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其他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2 / 3)

冷戰後,麵對新形勢提出的嚴峻挑戰,不結盟運動在堅持不結盟運動的基本原則和宗旨的基礎上調整了戰略重點,確立了今後前進的方向。(1)將運動的重心轉移到經濟領域,把“幫助發展中世界擺脫貧困、愚昧和落後”作為今後的主要任務,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行動措施。(2)繼續堅持不結盟運動的原則和宗旨,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大國幹涉內政,為維護和平、促進發展、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鬥爭。

中國一直重視同不結盟運動的關係。運動成立時,周恩來總理即致電祝賀,陳毅副總理也明確表示,支持其成員“采取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政策”。1992年9月,中國正式成為該運動的觀察員國。

四、77國集團

77國集團是發展中國家以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為目標,在聯合國係統內部協調立場,同發達國家進行談判、對話和開展南北經濟鬥爭的組織。現有成員國132個。77國集團形成於1963年。當時,第十八屆聯合國大會召開討論貿易和發展問題,75個發展中國家共同提出了《聯合宣言》。1964年,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77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發表了《七十七國聯合宣言》。77國集團因此而得名,此後,盡管其成員國和地區不斷增加,至1984年已達到125個,但77國集團這一名稱一直沿用未變。77國集團的主要活動方式是在每次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召開之前,舉行部長級會議,協調立場,研究對策,為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而做準備。

77國集團成立以來,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1)在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鬥爭中發揮了先導作用。《七十七國聯合宣言》明確指出,發展中國家要建立一種新的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77國集團提出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一係列重要原則,以及建立新秩序的各項具體鬥爭綱領、措施和建議,指導著發展中國家爭取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鬥爭。(2)在加強南南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方麵做出了積極的貢獻。77國集團通過了一係列綱領性文件,闡述了南南合作的指導原則、合作方案和具體措施,並通過其部長會議,加強了南方國家的團結合作,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共同反對新老殖民主義的剝削和掠奪。(3)在推動南北對話,緩和南北關係,建立國際經濟和國際政治新秩序中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77國集團的聯合鬥爭促使一些西方國家重視改善南北關係,開展南北對話。

77國集團組織鬆散,既無常設機構,也無章程,一般在聯合國和一些專門機構召開大會之前或會議期間,成員國舉行會議協調立場。集團在紐約和日內瓦設有活動中心,並各自設立主席,任期一年,由成員國輪流擔任。

77國集團自從成立以來,運用集體力量,在聯合國及國際社會中為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作了有益的貢獻。

五、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石油輸出國組織是發展中國家中建立最早、影響最大的原料生產國和輸出國組織。它是石油鬥爭的產物。戰後初期,西方石油壟斷財團幾乎控製了世界石油的勘探、生產和銷售,從而獲得超額利潤。為擺脫這種狀況,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內瑞拉五國代表,於1960年9月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舉行會議,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其後,阿爾及利亞、厄瓜多爾、加蓬、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尼日利亞、卡塔爾、阿聯酋和突尼斯等國陸續加入。其總部1965年前設在日內瓦,此後遷至維也納。石油輸出國組織強調其主要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設法確保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穩定,並確立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各自的和共同的石油利益。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主要機構有:(1)石油輸出國組織會議,是最高權力機構,由成員國石油部長參加。會議每年召開兩次,根據一致同意的原則進行工作。(2)理事會由各成員國理事組成,負責指導和管理整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工作。(3)秘書處在理事會的指導下承擔執行職能。(4)國際發展基金會,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

70年代初期,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以參股和國有化的形式,收回石油資源主權。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在科威特召開部長會議,決定單方麵把海灣原油標價提高70%,這是發展中國家的產油國首次大幅度提高原油標價,標誌著西方石油公司壟斷石油標價時代的結束。

進入80年代以來,非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大規模開發油氣資源,以及采取替代能源等措施,世界石油市場一度出現了嚴重的供過於求的局麵。1983年以後,石油輸出國組織開始實行“限產保價”的政策。

