蛋白質攝取量相同時,如果糖(熱量)攝入減少,則其動物的壽命延長;而攝取熱量相等,蛋白質的攝入量不同時,對壽命幾乎無明顯的影響,因此,專家認為:壽命不僅受飲食攝入量多少的影響,而且,也受到飲食中蛋白質和糖含量比例的影響,如果兩者的比例控製在1:5,同時控製飲食的總攝入量,也是有利長壽的。為此專家指出:生命初期過度進食會促進過早成熟、成熟後的過剩營養,又可增加某些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從而縮短壽命。
大量研究說明:節食可以使機體處於半饑餓狀態,使人體植物神經、內分泌及免疫係統受到衝擊,可調動機體的調節功能,使免疫力增強,神經係統功能保持平衡。所以,節食能使機體免疫功能在老齡時仍保持年輕化。節食,確是健身防病的根本大計。
(3)飲食保健新要求
日本專家提出長壽飲食之內容:少吃大米,多吃魚肉和豆類;少吃油膩食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我國的專家提出:節食不僅是節製飲食,更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就是說,一些有益於人體健康的飲食習慣也是飲食保健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要做到以下要求:
其一,防病節食應定時吃飯。這樣可使胃腸道和整個機體代謝活動勞逸相間,偶爾因工作關係錯過吃飯時間,要注意大饑不飽食,大渴不過飲。
其二,防病節食應不暴飲暴食。過飽會使胃腸負擔驟然增加,嚴重時可發生急性胃擴張,引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紊亂,產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尤其在節日中,油膩食物較多,稍不節製,便會過度傷身。
其三,防病節食應不偏食挑食。如果隻根據自己的興趣、口味和偏愛,飲食成分偏異單調,長期如此,就會發生某種營養素的缺乏。還有些人喜歡吃生魚、生蟹、生雞蛋,這既不衛生,容易得病,又不能很好吸收和利用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對健身防病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