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它是西歐各國恢複和發展經濟的需要,是經濟發展對打破民族國家壁壘的必然要求。50年代,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在歐美興起,西歐發達國家生產社會化程度迅速提高,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以及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要求商品自由流通,也要求其他生產要素在國際範圍內自由流動。但是西歐疆域不大而國家眾多,各國均麵臨著發展生產力與國內市場相對狹小的矛盾。因此,實行聯合,消除國家之間的貿易障礙,實現商品自由流動,便成為西歐國家解決生產力增長與國內市場相對狹小之間矛盾的必然選擇。
其次,它是西歐各國在兩個超級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發展和反對美蘇控製與威脅的惟一選擇。二戰使歐洲各國受到極大的削弱,西歐失去了世界性的大國地位。美國和蘇聯分別控製了西歐和東歐,並把西歐作為爭霸世界的戰略重點,西歐生存在兩個超級大國的“夾縫”之中。美蘇爭霸,對西歐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又使西歐喪失了對歐洲事務的決定權。西歐各國既要抗蘇,又要擺脫美國的控製,必須走聯合的道路。
再次,聯合是製約德國和消除西歐國家內部矛盾的需要。西歐各國之間在曆史上就存在著許多矛盾,且長期沒有得到解決。這不僅不利於西歐的團結和合作,也不利於歐洲和平的維持。如何消除西歐各國間曆史上遺留下來的矛盾和製約德國,使之不再為禍歐洲,成為戰後西歐各國人民關心的頭等大事。通過聯合,建立煤鋼共同體、原子能共同體等,一方麵可以對德國經濟活動進行某種程度的監督和製約,有效防止德國重新走上擴軍備戰的道路,也有利於消除曆史上的遺留問題,實現歐洲和解。另外,西歐聯合也有較好的客觀條件,西歐各國麵積狹小,地理上連成一片。政治體製、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與宗教信仰基本相同。而且歐洲一體化的思想具有曆史淵源。這一切都使得西歐聯合,走一體化道路成為可能。
(二)冷戰後西歐一體化進程加快
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德國統一,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為了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成為世界重要一極,以及在經濟上應付美日的挑戰、在政治上製約統一後的德國,西歐國家決定進一步加快歐洲統一的進程。
1.歐盟的建立和發展
1986年2月,歐共體通過的《歐洲單一文件》確定:1992年12月31日以前建立統一大市場,1993年1月1日,歐共體統一大市場宣告正式開放,12個成員國間取消內部邊界,商品、資本、勞務、人員開始自由流通。在這種情況下,貨幣統一和政治聯盟問題突出出來。
1991年12月9-10日,歐共體各國首腦在荷蘭的馬斯特裏赫特舉行了第46屆首腦會議。最後通過了進一步加強歐共體經濟、政治聯合的《歐洲聯盟條約》(簡稱《馬約》)。《馬約》的主要內容有兩條,一是關於經濟聯盟,二是關於政治聯盟。《馬約》決定在歐共體的基礎上建立歐洲聯盟,確定分3個階段建立歐洲中央銀行和實行歐洲單一貨幣,最遲於1999年1月1日,成立歐洲中央銀行和實行單一貨幣,英國、丹麥是否進入第三階段可以自行決定。《馬約》在經濟和貨幣聯盟方麵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實施計劃。條約規定了加入單一貨幣區的具體標準:每年的財政赤字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國債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60%;通貨膨脹率不得超過3個物價最穩定國家平均數的1.5%;長期利率不得超過3個物價最穩定國家平均數的2%。另外,在社會政策、文化事業、教育、就業培訓、青年工作、公眾健康、能源交通、遠程通訊、產業政策、環境保護等方麵,《馬約》明確規定各成員國必須協調統一。最後,在政治聯盟方麵,《馬約》規定各成員國要實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
《馬約》為歐洲的進一步聯合規劃了美好的藍圖,但是在真正實施的時候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按照規定,《馬約》需要經過各成員國的立法機構或全民公決通過以後,才能生效。而1992年6月,丹麥全民公決否決了《馬約》,這一事件對聯合進程的發展產生了複雜的影響,在歐洲引起極大的震動。接著,法國僅以微弱多數通過。而英國宣布,在丹麥第二次公決前英國不會批準該條約。因此,1993年1月1日,《馬約》沒有能夠如期生效。1993年5月,丹麥第二次全民投票批準了修改後的《馬約》。隨後,英國也批準了條約。10月,德國聯邦法院裁決《馬約》不違背德國憲法。這樣,曆時兩年,《馬約》才被所有的共同體成員國批準。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從1993年開始,歐共體開始與奧地利、瑞典、芬蘭和挪威就其加入歐共體問題進行正式談判。1994年,奧地利、瑞典、芬蘭進行全民公決,決定加入歐洲聯盟,挪威的全民公決則沒有獲得通過。1995年1月1日,奧地利、瑞典、芬蘭三國正式加入歐盟,使歐盟的成員國增加到15個,人口增至3.68億,比美國多44%;從經濟實力看,歐盟15國的國內生產總值1995年達8.4萬億美元,和美國大體持平,比日本多近一半;對外貿易總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40%以上。從政治上看,歐盟大力推行一體化建設,謀求實現共同的外交與防務政策,而且在加速消化中、東歐國家,其國際影響不斷擴大。歐盟的發展,特別是其實力和範圍的不斷增強與擴大,對未來歐洲格局和世界格局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2.歐元的啟動及影響
《馬約》生效後,歐洲聯合的下一個重要步驟是建立經濟貨幣聯盟,而實行歐洲單一貨幣是歐洲經濟聯盟的核心內容。因此,歐盟建立後,從1994年開始為建立單一貨幣創造條件。
