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家獨霸的單極世界構想,也遭到發展中國家的反對。兩極格局解體後,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趨勢。一方麵,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快於發達國家,它們在經濟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另一方麵,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有所降低。出現這種局麵的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導致了政治上的分化。然而,隨著形勢的發展,特別是麵對西方大國的壓力和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展中國家將不得不協調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關係,加強聯合,共同對付它們所麵臨的主要問題。
在所謂的“冷戰後”曆史時期內,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征是單極與多極道路的爭奪和世界新秩序的鬥爭。鬥爭的主要矛盾和焦點是美國企圖占據均衡優勢,甚至建立美國領導和控製下的世界新秩序,而其他大國和力量中心則追求多極均勢並更加民主的國際秩序,反對美國單極霸權的企圖。俄羅斯、歐盟(主要是法國和德國)、中國、日本甚至東盟、印度等都主張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並在它們之間建立起各種“夥伴關係”,進行戰略和經濟合作,以製衡美國,同時也都加強和發展與美國之間的合作關係,特別是日本和歐盟及其重要成員國。而美國一方麵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和雄厚實力,借助和發展美國占主導地位並反映美國價值和利益的各種全球性和地區性國際組織及其機製;另一方麵通過加強原有的同盟體係,極力爭取建立美國主導和控製的世界新秩序。
應該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單極和多極的爭奪中,美國逐漸占據了上風,美國的氣勢隨著美國在克林頓政府時期經濟的長期景氣而高漲,而其他大國多極化的努力不斷遭受挫折。小布什政府拋棄了克林頓政府多邊主義和全球合作的政策,美國外交政策中自私的美國利益和單邊主義色彩加強。特別是“9·11”事件的爆發,美國以受害者的身份迅速組織起全球反對恐怖主義聯盟,俄羅斯、中Q。、歐盟、日本以及印度等都紛紛加盟其中,它們的獨立性受到損害,從而加強了美國對世界的控製,並嚴重削弱了多極化的努力,進一步逆轉了多極化的趨勢。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以單極霸權為目標,並更多依賴軍事優勢和單邊強製手段為主要特征,這必然會導致其他大國的警惕和反對,全球反恐聯盟將被分化,各大國和力量中心在這種背景下將會開始新一輪的分化組合,其趨勢已經初露端倪。
三、冷戰後世界政治的新趨勢
在冷戰期間,國際社會和世界政治就已經在孕育著新的變化趨勢。隨著冷戰的結束,在世界形勢總體趨於緩和,全球範圍的市場經濟體係的形成,以及其他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國際社會和世界政治發展的新趨勢更是迅速展現。
(一)全球化對國際關係的深刻影響
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的世界背景下,舊的國際關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全球化的進程既是對原有國際關係結構的解構,又是對新的國際關係的整合;既是對原有國家、國際組織等國際行為主體某些行為模式、行為準則的否定,又提供新的行為模式、行為準則的選擇;既是對舊的國際法準則中某些條款的拋棄,又確立起一些新的國際法準則;既有對舊的價值觀念的重新思考,又有某些全新觀念的普遍流行。
第一,全球化與世界格局的變化。全球化最主要的內容就是經濟全球化,它勢必會對國際關係帶來相應的調整。冷戰以前的曆次國際格局的形成和打破,都是軍事實力發生了變化的結果,最終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但不容否認的是,雅爾塔體係的解構不是戰爭的結果,實質上很大程度是蘇東集團在經濟上的失敗所導致。因此,是全球化改變了國際格局轉換的動力和方式。舊的國際格局已經打破,新的國際格局也必將在全球化力量的整合下形成。
第二,全球化改變了安全、權力等國際關係概念的內涵。傳統的安全觀重視軍事安全,強調軍事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作用。經濟全球化使得安全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經濟安全取代軍事安全成為第一位的安全。特別是在拉美和亞洲的經濟危機爆發以後,世界各國痛感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性。一旦發生金融危機,不僅會使國家經濟倒退若幹年,還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政治統治。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尼西亞,它在金融危機的打擊下,導致了嚴重的種族衝突和社會動蕩,並結束了蘇哈托家族幾十年的統治地位。
