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秦腔著名藝人(3 / 3)

李正敏(1915-1973)秦腔旦角演員,陝西長安人。民國5年(1926年)11歲時隨父來西安謀生,入“正俗社”學藝,師承梁箴、黨甘亭。三個月後,首次演出《審餘寬》,獲得好評。接著排演出《祭江》《斷橋》,聞名西安。20世紀30年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為他錄製了《探窯》《趕坡》《二度梅?罵相》《白玉鈿?店遇》《三擊掌》等唱片,片頭介紹,直書“秦腔正宗李正敏”之名。從此,聲名大振,譽滿西北黃土高原。在“正俗社”期間,和琴師荊生彥長期密切合作,創造出不少結構嚴謹、音韻和諧、旋律優美、字正腔圓的唱腔,人稱“敏腔”。對秦腔青衣的做表、唱念以至規範,都作出了不少貢獻,使之同淨角並舉,成為秦腔“漢唐雄風”風格的具體體現者。後告別母社,自組“正藝社”,任社長,輾轉流動演出於陝甘許多農村、城市。20世紀50年代初,加入西北戲曲研究院,任秦腔團團長和訓練班主任。1956年陝西首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員一等獎。李正敏在藝術上的建樹是多方麵的,他演出的劇目很多,成名的有《白玉鈿》《玉堂春》《二度梅》《白蛇傳》《遊西湖》《趙氏孤兒》等,尤以《五典坡》一劇堪稱精品。《五典坡》中王寶釧藝術形象的塑造,特別注重音樂唱腔形象的深入人心,感人肺腑。封至模說:“李之長在唱,彼時正嗓音完整,精神飽滿,善於運用,每唱一曲,雖大段亦一氣嗬成,耳音為之一快。”作為男旦青衣,此中對生活的觀察,人物的體驗,情感的運用,動作的逼肖,聲口的訓練,都要有個融化和表現的艱苦和磨礪過程,這樣他才能達到“裝誰像誰”“似我非我”的境界。《探窯》中寶釧與生母的親情,《三擊掌》中同父親的決裂,《趕坡》中與丈夫偶遇後的複雜情景,分開來,是一段又一段跌宕起伏的情感拋灑和外露,連串起來則是一部思想感情密織的心靈史。他所表現的人窮誌堅、堅貞不屈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正是觀眾打心坎上所喜歡的原因。

