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冷戰後世界政治的發展(2 / 3)

美國在軍事和經濟領域所占據的統治地位植根於其作為世界首要技術大國的地位之中。20世紀90年代末的統計數字顯示,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麵的研發經費接近於其他7個最富有國家研發經費的總和。

因此,美國憑借自己擁有的強大綜合國力,以“世界天然領導者”自居,力圖構築以它為主導的單極世界。1990年海灣戰爭結束後,美國總統布什十分驕傲地宣稱:“誰也無法替代美國的領導”,並要“重建國際新秩序”。克林頓總統在1997年2月4日的《國情谘文》中宣稱,要使美國“繼續成為世界自由的燈塔”,保持它“世界領導地位”,從而使21世紀仍然是“美國世紀”。小布什政府則在單邊主義和武力幹涉政策上走得更遠。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為實現獨霸世界的目的,肆無忌憚地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在政治上,美國以推行民主和保護人權為由,赤裸裸地幹涉別國的內政,甚至顛覆別國政權。在經濟上,一切從本國利益出發,大力推行對發展中國家不公正的經濟全球化和自由化政策。動輒對他國實行經濟製裁,就連其盟國也不放過。在安全上,堅持冷戰思維,大力加強軍事聯盟。在歐洲努力推進北約東擴,在亞洲進一步加強美日安全聯盟,通過北約在歐洲的東擴和在亞洲加強以美日軍事同盟為基軸的軍事合作鏈條,形成東西兩翼戰略呼應,向歐亞大陸腹地並進的戰略態勢,建立起對美國有利的地緣戰略格局。在國際軍控與裁軍活動中,堅持以美國及西方國家為核心來製定規則和製度,根本不考慮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要求。有時,美國還假借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之名,行謀本國私利之實。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對美國不利時,就毫不猶豫將它們一腳踢開,自己另搞一套。

“9·11”事件以後,美國全球戰略大幅度調整,瘋狂增加軍費開支,追求單方麵戰略優勢和絕對安全,其對外政策的單邊主義和武力幹涉色彩明顯加強。2001年出台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提出了新的軍事指導思想,即從應對“威脅”轉移到對付“能力”上。這種軍事指導思想把可能具備或發展且不斷增長的能力列為考慮的重點,它傾向於追求一種絕對的安全和永遠的力量優勢。《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指出,美軍應該裝備“能讓其他國家打消將來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念頭”的軍事力量。2002年1月8日,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了一份《核態勢審議》,把謀求美國的絕對軍事優勢作為美國新的核軍事威懾戰略的最高指導思想。2001年12月3日,美國總統布什在白宮玫瑰園正式宣布,雖然俄羅斯表示憂慮,美國仍將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為繼續發展導彈防禦體係掃清了道路。這是美國自二戰以來第一次退出一個重要的國際協定,意味著這個維持世界戰略穩定達30年之久的國際機製將從此崩潰。總之,美國再也不打算保持表麵上的戰略均衡。美國奉行和謀求的是絕對軍事優勢的方針,它不願意承認俄羅斯、中國或者其他任何國家與之有平等的戰略地位。

美國政策的變化對世界戰略格局與穩定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大家普遍認為,這必將引起高科技的核軍備競賽,人類的未來也將進入更危險的狀態。這使我們想起卡爾·多伊奇在他的著作《國際關係分析》裏所說的話:“如果人類文明在未來30年橫遭扼殺的話,那麼,凶手不是饑荒,也不是瘟疫,而將會是對外政策和國際關係,我們能夠戰勝饑荒和瘟疫,卻無法對付我們自己鑄造的武器威力和我們作為民族國家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二)其他國際力量的多極化努力

根據國際關係的均勢理論,當一個大國崛起之時,必然會走向霸權的道路,而其他大國則會進行單獨或聯合抵製,因為當這個國家取得霸權地位以後,其他國家就會受到霸權國的威脅、壓製甚至軍事侵略,從而威脅到這些國家的安全和繁榮。因此,蘇聯解體以後,美國成為世界實力超群的惟一的超級大國,並野心勃勃地要建立美國的單獨霸權時,其他大國或力量中心都不同程度地對美國的企圖進行了抵製,它們不斷調整自己的外交戰略,推進世界格局沿著多極化方向前進。

西歐和日本利用美國和蘇聯全力爭霸的良機,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一躍成為冷戰後同美國平起平坐的競爭對手,向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戰。無怪乎美國的布什總統在冷戰剛剛結束時發出警告:“我們必須防止這樣的危險,冷戰中的老盟友將變成新的經濟上的敵手,冷戰鬥士變成貿易勁敵。”

