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當代中國融入世界的進程和趨勢(3 / 3)

1996年11月,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首腦會議上,江澤民主席與克林頓總統達成原則性協議,推動中美兩國關係向前發展,兩國首腦在今後兩年實行互訪。1997年10月16日至11月3日,江澤民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家主席12年來對美國的首次國事訪問,是中美關係史上具有曆史意義的一件大事。江澤民主席同克林頓總統舉行了正式會談,兩國元首進一步確認要發展中美長期健康、穩定的關係,共同致力於建立“中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雙方還就如何妥善處理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台灣問題達成重要共識。江澤民主席闡述了發展麵向21世紀的中美關係的指導方針,即堅持用戰略眼光和長遠觀點來審視和處理中美關係,牢牢把握中美關係的大局;積極尋求共同利益的彙合點,既要考慮自身的利益,也要考慮對方的利益;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這是發展中美關係的基礎;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求同存異的精神,正確處理兩國間的分歧;妥善處理台灣問題。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克林頓總統訪華。雙方進一步明確了麵向21世紀中美關係發展的方向和框架。克林頓總統在訪問期間首次公開承諾對台灣的“三不”政策。他在與上海市民座談時,公開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中美元首成功互訪,為兩國關係的改善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中美兩國關係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隨著美國新幹涉主義的抬頭,中美關係麵臨新的嚴峻的考驗。尤其是1999年5月8日,美國置國際法不顧悍然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3名中國記者遇難、多名外交官員受傷,館舍完全被毀的嚴重事件。美國和北約的暴行激起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極大憤慨。中國政府發表了嚴正聲明,表示了堅決抗議和譴責,推遲了中美在部分領域的高層往來。轟炸中國駐南使館事件使中美關係又一次陷入了低穀。與此同時,美國國內掀起了新一輪的“中國威脅論”。

1999年9月11日,中美兩國首腦在新西蘭奧克亞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再一次舉行了正式會晤。中美雙方都表示繼續致力於建立麵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此後,雙方恢複了早些時候中止的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並於1999年底最終達成協議。

2000年,中美關係進一步得到修複和穩定發展。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和大阪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兩國元首先後舉行了會晤,兩國恢複了安全對話和軍事交流;美國國會通過了對華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法案。

2001年1月,布什就任美國新總統,奉行單邊主義,執行強硬的對外政策,中美關係出現新的變化。4月1日中美撞機事件發生後,兩國關係一度緊張,美國國內一些政治勢力和媒體乘機掀起一輪新的反華浪潮。中美關係麵臨新的考驗。“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意識到恐怖主義是美國最主要的現實威脅。出於美國全球反恐戰略和其他一係列重要的戰略利益的考慮,美國政府不得不再次重新審查對華政策,並做出相應調整。2001年,布什總統參加了在中國上海舉辦的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首腦會議。2002年2月,布什總統正式訪華,重申發展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中美關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中美兩國具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具有促進兩國關係良好發展的積極因素。但是,中美兩國關係發展中存在著困難,仍然會出現曲折和反複,建立中美之間真正的、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尚需時日,需要雙方在遵循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基礎上,麵向未來,共同做出努力。

2.90年代的中日關係

中國“六四風波”之後,日本雖追隨美國一度對中國實行製裁,但是,1990年8月日本首相海部訪華,成為西方大國中第一個解除對華製裁的國家。宮澤內閣又提出“日中關係與日美關係是日本外交的兩大車輪”。1992年4月,江澤民總書記訪問日本,同年10月,日本天皇訪問中國,確認日中關係進入“世界中的日中關係”時代。90年代中期,由於日本因中國核試驗停止對華經濟援助以及雙方在釣魚島、台灣問題、日本侵略中國認識問題、人權問題上的鬥爭,中日關係發展出現曲折。1997年,日本首相橋本與中國總理實現互訪,中日關係回到迅速發展的軌道。90年代以來,中日雙邊經貿關係發展迅速,兩國已互為主要的貿易夥伴。