蘇育民(1917-1966)秦腔生角演員,原籍陝西商縣。出身梨園世家,14歲時(1931)在他父親的“三意社”跟班學戲。後來因社裏種種變故,民國26年(1937)20歲時,便挑起了全社重擔。為了養家?口,他在社內一些老藝人的幫襯之下,先招了一班“輔”字輩學生,進行培養;同時帶著該班分赴關中各地,扛著“三意社”的大旗,流浪演出,艱難地維持生計。20世紀50年代初,趕排了一批新劇目,參加省市會演、調演,所培養出的學生也開始嶄露頭角。一生專攻秦腔小生,有時也演須生、老醜。代表劇目有《殺廟》《撲池》《激友》《折桂斧》等等,曾獲1952年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一等獎,任全國政協委員。一生在舞台上塑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像《激友》中的張儀,《鳳儀亭》中的呂布,《撲池送親》中的皇甫琦,《玉堂春》中的王景隆,《闖新府》中的趙雲,《臥薪嚐膽》中的勾踐,《蘇武牧羊》中的蘇武,《金沙灘》中的楊繼業,《鍘美案》中的韓琦,《將相和》中的藺相如等,這些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通過他的唱、做、念、表與手、眼、身、發、步,深深地印記在觀眾的心目中。《打柴勸弟》則是他幾十年間反複實踐,不斷出新的秦腔精品。單就柴擔子這一絕活來說,他就不知練斷了多少根扁擔!一次,他到秦腔戲窩子――長安祝村去演出,群眾要看他的《打柴勸弟》,為了不負眾望,滿足人們對他的期望,病後的他又拾起輟演多年的這折戲,關上門,在房中練起柴擔子來,結果連續幾個小時,練得頭上冒氣,汗流浹背。他很會在陳勳的柴擔上做文章,把它演繹成一首情濃意深的抒情詩。擔柴回家時,他一改回家路上的灑脫和急切,卻是瞻前顧後,小心翼翼,雙手緊握扁擔,穩住腳步。一是擔心沉重的柴擔子碰撞著屋舍的牆壁、門楣;二是怕弟弟幫扶反生妨礙而出意外,急急連聲吆喝著讓他閃開。到挪步至適當位置,腿一屈,肩一甩,柴擔穩妥落地。此時,他如釋重負,深深舒一口氣,微露笑意,揮汗扇涼,憨態十足。觀眾通過這一極其生活化的過程,看到了他的粗中有細、憨癡有趣,也看到了陳勳的老到從容和對小弟無微不至的關愛與嗬護之情。在他人不大注意的細節之處,他卻表演得有聲有色。接著的兄弟倆的對白與動作,更是情趣盎然,滴水不漏。那顫抖雙手的“磨棰子”、擊掌、顛退、甩梢子,以及唱、念、做、表中所凝聚的人生況味、手足之情,令觀者品咂無窮。許多戲裏的程式運用,不僅凝練簡潔,而且準確有度。他的唱規矩實在,本色當行。許多大板亂彈,舉重若輕,遊弋自如。如《蘇武牧羊》的“漢蘇武在北海身體困倦”,《魚腹山》的“劉將軍講此話你再思再想”,《殺廟》的“聽罷了民婦言共語”諸段子,都堪稱聲情並茂,酣暢淋漓。他所長的“二音子甩腔”,不少戲中都有使用。如《打柴勸弟》的[苦腔子],《法門寺》的[硬三滴水],《撲池》的[軟三滴水]等,鮮明生動,搖曳有致,堪稱一絕。《婁昭君》從叫板到整段唱腔,吐字真切,行腔舒展,抒情充分,厚重深沉;尤其是那幾個“欺寡人”,一句一個樣兒,真是層巒疊嶂,雲譎波詭,多有創新。至於跌撲翻滾和一些武打動作,也極有功力,不愧為近世秦腔藝術大師。

閻振俗(1919-1990)秦腔醜角演員,陝西長安人,民國19年(1930)入易俗社第八期學藝。初習須生,後因變嗓,改學醜角。後離易俗社,赴關中鹹陽、三原及甘肅蘭州、平涼等地演出。師承湯滌俗(1900-1967),以念、做見長。20世紀50年代,隨明正社並入西北戲曲研究院。藝術上善於博采眾長,又能根據自己的特點,揣摸角色、人物個性,遵守生活規律,完成了許多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代表劇目有《楊三小》《教學》《打砂鍋》《拾玉鐲》等。演出中常用生活語言,融入“板歌”,使之詼諧幽默,而又生動恰切。

樊新民(1922-1989)秦腔醜角演員,陝西藍田人,易俗社第十期學生,出科後長期在易俗社獻藝。在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演過不少傳統劇和現代劇,塑造了許許多多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舞台藝術形象。特別是《蔣幹盜書》中的蔣幹,《櫃中緣》中的淘氣,《周仁回府》中的封成東,《一字獄》中的刁邁朋,《紫金冠》中的李儒,《玉虎墜》中的賀其卷,《連升店》中的店主和《大家喜歡》中的王三保,《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等等。《三滴血》中他所塑造的七品縣令晉信書是他扛鼎之作。他的秦腔藝術表演不著痕跡地成為一體。1952年參加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以《遊龜山》中盧世寬一角獲得好評;1956年陝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上獲榮譽獎狀和一等獎。