1991年12月9-11日,歐洲理事會在荷蘭東南的邊遠小城馬斯特裏赫特舉行最高領導人會議,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也稱《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簡稱《馬約》。這標誌著歐共體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歐洲的聯合不再局限於經濟方麵,而是要進入以政治聯合為重要目標的新階段。在經濟方麵,《馬約》突破了歐共體以關稅同盟和共同市場為中心的格局,而要建立起在宏觀經濟政策和公共財政政策方麵進行協調的機製,規定要設立歐共體中央銀行,製定和執行統一的貨幣政策並最終達到用歐共體單一貨幣取代各成員國貨幣,由經濟一體化變成一個經濟聯盟。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對美元的地位形成了強大的挑戰。

在政治和軍事方麵,歐盟各國對待國際問題要協調立場,逐漸爭取在外交方麵用一個聲音說話。科索沃戰爭凸現歐洲防務力量相對於美國的落後,歐洲正在努力建立獨立的歐洲武裝力量,以減少在防務方麵對美國的依賴。針對美國加緊研製國家導彈防禦係統,並有可能引起太空軍備競賽的情況,歐盟決定在五年內,即到2007年,共發射30顆人造衛星,構築“伽利略”全球衛星定位係統,企圖形成歐洲、美國、俄羅斯三足鼎立的趨勢。因此,處理得當,歐盟在未來的多極化格局中將是重要的一極。

然而,歐盟畢竟是多個國家組成的聯盟,它具有一定的脆弱性,甚至不能完全排除由於某些成員國之間的矛盾而使聯盟失去競爭力。而且由於歐盟和美國具有共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念,自二戰以來就有軍事同盟關係,因此歐盟在爭取獨立於華盛頓的地位的同時,總又有一些猶豫。歐盟三個大國在反對美國單極霸權方麵的態度明顯不同。英國一貫強調英美“特殊關係”,堅決支持美國霸權的強硬政策,包括反恐怖主義戰爭擴大化,以及對伊拉克進行武力打擊等。德國的政策相對比較適中。法國在多極化政策方麵最為堅決,但是法國自己的力量不足,而且在歐盟內部也會受到一定的製約。

經過幾十年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日本取得了僅次於美國的經濟超級大國的地位。日本雖然在1997年以後,由於90年代以來的“泡沫經濟”破產,出現了金融危機,經濟增長明顯放慢,甚至出現零增長。但日本經濟潛力很大,目前的困難也不是不能克服的。日本經濟雖然仍不景氣,但外交上注意改善同其他大國的關係,極力謀求“政治大國”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早已不甘心做政治上的侏儒,而是要在國際上發揮與其經濟地位相適應的政治作用。為此,日本朝野展開了全麵的工作,力圖擺脫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成為正常的國家,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在亞太地區,隨著中國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日本對中國的擔心和戒備明顯加強,這促使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加強了美日軍事同盟,並通過了新的防衛合作指針,企圖以美日軍事同盟來主宰未來的亞太安全秩序,並壓製中國的崛起。同時,由於日本近十年來經濟的不景氣,也增強了對美國經濟的依賴,因此,日本在爭取多極化世界格局方麵也有一定的妥協性。

作為世界大國的俄羅斯和中國,也是國際舞台上不可忽視的力量。事實上,美國在冷戰後也一直把俄中兩個國家當作美國霸權的潛在競爭對手。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是前蘇聯的主要繼承國。雖然俄羅斯還在經曆著困難的曆史時期,其經濟實力還很弱,但是,目前它仍是一個軍事超級大國,它的核力量仍是除美國以外的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它的資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上最大的,是美國的1.5倍,它在科學技術的基礎研究方麵也有自己的優勢。因此,俄羅斯一旦渡過難關,它將很快步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成為未來多極世界戰略格局中有重大影響的角色。

俄羅斯經曆了最初短暫的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之後,其外交戰略迅速轉向重振大國地位的軌道上來。既重視同歐美國家的關係,也特別注意發展和東方的中國、印度的關係。葉利欽總統和江澤民主席的頻繁互訪,在兩國之間建立起了平等信任、麵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並發表了關於世界格局多極化的聯合聲明,堅決抵製北約東擴和美國的單極霸權企圖。普京總統上台以來,俄羅斯采取了更加現實主義的戰略,一方麵發展與美國和歐洲的合作關係,爭取俄羅斯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同時也在努力抗衡美國的霸權政策。

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空前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1997年中國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中共十五大勝利召開,1999年中國恢複對澳門行使主權,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日益增強。中國堅決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一直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努力。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是中國一貫的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