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非國家行為體具有一定程度的從屬性特征。盡管非國家行為體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甚至能發揮主權國家所難以產生的作用,但它畢竟不能與國家政權或政府的外交機構相提並論。有時有的非國家行為體尤其是政府間的國際組織甚至會受到某些主導國家的操縱而失去其獨立性,並成為某些國家推行對外政策的工具。
必須指出的是,盡管非國家行為體不具有主權屬性,它們參與國際事務時也沒有國家行為體更為直接有力,但是,隨著全球化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向縱深發展,國際體係相互依存趨勢不斷加深,非國家行為體的數量不斷增多,活動領域也日益廣泛,它們對於國際社會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日益引人注目,特別受到關注的問題就是,非國家行為體的興起,使國家主權麵臨著被侵蝕的危險,從而影響國家主權觀念的重構。
(二)非國家行為體的類型
現在國際社會中存在形形色色的眾多的非國家行為體,粗略地可以將它們劃分為以下幾類,即國際組織、跨國公司、跨國政黨等。
1.國際組織
國際組織是兩個以上的國家、政府或民間團體基於特定的目的,根據一致同意的條約或協議而設立的常設機構。由於國際組織名目繁多、宗旨各異、組織方式也各具特點,因此對其進行嚴格準確的分類是十分困難的。一般都是按照國際組織的構成把它們劃分為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兩大類。
首先是政府間的國際組織。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即由若幹主權國家的政府及其官方機構為達到一定的目標,通過一定的協議的形式而建立的常設性機構。政府間國際組織既有世界性的,如聯合國,也有區域性的,如北約組織;既有以政治、經濟、軍事活動為主的一般性政治組織,如歐盟、東南亞國家聯盟,也有以某種專業技術活動為主的專門性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政府間國際組織所具有的行為能力並非來源於自身,而是由成員國的國家主權派生的,同時它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不受某一國家權力的管轄,有獨立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直接承受國際社會的權利與義務,並享有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和外交場合所擁有的特權。政府間國際組織是一種既區別於國家,又與國家密切相關的特殊的行為主體。它是以國家集體為特征的國際關係行為主體,是非國家行為主體中最重要的角色。
其次是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它是由不同國家的民間團體、政黨及個人所組成的跨國機構。它們所涉及的領域極為廣泛,從政治、經濟、科技到文化、教育和體育。從國際法的角度看,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不具備國際法主體的資格,但它們都在自己的範圍內對國際事務發揮一定的作用,對國際政治經濟生活施加一定的影響。一般說來,它是指非官方的、非盈利的、與政府部門和商業組織保持一定距離的專業組織,它們通常圍繞特定的領域或問題結成團體,有自己的利益和主張,代表社會某些集團或階層的願望或要求。
冷戰後,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的活動範圍及其影響迅速擴大,原因在於聯合國的支持、鼓勵和冷戰後世界的“縮小和碎片化趨勢”,尤其是後者。在這種情況下,各種超國家的、跨地區的、縱向橫向的非政府組織顯示出強勁的崛起勢頭,迅速填補了或力圖填充民族國家式微後的某些真空。而從各國內部原因看,市場化的潮流使市民社會的發育成為難以阻擋的過程,它在令各國認同法人規則、產權規則和競爭規則的同時,給予個人、群體、利益群體自我表達的機會,使政府的調控及整合能力受到這樣那樣的挑戰,這也給非政府組織提供了發揮作用的機會和空間。
2.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在西方也曾被稱為多國公司、環球公司、國際公司、宇宙公司等等,是指那些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其他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或控製子公司,為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形成的一種國際壟斷組織。跨國公司作為一種超國家的經濟實體,是資本主義走向壟斷階段的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的不斷發展,跨國公司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其數量急劇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投資額驚人增長、分支機構遍布全球。隨著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跨國公司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也在不斷加強。根據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2002年公布的數字,名列世界前100名的經濟實體中(包括國家和公司),其中跨國公司占了29個席位。那些最大的跨國公司如埃克森石油公司、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等,它們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了許多中等國家如巴基斯坦、秘魯、越南等。
由於跨國公司擁有巨大的經濟實力,其跨國性經營活動具有較強的行為能力。跨國公司以其巨大的經濟實力和多邊跨國經營活動,促進了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不斷發展,構成了推動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向縱深發展的深刻動力,從而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全球化的支撐性力量之一。但是,由於跨國公司是一種活動於母國與東道國關係中且具有強大經濟實力的經濟實體,經濟利益的驅動必將促使跨國公司以種種行為方式影響或左右母國和東道國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發展,這也勢必要影響與跨國公司相關的各國的外交政策及其國家間關係。
另外,由於跨國公司在國家以外的活動不受母國法律的約束,而在東道國的活動又因為東道國為吸引外資而製定的種種特殊的優惠政策,並在特定的領域內不受東道國政府的直接控製。因此,跨國公司具有某種超越於國家和法律之上的特殊地位,具有相對獨立的行為能力。許多跨國公司機構龐大且遍布世界各地,個別跨國公司甚至在特定區域內擁有準武裝力量和暴力機關。這樣的跨國公司實際上已經控製了特定的地理區域和人口,擁有跨國界的權力而不對任何國家負責,形成了一種超越國家之上的相對獨立的特殊力量,從而直接參與國際事務,對國際政治的發展起著特殊的製約和影響作用。
3.世界政黨或跨國政黨
世界政黨既區別於政府間國際組織,又區別於非政府間國際組織。首先它是一種政黨間的國際聯合,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其次,它雖然不是政府間的國際聯合,但卻具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其中的一些執政黨對其國家的對外政策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因而也不完全是一種非政府間的民間組織,往往在國際政治中發揮著超越於其他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作用。
世界政黨是由多個國家的政黨組織依據共同的政治信仰、政治綱領和思想宗旨,為維護共同的利益和實現特定的目標而組成的國際政黨聯合體。它是隨著現代政黨政治的產生和成熟而活躍於國際政治舞台的。戰後幾十年來,其數量迅速增加,並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著日趨活躍的作用。跨國政黨的發展已構成國際政治跨國發展和國際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19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產生和無產階級政黨國際組織的建立,開辟了建立世界政黨的先河。馬克思和恩格斯領導的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構成了現代世界政黨的先驅。一戰後,世界政黨的發展突破國際共運領域而進入多元化發展時期。從第二國際分裂出的伯爾尼國際、維也納國際以及二者合並後的社會主義工人國際與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並存於國際舞台。二戰以後,世界政黨的多元化趨勢進一步加強,不僅戰前傳統的世界政黨不斷恢複和發展,而且許多新的世界政黨不斷湧現。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政黨的發展又發生了新的變化:第一,世界政黨本身產生了新的變化。一方麵在原有的世界政黨內部,又依據不同的地域及其麵臨問題的不同而發展成新的地區性政黨組織;另一方麵一些原來屬於地區性的世界政黨,開始通過尋求合作而力圖在全球範圍內與其他地區具有共同特點的政黨建立更密切的聯係。第二,世界政黨對國際社會的影響也出現了新的變化。一方麵世界政黨在繼續利用傳統方式對國際政治施加影響外,又開始嚐試用一些新的、更直接的行為方式,影響國際政治的發展進而參與重大的國際事務;另一方麵世界政黨對部分國家的政治采取了更為主動的態度,甚至介入其中,從而深刻影響了這些國家的政治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