孟遏雲(1923-1982)女,秦腔旦角演員,陝西長安人。出身梨園世家,從小隨其父孟廣華學藝,九歲登台演出,成為西安秦腔舞台上近現代最早的女演員之一。隨後長期獻藝於甘肅等地,深受觀眾青睞。1952年參加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出演《遊龜山》中的田夫人,獲三等獎;1956年陝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上獲一等獎。50多年的藝術實踐中,她成功地塑造出許多舞台藝術形象,像《五典坡》中的王寶釧,《遊龜山》中的田夫人,《鍘美案》中的秦香蓮,《玉堂春》中的蘇三,《斷橋》中的白素貞,《三滴血》中的王媽,《火焰駒》中的李夫人等。田漢1959年稱她演的王媽“為青年男女的幸福和辨明是非,奔波受責,真是熱心人!表現了中國人民真摯的鄰人愛,感人至深”。並在《題〈三滴血〉》詩中說:“乳母心腸最感予。”她在《火焰駒》中的李夫人也給首都觀眾很深印象。這些不朽的藝術形象,也將同秦腔一起,永遠彪炳青史。其唱腔受李正敏、何振中的影響很深,既有李的俏麗飄逸,又見何的奔放灑脫,還有安鴻印、楊金聲的蒼勁凝重。其聲悠揚婉轉而渾厚寬闊,大嗓小嗓,高中低音,協調圓通,自如得體,韻味濃鬱,情緒飽滿,感染力、穿透力極強。葉聖陶說:“孟遏雲的聲音有天分又有訓練,訓練到了極端純熟境界,能夠自由操縱,從心所欲,隨時隨地恰當地表達出劇中人的感情,因而她的唱有風格,有自己的東西……聽她一句一句唱下去,你心中再不起旁的雜念,光受她的唱的支配。她的風格含著種種味道,領略那味道是一種愉快,一種享受,你惟恐錯過了一絲半毫的愉快跟享受,哪有工夫還想旁的?她的聲音那轉,轉一轉之後又像遊絲一樣嫋上去,你就默默點頭,認為非那麼轉又嫋上去不可。她把一個語音斬釘截鐵地噴出來,才噴出來就戛然煞住,你就咂咂嘴唇,認為惟有那樣噴出來就煞住才恰到好處。這裏所謂的‘認為’並非思維活動,簡直是下意識,不過耳朵感覺順適,心裏感覺舒服罷了……凡是藝術作品,合乎規格,又不僅合乎規格,還有獨自的風格,獨自的味道的,都能叫人感覺到那種順適跟舒服……至於她的演技,我不再說外行話了,總之,妥帖,老到,全身是戲,隨處是戲。在《遊龜山》裏,她演江夏縣的太太,又一回她演《探窯》裏的王寶釧。《探窯》尤其酣暢淋漓。”十分可貴的是她把自己幾十年的親身經曆和感受,總那麼不動聲色地糅進自己的人物塑造與秦腔演出中,獲得了曾經創造並能欣賞藝術的秦腔觀眾的一致好評。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她是由乾旦到坤旦過程中承前啟後的製高點和裏程碑”。

周輔國(1926-1979)秦腔淨角演員,陝西藍田人。民國27年(1938)入三意社“輔”字班跟吳濟民學淨角,兩年後即出科,隨蘇育民等演出於關中許多城鄉。《古城會》《鍘美案》《斬單童》《斬顏良》《白逼宮》《三勘蝴蝶夢》都是他的拿手戲。功底厚實,唱腔渾厚,表、做認真是其特長。電影藝術片《火焰駒》中飾艾謙。1956年獲陝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演員二等獎。在現代戲《杜鵑山》中,塑造的雷剛形象也頗深入人心。