按照《馬約》規定,經濟貨幣聯盟從1994年1月1日起應該進入第二階段,建立歐洲貨幣機構。但是由於經濟衰退和1992年出現的貨幣危機,使歐盟各國的經濟狀況與《馬約》規定的趨同標準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人們對歐洲貨幣聯盟的前景很不樂觀。基於歐盟各國的實際情況,歐盟財長理事會決定放棄把1997年作為實現單一貨幣的期限。1995年,歐盟嘎納首腦會議同意將經濟貨幣聯盟第三階段的正式啟動時間由1997年1月1日推遲到1999年1月1日。當年的歐盟馬德裏首腦會議正式確定“歐元”為未來的統一貨幣名稱,並且確定了向統一貨幣過渡的時間表:1999年1月1日,貨幣聯盟正式啟動,2002年1月1日開始,歐洲中央銀行及各國附屬機構開始發行新貨幣。歐元發行以後,1979年創立的歐洲貨幣單位(埃居)將退出流通。最遲於 2002年7月1日以歐元取代各國貨幣。
1996年12月,歐盟都柏林首腦會議就穩定條約達成一致。該公約要求各國嚴厲限製公共赤字。條約規定,當某一國家的預算赤字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時,該國將“自動受到懲罰”;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一年衰退的程度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2%,將免於懲罰;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出現了0.75%—2%的衰退,它就可以申請豁免。這個條約的規定表明實現單一貨幣的技術障礙已經基本掃清。
1997年6月16-18日,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舉行了歐盟首腦會議。會議最後通過了《阿姆斯特丹條約》(簡稱《阿約》)。這是繼《羅馬條約》和《馬斯特裏赫特條約》之後,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第三個重要文件。
《阿約》的主要成果是:(1)簽署了《穩定增長公約》、《歐元的法律地位》、《新的貨幣彙率機製》等3個文件。這些文件旨在確保1999年1月1日如期啟動歐洲經濟貨幣聯盟,並保證未來的歐元的穩定。(2)在條約中對就業問題做了具體明確的規定,為歐盟改善就業狀況提供了法律依據。各國承諾將在就業政策方麵加以協調,允許從歐盟預算中撥款,資助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計劃的實施。(3)提出了建立自由安全和司法安全的新概念,歐洲警察情報局的作用有所擴大,將由原來部分國家簽署的《申根協定》納入條約,實現內部人員的自由流動,使歐盟內部統一大市場更趨完善。(4)在共同的外交政策方麵,條約規定將建立新的製定計劃和進行分析的部門,任命一名高級官員負責政策的協調工作,在執行共同對外政策的決定方麵將由多數表決通過。
雖然阿姆斯特丹會議在歐盟的共同的外交政策以及內政和司法合作方麵僅提出了有限的改良措施,歐盟在政治合作上仍然停留在《馬約》水平上,但是,它在建立單一貨幣方麵卻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是歐洲貨幣聯盟建立中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阿約》為保證經貨聯盟的如期啟動做了重要的規定,最終確定並解決了單一貨幣所涉及的問題,從技術上為貨幣聯盟建立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1998年5月3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的歐盟特別首腦會議上,確定了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盧森堡、比利時、葡萄牙、奧地利、芬蘭、愛爾蘭十一國為首批實行單一貨幣——歐元的國家,會議還確定了由歐洲貨幣局現任局長、荷蘭人杜伊森貝赫擔任歐洲中央銀行首任行長。
在經濟方麵,到1999年1月,除了希臘以外的所有歐盟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都低於2%;平均長期利率下降到了較低的水平;一些成員國的預算赤字實際上已經消失,絕大多數國家已經實現發行歐元所要求的標準。這為歐元的啟動和運轉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首批確定的實行歐元的11個國家在人口、經濟實力和貿易額3個主要指標上,已與美國相當。歐元的啟動將對歐盟本身的發展和建設以及國際政治經濟,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歐元的啟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它將使歐洲一體化邁向一個更高的台階。經過戰後40多年的發展,歐洲在經濟聯合方麵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當今世界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突出的情況下,歐盟各國清醒地認識到,必須深化政治與經濟聯合,才能在多極化的世界中占有強大一極的地位,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產生更大的影響。而歐元的啟動不僅將是歐洲政治聯合的基礎,而且在經濟上將為歐盟提供有力的保障,從而提高歐盟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分量。因此,歐元的啟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其次,歐元的啟動對歐盟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實行單一貨幣將擴大歐盟統一大市場內部的商品和服務流通範圍,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對金融危機的抵禦能力,減少風險。由於消除了各國之間不同幣種的限製和不同彙率的風險,歐元將帶動成員國之間的國際貿易,增加市場競爭能力和資金利用率,促進歐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