六、上海合作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源於“上海五國”會晤機製。1989年,中蘇雙方草簽了《中蘇東段邊界協定》。1990年,中蘇兩國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和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指導原則的協議》。1991年以後,以中國為一方,以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為另一方,繼續進行邊界談判和關於邊境地區裁軍和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問題的談判。

1996年4月,中、俄、哈、吉、塔五國元首在上海會晤,創建了會晤機製。“上海五國”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其在地區安全領域中卓有成效的合作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這次首腦會晤簽署的《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徹底結束了冷戰時期中蘇邊境地區多年來形成的軍事對峙狀態,使長達7400多公裏的邊界地帶成為透明的、可控的和平空間,為毗鄰五國攜手維護地區的共同穩定和深化安全領域中的合作奠定了牢固的法律和軍事基礎。

隨著地區形勢的發展變化和各種國際勢力的相繼湧入,加之中亞地區特殊的民族、宗教、文化等地緣條件,棘手的地區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各國政府。蘇聯解體後,長期處於蟄伏狀態的民族、宗教等地區性因素,開始在新獨立的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產生重要影響。車臣非法武裝不斷製造的恐怖事件、阿富汗長年戰亂的影響、西亞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滲透、毒品和武器走私的泛濫,尤其是中亞地區內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和國際恐怖勢力的猖獗活動,使整個地區的政治穩定麵臨共同的威脅。1998年在阿拉木圖舉行的“上海五國”第三次元首會晤的主要議題引入了安全合作領域。與會各國一致主張,“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主義、民族排斥和宗教極端主義都是不能接受的”。並把“各方均采取措施,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有組織犯罪、偷運武器、販賣毒品和麻醉品以及其他跨國犯罪活動”的倡議首次寫進共同聲明,使“上海五國”合作的主題從實現邊境地區軍事互信和裁減軍事力量轉入建立有效安全合作模式的探索。

1999年2月,得到國際恐怖主義組織扶植的烏茲別克斯坦的“伊斯蘭運動”在首都塔什幹製造了6起爆炸事件。同年8月,該組織夥同車臣潰逃分子及來自中東、南亞的國際恐怖分子,從塔吉克斯坦進入吉爾吉斯斯坦南部,製造了長達3個月之久的人質危機,叫囂要在費爾幹納盆地“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2000年8月,他們又兵分數路,從塔烏和吉烏邊界向烏發起進攻,成為直接威脅烏、吉、塔三國安全和中亞地區穩定的心腹大患,被中亞國家稱為“21世紀的鼠疫”。此外,塔吉克斯坦“伊斯蘭複興黨”雖與當局和解,進入聯合政府,但並未放棄建立政教合一政權的夙願,仍與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及塔利班等極端組織保持聯係。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在主持召開哈國家安全會議時指出,“近年來發生在獨聯體國家的種種跡象表明,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勢力和民族分裂活動越來越走向武裝對抗,其犯罪活動日益猖獗,已對獨聯體國家的和平與穩定構成現實威脅”。針對嚴峻的地區安全形勢,“上海五國”領導人在這兩年的會晤中及時進行磋商,並製定了有關的防範措施和鬥爭策略。五國間若幹民族跨國而居的現實和國際恐怖勢力利用多國交界地區從事反政府活動的特點,使各國領導人認識到,維護地區的共同安全和穩定,必須依靠有效的國際合作。1999年在比什凱克舉行“上海五國”元首第四次會晤,正式提出“采取聯合行動”,打擊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勢力和國際恐怖主義三股邪惡勢力。同時,各國領導人強調,“決不允許利用本國領土從事損害五國中任何一國主權、安全及社會秩序的行為”。2000年在杜尚別舉行的第五次會晤中,“上海五國”元首重申了聯合打擊三股惡勢力的決心,並提出將簽署五國間多邊合作條約和協定。此次會晤還規定,五國邊防、海關和安全部門負責人還將舉行定期會晤,酌情在五國框架內組織反恐怖和反暴力活動的聯合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