蕭若蘭(1934-1996)秦腔旦角演員,西安市人。梨園世家出身,父親蕭筮易,擅演青衣。幼時的耳濡目染,使她從小就對秦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八歲登台演出,一鳴驚人,人稱“八歲紅”。此後幾十年間的藝術實踐,不斷推動著她提高藝術修養和戲曲藝術形象創造能力,用唱、念、做、表刻畫出一係列生動感人、形神畢肖的戲曲形象。在《櫃中緣》《遊龜山》《三滴血》《火焰駒》《紅梅嶺》《於無聲處》等幾十本(折)戲中,不少形象更成為秦腔精品。其唱腔甜美,善於用裝飾音,又有韻味和突出的旋律美。《遊龜山?藏舟》是她經典之作。《青門竹枝詞》讚道:“漁女鳳蓮素若蘭,劇壇親睹三十年;每次台下觀此劇,總覺聲情溢戲園。滿江仇恨滿淚怨,情溢江水甜玉川;‘偷眼’二字無盡意,水天處處受感染!”1956年陝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員一等獎。

唐華(?-1922)秦腔淨角演員,俗呼“待詔”,因從事理發行業而得名。隴南人。曾拜福慶子為師。刻苦好學,後入“福慶班”,應工大淨,如《白逼宮》中曹操、《下河東》中的歐陽芳等,十分出色,而且富於創新,成為清末民初甘肅蘭州人最喜歡的淨角。後來又改習須生戲。

李富貴(?-1932),陝西富縣人。光緒二十年(1894)與同鄉同赴武威演戲,在同鄉富商的支持下,組成武威最早的秦腔戲班“富貴班”(後改為“永和班”),自任班主。生、旦、淨、醜樣樣皆能。一次在蘭州一連演了七場戲,先是《滅方臘》中的方臘,接著是《火焰駒》中的艾謙,再是《寧武關》中的周遇吉、《四郎探母》中的楊四郎、《周仁回府》中的周仁,最後扮《打瓜園》中的鄭子明、《劉金定打柴》中的劉金定。台下盛譽“富貴子的戲滿台轉”。不少人拜他為師,其中最得意的是郗德育、成成子,前者成為蘭州秦腔一代大師。

楊三保(1864-1945)原名楊慶雲,湖北竹山人。光緒二年(1876)到安康拜一撮毛為師,工醜。民國以後到達蘭州,先後在武威“民樂社”、張掖“丁家班”、蘭州“耿家班”演戲授徒,培養了朱怡堂等一批藝人。後又在酒泉“正俗社”、高台“化俗社”開辦科班。他戲路廣,生、旦、淨、醜不擋,尤以醜行著稱,能把漢調二簧、同州梆子熔於一爐。拿手戲有《斬秦英》《紫霞宮》《滾釘板》《九龍峪》《活捉張三》《十八扯》等。

朱恬堂(1883-1955)藝名紫娃,陝西涇陽人。幼年入“魁盛班”學青衣,1913年赴蘭州辦“化俗社”,培養學員兩期。1928年受聘“覺民學社”任教練,功底深厚紮實。在傳統戲《四賢冊》中扮演王月娥,能將哭音顫聲與花音糅合在一起,充分表達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內心變化過程。《孟薑女》中飾演孟薑女,唱詞達200多句,他能滴水不漏地一口氣唱完,如訴如泣地把人物的精神世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而且跌宕有致、搖曳多姿,贏得觀眾歡迎。

耿忠義(1884-1947)甘肅甘穀人。幼年受父親及一些名伶影響,熱愛秦腔藝術,後拜唐華為師。先學小武生,以《轅門射戟》《忠義俠》成名。後改學須生,又改大淨。善於吸收、融會名家所長,如嶽麻子、福慶子、十娃子等的路數和表演特色。他在臉譜、服飾、道具和表演藝術上,獨樹一幟,成為蘭州秦腔淨角代表人物之一,人稱“耿家花臉”。他表演的《火焰駒》艾謙的“三鞭子”、《斧劈老君堂》中的“三斧子”及《破方臘》裏的“三竿子”,既有繼承又有創新,而且成一時的“絕活”。他的淨角臉譜突出瘦型長臉的特點。善演聞仲(《黃花山》)、程咬金(《斧劈老君堂》)、艾謙(《火焰駒》)、曹操(《血帶詔》)等。後來繼承他的淨角藝術者有嶽中華、劉茂森等。

