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五 戰敗的結局(2 / 3)

李鴻章仿佛是在勸說一位鬧了矛盾的至交和好一般,話語裏流露著理和情,他絲毫沒有意識到眼前的伊藤博文,就是一頭麵對無助羔羊的惡狼,它的最大“情理”就是把眼前的獵物一口吞下去。所以無論李鴻章如何的哀求,伊藤博文決不鬆口,並限定李鴻章三天內作出答複。實際上,伊藤博文料到清政府是不會同意這個條件的,他是想用這樣苛刻的條件,使李鴻章不敢再提停戰的問題。

果然,光緒皇帝聽到這個停戰條件後,急得眼淚都掉下來了,連忙趕到寧壽宮謁見慈禧,可此時的慈禧依然稱病在床,不與政務。光緒隻好悻悻而去,召集各大臣研究怎麼辦。大臣們一致認為,不能同意日本的條件,並要求李鴻章,不要再提停戰的事情了,先訂立議和條款。這一決定,很快轉告了李鴻章。實際上,這正是伊藤博文所希望的。

就在日方拒絕中國停戰要求的同時,日軍向台灣省所屬的澎湖列島發動了進攻,日本此時進攻澎湖的目的,是想通過占領澎湖,進而占領台灣,以作為在談判桌上提出割讓台灣的借口。這一軍事行動,自然增加了李鴻章的壓力。所以,在第三次談判中,李鴻章直截了當地說明,清政府不能同意伊藤博文提出的停戰條件,要求不再討論停戰問題,直接進入議和條款的討論,等於作出了讓步。伊藤博文同意了。

正當雙方要直接進入議和條款的討論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第三次談判剛剛結束,李鴻章乘坐著轎子與往常一樣返回引接寺,沿途擠滿了市民,爭相目睹大名鼎鼎的中國全權大臣李鴻章。當轎子快要到達引接寺的時候,突然,有一暴徒從人群中竄出,很快衝到轎子跟前,把一隻手搭在一名轎夫的肩膀上,轎夫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一回事,這名暴徒就向轎內的李鴻章開了一槍。這一槍正打在了李鴻章的左眼下方,李鴻章頓時血流滿麵,鮮血不僅染紅了轎子,而且還濺到了轎子外麵。但此時李鴻章並沒有慌張,他用手捂住臉,堅持到了住處,並從容地走下轎子,登上台階,進入房間。

這名刺客是誰呢?他刺殺李鴻章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原來,這名刺客叫小山豐太郎,是一個26歲的無業青年。他之所以要刺殺李鴻章,是處於對議和談判的不滿。他認為,這次中日戰爭,日軍必須占領北京,在此時進行和談,是日本的恥辱。他試圖想用暴行引起日本政府的注意,以達到阻止和談的目的。小山豐太郎的想法,反映了日本強烈的擴張主張和仇華情緒。

小山豐太郎的這一槍,對李鴻章沒有造成致命的傷害,把彈頭從傷口取出後,李鴻章康複得很快,隻耽誤了一次談判,就是第四次談判,這次談判是由他的兒子李經芳代替他出席的。但是,李鴻章畢竟是一個73歲的老人了,在這古稀之年,既要承受那麼大的心理壓力,又要忍受身體傷害造成的痛苦,他的痛苦是別人難以想象的。不過,李鴻章在這種情況下,依然無怨無悔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由此可見他對大清帝國的忠心。

刺殺李鴻章的事件發生後,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都十分震驚,他們產生了深深的擔心。他們擔心什麼呢?從陸奧宗光的一段表白中就可看得十分清楚。他說:“我觀察內外人心所向,認為如不乘此時機采取善後措施,即有發生不測之危機,亦難預料。內外形勢,已至不許繼續交戰的時機。若李鴻章以負傷作借口,中途歸國,對日本國民的行為痛加非難,巧誘歐美各國,要求它們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難博得歐洲二三強國的同情。而在此時,如一度引出歐洲列強的幹涉,我國對中國的要求亦將陷於不得不大為讓步的地步。……而況位高望眾之李鴻章,以古稀高齡初次出使異國而遭此凶變,顯然容易引起世界的同情。故若某一強國想乘機進行幹涉,固可以李氏之負傷為最好的借口。”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陸奧宗光有兩怕,一怕李鴻章一氣之下中斷談判回國,迫使清政府割地賠款的目的不能達到;二怕列強趁機出麵幹涉。伊藤博文與陸奧宗光的觀點是一致的。所以陸奧宗光親自趕到引接寺,“慰問”李鴻章,主動提出,日本政府同意簽訂《中日停戰協定》,也不再附加苛刻的條件了。關於停戰問題,日本方麵命全權大臣規定在某個期限、某個區域事實停戰。李鴻章躺在病榻上,半臉纏滿了繃帶,隻露出一隻眼睛,但陸奧宗光從這一隻眼睛中看到了李鴻章的欣喜之情。李鴻章表示,因傷不能親自到會場上進行商談,但在病榻上隨時都可以談。

就這樣,一場變故過後,兩國全權大臣先簽訂了《中日停戰協定》,爾後展開正式議和談判。

議和談判共進行了4次,這4次談判,對李鴻章來說,是最痛苦的博弈,是沒有硝煙的戰爭,是實力懸殊的廝殺。和約的底稿是由日方起草的,當李經芳把底稿的內容翻譯給李鴻章聽的時候,李鴻章驚呆了。他知道日本的貪欲很強,但沒有想到強到如此的地步。那麼,日本都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日本貪婪的要求可以用4句話,16個字來概括,這就是朝鮮獨立,割讓土地,賠償軍費,開港通商。讓李鴻章最為揪心的是割讓土地和賠償軍費這兩項。割讓土地是將盛京以南、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永遠割讓給日本。盛京就是現在的沈陽;賠償軍費是賠償庫平銀3萬萬兩。庫平銀是清政府的國庫收支銀兩的計算標準。

聽到這些條件,李鴻章當時就哭了。他一邊流淚,一邊對他的隨員說,萬一談判決裂,清政府隻有遷都西安,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一定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日本很多年很多年,日本最後必然會失敗求和。當然,這是李鴻章的氣話,無論如何談判都是要進行的。等他平靜下來之後,立即將日方提出的底稿內容報告了國內。

光緒皇帝接到李鴻章的電報,立即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大臣們的爭論十分激烈,有的說不能讓步,有的說可以讓步。最後,光緒皇帝讓總理衙門給李鴻章回電,提出了兩點原則性的意見:一是盡力申辯,少割土地,少賠款,是否簽字由李鴻章根據情況決定;二是爭取列國調停。總理衙門和李鴻章的來往電報,是通過馬關電報局來發送的,日方早已破譯了清政府與李鴻章之間來往的電文,伊藤博文時刻掌握著中方討論的節奏,到此為止,已經摸清了清政府的底數。

在清政府與李鴻章來往的電報中,一個情況引起了伊藤博文的高度關注,李鴻章在給清政府的電報中說:“日本如不將擬索兵費大加刪減,並將擬索奉天南邊各地一律刪去,和局必不能成,兩國唯有苦戰到底。”而李鴻章的這個表態,清政府已轉告中國駐各國公使,隻是他們爭取列強出麵,阻止日本的領土要求。這恰恰是伊藤博文所擔心的。於是,他經過與陸奧宗光商量,很快作出兩點決定:第一,在割地賠款方麵適當作出讓步;第二,用武力給李鴻章施加壓力,迫使他接受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