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美蘇之間爆發冷戰,西歐各國和日本在冷戰時期與美國結成反共聯盟。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的迅速發展,它們獨立自主的傾向開始增強。冷戰後,美、日、歐盟之間在相互合作的同時,彼此之間的相互爭奪和相互競爭趨勢也不斷發展。整個冷戰時期,蘇聯是惟一能和美國相抗衡的另一個超級大國。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俄羅斯已經不具備和美國相匹敵的實力,但是俄羅斯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西歐在當今世界經濟、政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戰後幾十年,西歐的聯合有了很大的發展。冷戰結束以後,西歐聯合自強的趨勢仍在不斷加強,並逐漸向整個歐洲擴展。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歐洲必將是重要的一極,目前歐洲的發展和未來的走向,都將對世界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西歐的一體化進程
(一)從煤鋼聯營到歐共體
歐洲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祥地,20世紀中葉以前,一直是世界政治經濟的中心,歐洲各大國的活動對世界起著支配作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卻使歐洲受到嚴重的破壞,經濟凋敝,歐洲喪失了世界政治、經濟的中心地位,成為兩個超級大國爭奪的重點地區。西歐各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依靠美國,淪為美國的附庸,東歐更是在蘇聯的控製之下。麵對這一事實,西歐各國在冷戰開始之初,就開始醞釀歐洲國家一體化的問題。
1950年5月,法國外長羅貝爾·舒曼提出,建立一個歐洲統一的煤鋼市場,在市場內取消關稅限製,由一個超國家的共同體機構,統一對歐洲的煤鋼生產、流通和分配進程進行幹預,互惠互利。舒曼計劃以局部的聯合為出發點,繞開了一些複雜問題,使合作的內容和規模有可能得以順利發展和擴大,最終達到一體化。因此,舒曼被稱為“歐洲之父”。舒曼計劃提出歐洲的聯合從煤鋼開始,既是為了恢複戰後歐洲各國的經濟,也是為了避免戰爭在歐洲的“死灰複燃”。因為曆史上及戰後初期,德國和法國之間的矛盾和爭執主要集中於對煤炭和鋼鐵的爭奪上。通過建立統一的煤鋼聯營,各國的鋼鐵工業置於一個超國家機構的共同管理之下,就可以避免被用於戰爭。
舒曼的建議得到了德、意、荷、比和盧5國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6國在巴黎簽訂為期50年的《歐洲煤鋼聯營條約》。經過各國議會批準,1952年8月10日,條約開始生效。
煤鋼共同體的建立給各國煤鋼的生產帶來明顯收益,各國決定擴大聯合的範圍。1955年6月1日,6國外長在意大利的墨西拿舉行會議,正式建議把煤鋼聯營的原則推廣到其他一切經濟部門。1957年3月25日,6國外長在羅馬簽訂了無限期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聯營條約》,即《羅馬條約》。1958年1月,《羅馬條約》開始實施,西歐的聯合獲得深入的發展,相繼建立了關稅同盟,實行了共同的農業政策。
60年代初,英國、愛爾蘭、丹麥、希臘、土耳其等先後提出申請,要求加入西歐一體化進程。為了適應西歐聯合的新需要,1965年4月,6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聯營、原子能聯營和經濟共同體三個組織的部長理事會和執行委員會等重要機構合並,成立歐洲共同體或歐洲共同市場。1967年7月,條約正式生效,歐洲共同體成立。1973年,英國、愛爾蘭、丹麥加入,歐共體由6國擴大到9國,從而加強了歐共體的經濟實力,提高了國際地位。1981年1月1日,希臘成為歐共體第10個成員國。1986年1月1日,西班牙、葡萄牙也正式成為歐共體的成員國。歐共體擴大為12個成員國。歐洲其他國家也相繼申請加入這個組織。
經濟統一是歐洲統一事業的主要目標和內容,在西歐的統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歐共體經濟一體化主要有以下內容:
1.建立關稅同盟。這是西歐經濟一體化的起點和基礎。1957年歐共體6國首腦在《羅馬條約》中正式將建立關稅同盟的目標、方式和途徑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關稅同盟的主要內容是成員國之間逐步取消全部關稅和貿易限製,實現商品的自由流通,對外則建立統一的關稅壁壘。關稅同盟計劃於1968年7月實施。關稅同盟的建立是歐洲聯合取得的第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它極大地推進了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促進了企業的兼並和規模經濟的形成,對歐共體經濟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1958年到1972年,6國之間的貿易額增加了9倍多。
2.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這是歐共體的另一個支柱。主要內容是成員國之間取消農產品關稅與限製,設立共同的農業基金,對內統一農產品價格,按保證價格收購和提供補貼,農產品在共同體內自由流通;對外采取統一的高關稅和進口限額,建立共同的限製農產品進口的壁壘,以保護6國內部的農業生產等。歐共體從1962年起建立了農業共同市場。