趙福海(1887-1962)本名趙玉德,工淨角。甘肅隴西人。師從耿忠義,又不斷有所創新。他說演戲要從戲情戲理入手,抓住每個人物的年齡、身份、環境、地位來塑造人物形象。像他的《米糧川》突出一個“勇”字、《投唐》強調一個“忠”字、《洗馬》顯示一個“直”字。在《昊天塔》中三換口條,都是從人物出發。一生演戲百本以上,個個稱絕。後任劇團藝委會主任。

曹洪發(1886-1972)陝南南鄭人。曾為戲班領班長。會戲很多。《甘肅省傳統戲曲?秦腔》中有27本是他口授記錄整理的。

郗德育(1891-1942)藝名假麻子紅,陝西華縣人。幼入西安“德勝班”學藝,後闖蕩江湖,演出於武威一帶。1920年回蘭州,接受“十二紅”李壽山指教,藝技遂精。演《拜台》中的諸葛亮,能用氣血立時變臉,人稱絕活。由於他藝術上的成就,使他成為融合陝甘兩省秦腔的代表人物。20世紀30年代為甘肅秦腔訓練班培養學生,造就了甘肅主流派別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學生有黃致中等數十名。代表劇目有《抱火鬥》《六部大審》《出棠邑》《潞安州》《蘇武牧羊》《蘆花蕩》《群英會》等。甘肅人稱之為甘肅秦腔一代宗師。

陳景民(1901-1964)工青衣。曾先後任教於“新興班”“新伶社”等。曾赴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市)演出,1945年返蘭州,開始試行電光布景。代表劇目有《五典坡》《鐵獸圖》《吃糠》《對銀杯》等。

高希中(1909-1977)陝西長安人。八歲入西安易俗社五期學藝,師承劉立傑。1931年離開陝西赴甘肅、寧夏等地演出,擔任“平樂社”社長,演出劇目有《出棠邑》《春秋筆》《打金枝》《反徐州》《拷吉平》《醉寫》《劈門》《十五貫》等,裝誰像誰,演誰活誰。1955年甘肅首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上飾演《破寧國》的朱亮祖,獲一等獎。

靖正恭(1911-1995)陝西長安縣人,“正俗社”時,受業於黨甘亭、高登嶽等,常與李正敏配合演出。1940年到甘肅等地搭班、領班、組班演出。始演“三白”(《白玉樓》《白玉梅》和《白玉鈿》),擔任蘭州“眾英社”“正興社”社長,後又赴河西走廊一帶演出,結識九齡童(王曉玲)等,不久又到蘭州、迪化等地演出,直到1949年仍回蘭州,人稱“蘭州大小生第一”。他的貧生戲,更為人稱道,如《木楠寺》的呂蒙正、《吃魚》中的簡仁同、《激友》中的張儀。在唱腔上,他很注意以聲唱情,尤其是道白,更毫發不爽,絲毫不苟。

陝甘寧青新的秦腔演員,優異者比比皆是,可以稱得上大師者,先後有魏長生、申祥麟、陳雨農、黨甘亭、李雲亭、劉毓中、何振中、李正敏、蘇育民、王文鵬、田德年、郗德育、蕭若蘭、馬平民等;可以稱為秦腔表演藝術家的有王天民、沈和中等一大批;可以稱為藝術家者就更多。這裏我們隻是掛一漏萬地提到一些人,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特色。20世紀更是名家輩出,如甘肅的王曉玲,寧夏的屈效梅、陳覺民、席子才,陝西得梅花獎者六人(李東橋、李娟、李梅、戴春榮、侯紅琴、孫存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