1998年11月25-30日,江澤民主席應邀訪問日本,這是中國國家主席首次出訪日本。訪問期間,江澤民主席全麵闡述了中國對曆史和台灣問題的立場。中日發表了關於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主要內容是:雙方宣布麵向21世紀,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關係,雙方認為,正視過去及正確認識曆史是發展中日關係的基礎;日本痛感過去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重大災難和損害的責任,對此表示深刻反省;日方重申中國隻有一個,日本繼續隻與台灣維持民間和地區性往來。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是中日關係的新目標,實現這一新目標將使兩國關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聯合宣言是繼中日聯合聲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之後中日關係史上第三個重要文件,必將對中日關係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3.90年代中國和西歐的關係

1989年“六四”風波後,西歐國家緊跟美國,宣布對中國實行經濟製裁,使中國與西歐的關係受到嚴重傷害。冷戰結束初期,西歐經濟呈現不景氣現象,歐共體內部金融危機此起彼伏,貨幣體係、彙率機製連連受損。1993年,歐共體不得不將目光轉向了亞洲,轉向有著巨大潛力的中國市場。1993年11月,德國總理科爾率先訪華,不僅使中德關係明顯升溫,而且為中國與西歐其他國家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94年9月,江澤民主席在訪問西歐時提出了處理中歐關係的四原則。由於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1994年底,歐盟作出決定,正式取消1989年製定的對華製裁措施,實現了雙方關係的正常化。此後,歐盟各國政府首腦紛紛率領經濟界人士訪華,使中歐關係在政治與經濟領域均得到了發展。

1995年7月5日,歐盟委員會通過了《歐洲聯盟關於對華長期政策》的報告,這是歐盟有史以來第一個全麵對華政策文件,文件強調與中國保持和擴大政治對話,發展經貿關係,加強全麵合作。歐盟的這項新的對華政策適應了國際大潮的變化,對中國的形勢和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判斷是積極的。在諸如人權、西藏等長期幹擾中歐關係的問題上,歐盟采取了比較低調和現實的處理原則。作為歐盟各國對華關係的總框架,歐盟立足於發展同中國全麵的、長期的合作關係。

1998年初,在出席倫敦召開的第二屆亞歐會議期間,中國總理與歐盟首腦舉行了首次首腦會談,雙方希望建立麵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夥伴關係,強調進一步加強經貿關係是歐中關係不斷發展的重要基礎。

中國同西歐各國友好合作關係的加強,不僅有利於雙方國家利益和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世界的和平與安寧,對國際經濟合作和共同發展都有重大的積極影響。

(二)中國同周邊國家關係繼續發展

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進入建國以來最好、最穩定的時期。冷戰結束以後,中國和周邊鄰國都致力穩定和鞏固亞太地區的和平國際環境,促進亞太地區經濟發展,這是發展睦鄰友好關係的基礎,也是使中國同周邊國家關係進入最佳狀態的客觀前提。

1.中國同前蘇聯國家的關係

蘇聯解體以後,中國在“避免意識形態爭論”、“主要從國家戰略利益出發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方針的指引下,同獨聯體各國建立了外交關係,雙方的睦鄰友好關係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穩步發展。1996年和1997年,中國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斯坦4國先後簽訂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和《在邊境地區相互裁軍的協定》,使中國北方和西部長達7300公裏的邊境地區成為和平穩定地區,為5國雙邊和多邊關係的持續和卓有成效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2-1998年,中俄兩國元首6次進行會晤,發表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宣言,確認兩國建立麵向21世紀的、平等互利、相互信任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1996年4月,中、俄、哈、吉、塔五國元首在上海會晤,創建了會晤機製。“上海五國”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其在地區安全領域中卓有成效的合作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上海五國”會晤機製經曆了5年的順利發展,具備了在這一基礎上建立一個地區性國際組織的條件。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宣布成立,同時,“上海合作組織”首次元首會議在上海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總統納紮爾巴耶夫、吉爾吉斯共和國總統阿卡耶夫、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總統拉赫莫諾夫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總統卡裏莫夫在上海簽署了六國元首《哈、中、吉、俄、塔、烏聯合聲明》、《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和《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聯合聲明的主要精神是:

(1)烏茲別克斯坦高度評價“上海五國”成立以來積累的積極經驗,讚同“上海五國”框架內進行相互協作的精神和原則,並於2001年1月表示,準備在完全平等成員身份的基礎上參與“上海五國”合作。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國歡迎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在本地區國家的信任、穩定和相互理解的原則基礎上開展合作的願望,決定接受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作為完全平等成員加入“上海五國”。

(2)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以完全平等成員身份加入“上海五國”,意味著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將遵守1996年和1997年分別簽署的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和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兩個協定以及“上海五國”元首達成的其他各項協議所體現的原則。

(3)鑒於建立“上海合作組織”的具體工作已經開始,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表示願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國一道成為這一新的聯合體的創始國,並同它們一起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和《打擊恐怖主義、分襲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元首歡迎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這一願望。

“9·11”恐怖襲擊事件後,上海合作組織六國在反對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等方麵加強了合作與協商。

2.同其他周邊國家的關係

我國同朝鮮、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泰國、孟加拉國、尼泊爾、巴基斯坦等鄰國的傳統友誼,經曆了時間的考驗,在新的國際形勢下,我國和這些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與此同時,我國先後同印度尼西亞恢複了中斷23年的外交關係,同新加坡和文萊兩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並作為觀察員國參加了東盟地區論壇會議,從而使中國同東盟各國的友好合作關係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同蒙古、老撾、越南等國的關係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曾處於不正常狀態。但通過我國和這幾個國家的共同努力,我國同3個鄰國之間先後實現了關係正常化。中國同蒙古在實現關係正常化的基礎上,合作領域日益擴大。中國同老撾於1991年正式簽訂了邊界協定,解決了長期懸而未決的邊界問題。中國同越南關係實現了正常化,邊境貿易取得很大發展。中國和印度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係結束了相互冷漠的狀態,雙方恢複了副外長級的邊界問題磋商。我國同韓國之間的隔絕狀態持續了40餘年,1992年,兩國正式建交,兩國關係發展勢頭迅猛,經貿合作成就突出。

總之,冷戰以後中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得到了健康的發展,為我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和平國際環境。這不僅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對周邊鄰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且為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出了貢獻。中國同周邊國家建立的互利友好合作的國家關係,有利於世界多極化的發展,有利於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三)中國同第三世界國家關係得到加強

冷戰結束以後,中國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傳統友誼經受住了國際風雲突變的考驗。隨著國際總體局勢趨向緩和,中國同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得到了新的發展,高層互訪不斷,合作領域擴大,合作方式增多,合作成果突出。在國際事務中,加強了密切配合。1992年,中國被接納為不結盟運動的觀察員國,並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了不結盟首腦會議,標誌著我國同不結盟運動關係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同77國集團的友好合作關係獲得了建設性的發展。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的成功舉行令人矚目。

(四)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實行改革開放的20多年裏,中國逐步創造和具備了積極開展多邊外交的主、客觀條件,從而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多邊外交局麵。冷戰結束以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其主要特點是:在全球和地區的許多重大問題上,中國都是重要參與者,中國的態度和立場具有重要的分量;中國領導人越來越頻繁地參與國內外多邊外交活動,並經常同各國領導人一起參與重大國際問題的討論和加強在多邊領域的合作;中國參與多邊外交活動的領域,從政治與安全逐步擴大到了經濟、裁軍與軍控、人權、環境、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麵,中國與多邊組織的合作日見成效;中國人員越來越多地在國際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在中國舉行重要的區域性和世界性國際會議和國際活動,已屢見不鮮;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積極促進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多次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在聯合國內加強了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積極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中國領導人多次參加聯合國重要活動,闡述中國對重大國際問題的看法,促進了與世界各國的了解;中國積極參加軍備控製和裁軍活動,不僅主動采取了許多實際裁軍行動,而且提出了許多合情合理、現實可行的裁軍主張;中國在多邊經濟領域的活動日益增多,於1980年恢複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席位;中國積極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日益重視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作用;2001年11月,中國又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在更大範圍和更深程度上融入國際社會,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