3.建立經濟和貨幣聯盟。1969年海牙首腦會議正式提出建立經濟與貨幣聯盟的目標。70年代初爆發經濟危機,成員國經濟利益差異擴大,經濟貨幣聯盟建設受阻。1978年,由法、德倡導,歐共體各國正式協議建立歐洲貨幣體係,穩定西歐各國的貨幣,1979年3月13日開始實施,從而建立了西歐經濟一體化所需的貨幣穩定區。除了英國暫不參加以外,其他8國均參加了歐洲貨幣體係。在歐洲貨幣體係中,歐洲貨幣彙率機製是主要組成部分。該機製對共同體各成員國實行可調整的規定彙率,對外實行貨幣彙價聯合浮動。它規定馬克、法郎等8種貨幣可以在固定彙價的基礎上上下浮動2.25%,英鎊的浮動幅度為6%。如果兩種貨幣彙率超過這個界限,雙方中央銀行必須進行幹預,必要的時候,政府可在歐共體貨幣委員會的授權下改變本國貨幣的中央彙率。除了歐洲貨幣彙率機製外,歐洲貨幣體係還確立了歐洲貨幣單位——埃居,作為歐洲貨幣體係的核心,同時還要求各國提供本國黃金外彙儲備的20%作為歐洲貨幣基金,以保持固定彙率的穩定。
4.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關稅同盟建立之後,極大地推動了各成員國貿易和經濟的發展,但是並沒有實現《羅馬條約》中規定的實現共同體成員國之間沒有邊界限製的商品、人員、勞務、資金的自由流通的目標。因為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壁壘雖然已經消除,但是非關稅壁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經濟出現衰退的時候,各國不僅不積極推動商品、人員自由流通,相反人為地設置一些非關稅壁壘障礙。為了促進共同體各國之間共同市場的建立,1985年3月,歐共體執委會主席德洛爾向歐洲議會提出了建立統一大市場的建議。6月,歐共體執委會公布了建立統一市場的白皮書。12月,盧森堡首腦會議通過了《歐洲單一文件》,決定於1992年12月31日建成沒有國界限製的內部統一大市場,實現商品、人員、勞務、資金的自由流通。
5.加強科技合作。為了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從80年代開始共同體加強了科技合作。1984年2月,共同體通過了《歐洲信息技術研究和發展戰略計劃》。1984年4月,共同體製訂了《共同研究和發展生物工程計劃》。1985年6月,共同體首腦會議通過了法國總統密特朗提出的建立歐洲“科技共同體”計劃的尤裏卡計劃。11月,成立尤裏卡秘書處,開始著手具體實施這一計劃。到1992年,西歐已經有21個國家的3300多個機構參加了尤裏卡計劃,研究項目達622個,投資總額為672億法郎。
通過經濟統一而達到政治統一,建立歐洲聯邦是共同體創始人追求的目標。歐共體執委會首任主席哈爾斯坦曾把歐洲聯合形容為三級火箭,第一級是關稅同盟,第二級是經濟同盟,第三級是政治同盟。西歐經濟一體化促進並要求政治一體化。早在1959年,共同體6國外長會議就決定把外長會晤磋商外交政治事務定期化。1961年2月,共同體第一次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著重討論了加強西歐政治合作,籌建政治聯盟的問題。同年7月,在波恩召開的6國首腦會議,通過了政治合作宣言,決定成立特別委員會,負責草擬政治聯合方案。11月,特別委員會提出政治聯盟草案,建議建立西歐國家聯盟作為美蘇之外的第三種力量發揮作用。由於共同體內的主要國家對聯盟領導權不能達成一致,致使在整個60年代,共同體的政治聯合進展緩慢。但是隨著60年代美歐之間矛盾的加深和來自蘇聯威脅的增加以及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以歐共體為中心的政治一體化有了重要進展。1969年12月,共同體首腦會議重新討論了歐洲政治聯合的問題。1970年10月,共同體外長會議通過了《歐洲政治聯合報告》,建立了歐洲政治合作機製。1972年10月,共同體首腦會議提出了在1980年以前建立“歐洲聯盟”的目標。1973年12月,9國首腦在哥本哈根舉行會議,公布了外長會議通過的“關於歐洲同一性文件”,強調“歐洲必須團結起來,並越來越用一個聲音說話”。1974年12月後,歐洲首腦會議實現了定期化和製度化,並命名為“歐洲理事會”。1975年,共同體的立法機構“歐洲議會”成立,並於1979年和1984年兩次實行了直接選舉,歐洲政治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裏程。
80年代,西歐的政治合作又有了進一步加強。1983年6月,共同體10國首腦簽署了《關於歐洲聯盟的聲明》。1984年2月,歐洲議會通過了《歐洲政治聯盟草案》。1985年6月,共同體首腦會議討論了《歐洲聯盟條約草案》。1985年12月底,首腦會議就修改《羅馬條約》達成協議,決定限製否決權,擴大委員會和歐洲議會的權力,使之能更好的行使共同體條約賦予的權力。
二戰結束以來,西歐一直沒有自己獨立的防務,安全上完全依賴於美國。雖然在共同體開始建立的時候,西歐各國就已經開始嚐試建立防務共同體,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80年代,由於歐洲聯合取得進展,共同體的防務合作也加快了步伐。1982年底,法、德建立國防部長會晤製度,並成立了協調軍事政策的“安全和防務委員會”。1983年初,西歐12國建立了“國防部長定期會晤製度”。1984年5月,西歐聯盟重新恢複活動,表明西歐在防務合作上走出了具有決定性的一步。西歐設想將“西歐聯盟”納入歐共體,成為共同體政治與防務一體化的組成部分,並在西歐聯盟內建立多國部隊。對此法、德支持並率先建立了軍事合作關係。
戰後西歐各國之間走上統一聯合的道路,並不斷獲得加強和發展,是有著特定的經濟政治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