在這種背景下,權力的來源越來越分散化,世界經濟政治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經濟不僅超越政治,而且成為政治的主要內容,經濟與權力的關係日益密切,國家的權力來源不僅僅是軍事實力的大小,經濟實力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權力概念的內涵。在全球化環境下,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加強,這使得國家軍事實力在其他問題領域難以發揮作用。在不同問題領域裏的權力具有更大的不可聯係性。因此,在不同問題領域裏的國際組織和國際製度也成為重要的權力來源。因為國際製度從來都不是絕對中立的,它反映了在國際體係中占強勢地位的國家的意誌和利益。冷戰期間,美國的霸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在世界經濟和安全等領域的國際組織中的主導地位。冷戰後,國家之間在主要國際組織中的地位以及在製訂和修改國際製度的主導權方麵的爭奪更加激烈。
第三,全球化使民族國家的權力和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關於全球化與國家主權之間的關係,是近年學術界最大的爭議問題。有的觀點認為,全球化造成了“國家權力的銷蝕”,民族國家在國際關係的地位已經無足輕重;對立的觀點是:全球化是由國家推動並主導的,對全球性問題的治理仍然需要國家來組織,因此國家的權力不僅不會削弱,而且還會加強。我們認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民族國家仍然是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行為體,它仍然具有其他任何行為體無法替代的地位,但是,也必須認識到國家的權力和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弱化。
首先,經濟全球化的加深,信息和科技的穿透能力的加強,使得傳統意義上的國家疆界更加脆弱。信息、科技的流動性增強,信息透明度的增大,使得國家對輿論的控製力減弱,國家在管理內政方麵變得更加困難。由於經濟全球化的原因,國家不得不加入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和區域性組織,這必然導致一定程度的國家主權的讓渡和弱化,但這並不是國家主權的喪失。
其次,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其他國際社會的行為體日益增加,其作用也進一步加強,這必然會導致與民族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分權行為。在非國家行為體中,跨國公司的影響最為顯著。據統計資料顯示,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有20多萬個跨國公司,它們通過直接投資或其他經濟行為,已經控製和影響著發展中國家40%左右的工業生產。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世界範圍內又興起了一股跨國公司兼並的熱潮,巨大的跨國公司形成了經濟帝國,對國家在經濟政策製訂和宏觀調控方麵的主權形成嚴重威脅。近年,像國際奧委會、綠色和平組織、國際紅十字會和羅馬俱樂部等非政府組織,在國際事務中越來越活躍,它們已經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到國家主權範圍內的事務。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問題上,綠色和平組織對各國環境保護政策的影響,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西方國家的人權組織在冷戰後也異常活躍,經常對發展中國家說三道四,引起國家間關係的緊張。
(二)大國之間以科技為基礎、以經濟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加劇
兩極格局的解體,引起了國際關係重心從政治和軍事領域向經濟和科技領域轉移,經濟和科技因素的作用日益提高,這是國際關係領域裏的一個重大變化。
大國對經濟利益的追逐,推動全局性或區域性經濟集團迅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集團化、區域化的發展趨勢明顯。大國加緊在中東、中亞和裏海等世界戰略資源地區的爭奪,加劇了這些地區局勢的動蕩。國際事務的發展已經表明,將來還會繼續表明,哪個國家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哪個國家就會掌握世界戰略的主導權,反之就會受製於人。在當今世界,國家戰略說到底在於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能否在世界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前途。在大國綜合國力的較量中,經濟是其中的核心。美國明確提出了“經濟安全第一”、“經濟安全和軍事安全同等重要”的戰略口號。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的運用,科技的力量已經被廣泛重視。美國在冷戰後經濟的發展主要歸功於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經濟,其強大的軍事力量更是建立在先進的軍事技術的基礎上。1998年2月,美國總統克林頓在美國科學年會上發表講話指出,保持美國科技優勢是美國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克林頓政府在全球首先提出建設國家“信息高速公路”的計劃,1997年又開始執行“下一代互聯網”的計劃,以期保持在這一產業中的優勢地位。目前,歐盟在努力實施第四個《科研和技術發展框架規劃》(1995-1998年)外,還繼續認真實施“尤裏卡計劃”、“歐洲科技合作計劃”,目的是依靠集體的力量,搶占科技製高點。日本於1996年提出“科技創新”新方針,代替長期以來實施的“技術立國”方針。俄羅斯盡管麵臨困難,但仍繼續加強對高、精、尖科技領域的投入,力爭保住它在宇航等領域的領先地位。麵對世界科技的發展,我國也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但在追趕世界科技強國方麵,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