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表演藝術的風格,集中地表現為:一、生旦淨醜,角色齊全;二、唱念做打,綜合處理;三、以虛寫實,虛實結合;四、超越時空,雲遊八極;五、場麵恢弘,動作規範。有著中國西北黃土高原曠野牧歌的特點,也有著西部人民群眾粗獷豪邁、慷慨激越的風格,更有著“漢唐雄風”和秦地人們的胸襟和深厚淳樸的本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生旦淨醜,角色齊全
秦腔在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中,最講究角色行當的齊全與整齊,有時甚至在一本戲中也是多生、多旦、多淨、多醜,極少隻有小生、小旦的二小戲或小生、小旦、小醜的三小戲,單純的生旦戲也比較少見。就一本戲來說,更注意自己角色行當的齊全,即生、旦、淨、醜齊全,唱、念、做、打皆備。但又喜歡突出須生、紅生、青衣與大淨的戲。我們曾對秦腔傳統戲中的“楊家將戲”的《餘塘關》《金沙灘》《千秋墳》《兩狼山》等70個劇目做過一次調查,發現全套劇目共1163個角色,其中須生218個,占19%強;老生107個,小生104個,各占總數的9%;大淨113個,占10%強。如《狀元媒》共14個角色,就有3個須生,2個老生,1個小生,1個武生,老旦、小旦、青衣各1個,大淨、毛淨各2個。《打焦讚》共23個角色,計須生、老生各3個,小生2個,武生、老旦、武旦各1個,大淨2個,毛淨10個。《龍鳳會》《龍脈計》《梅花陣》《忠烈會》《雙鳳寺》《蘇武牧羊》等劇,幾乎容納了秦腔“十三頭網子”的全部。正是這一顯著特點,給秦腔表現大型曆史政治劇和場麵恢弘、人物眾多的劇目以十分有利的條件。
二、唱念做打,綜合處理
秦腔的表演藝術雖然也有偏重於某一方麵的,如以唱功為主的唱功戲,以表演動作為主的做功戲,以武打為中心的武打戲,以道白為主的白口戲等,但更主要的卻是唱、念、做、打、舞的綜合運用與處理。這同前麵所說角色行當齊全是一致的,即表現出高度綜合藝術的特點,體現了秦腔藝術綜合係統工程的顯著特色。即使一些小戲也是這樣。對演員的要求也是如此。
三、以虛寫實,虛實結合
秦腔藝術認為,藝術是虛,它所表現和反映的社會現實生活與內容是實。戲曲就是要用藝術的虛去寫實,從而達到虛實結合。這樣,它的唱、念、做、打等藝術手段,都是采取虛擬的手法,進一步達到寫意的目的。這種虛擬是從生活出發的,也以生活為根底和依據;但它不是模仿生活和再現生活,就是說不照搬生活,而是把生活都加以藝術的處理。這種處理的方法,有時是誇張、放大,有時是濃縮、變形,有時是擇取其中最能體現原形的一點,有時卻又略去不用或異化。手法的多樣,是為了表現錯綜複雜、絢麗奪目的生活。這樣,也能使戲曲舞台表現生活的深度與廣度進而擴展到無所不及的程度,即實現其用有限的舞台空間表現無限的生活的目的。這種虛實關係的處理,又富有很強的藝術辯證性。盡管這種手法是無所不包、無所不用的,但是仍強調它的真情實感與貼近生活,自有其分寸、尺度與層次。盡管它有時繁(如做女紅時的引線穿針),有時簡(三五步走遍天下;五七人百萬雄師),有時虛(如出水、騎馬、行船等隻是一種假設或假定性的),有時實(如所用的器皿、筆墨紙硯等),有時又是虛與實的結合(如以鞭代馬、以槳代船等),卻無不講求“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即通過一係列虛擬性的動作,描摹出劇中人物的情,就是要“傳神”。所以說,“傳神”是秦腔的最高追求,其目的是實現其寫意,所以在動作的掌握上隻強調意到為止,有如繪畫上的“無墨以染”,書法上的“有勢無筆”,“神龍現首不現尾”的匠意。調動一切藝術手法去完成形神兼備的藝術形象,也自然成了秦腔用心追求的所在,人物理想化成分很濃鬱,也在所難免。在不少時候,藝術家往往通過自己的藝術手段,引誘並啟發觀眾共同進入一個藝術再創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