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秦腔著名藝人(2 / 3)

萬成子(生卒年不詳)本姓劉,秦腔須生演員。陝西長安縣人。自幼好戲,拜銀福子為徒,後繼其師成為“金盛班”之多年台柱。他戲路較寬,紗帽、靠甲、文武皆能。尤善演楊家將各戲,如《金剛廟》《狀元媒》《洪羊峪》《破天門》等等。他的胞弟隨兒,也學須生,以唱稱著,人稱假銀福子,但表演動作卻遜於乃兄萬成子。

李炳南(1878-1927)秦腔須生、淨角演員。陝西周至人。藝名金娃。創“鴻盛班”,光緒二十五年(1899)流浪甘肅天水一帶。戲路寬、嗓音好。常演《洪羊峪》《甘露寺》《烙碗計》等戲。後來在天水主持《三國》《列國》等連台本戲的編創。

王文鵬(1884-1953)乳名雙喜子,陝西長安人,秦腔須生演員,早年曾在西安新秦源號鹽店做學徒。光緒二十六年(1900),經人介紹入長安劉玉潤“鴻泰班”學戲,初習老旦兼小醜。光緒二十九年(1903)出科後,搭四川紅戲班演戲,改唱須生。後入蘇長泰“長慶班”,赴甘肅蘭州一帶演出,回西安後,仍在“三意社”搭班。擅長唱功戲,《葫蘆峪》《洪羊峪》《金沙灘》《假金牌》《轅門斬子》《五子魁》《狀元媒》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戲。嗓音清亮,行腔委婉,特別善於通過唱腔去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祭燈》一折中的“有山人在茅庵苦苦修煉”一板亂彈,前段自言苦境如泣如訴,使人心魂顫動,接著的“曹孟德領大兵八十三萬”和“魏延賊扇滅我命燈七盞”幾句,又集悲憤、痛恨、遺憾於一體,有如火山爆發般地從胸中噴吐而出,句句鏗鏘有力,字字含血帶淚,濃情飽誌。後麵到了“為江山我也曾”一段時,卻又非常低回幽遠,捧心懺悔,祈求上蒼,回腸蕩氣,真是催人淚下。有評議寫道:“逢著大板亂彈,或撂板、耍腔的地方,確能給人以淋漓盡致、輕鬆愉快的美感。他通過唱腔塑造的諸葛亮藝術形象,受到秦地父老鄉親的普遍熱愛和讚許。有如諺謠所說:‘雙喜子活孔明,古往今來再不能。’正是本著這種對所扮演的人物的執著和無比崇敬,他的演出總是一絲不苟。一次演《司馬拜台》,由於台上搭板簡陋,作為土台的椅子不穩,忽然一晃,他也隨之從‘台上’跌了下來。他急中生智,結合劇情和人物的年老,臨場唱了一板亂彈:‘年紀邁來血氣衰,上了土台跌下來;二次我把土台上,單等司馬拜我來!’劇情、場景、戲理、人物絲絲入扣,從此這折戲裏有了這段新唱詞。”

劉毓中(1896-1982)字秀山,陝西臨潼人,工須生。16歲時(1912)考入陝西易俗社第一期學藝。由於早年深受父親木匠紅(劉立傑)的熏陶,再加上他自己刻苦好學,悉心求藝,很快成為秦腔須生中文武兼備的演員,在舞台上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如《賣畫劈門》中的白茂林,《八義圖》中的程嬰,《烙碗計》中的劉子明,《南天門?走雪》中的老曹福,《春秋筆》中的吳承恩,《出湯邑》中的伍子胥,《串龍珠》中的徐達等等。在易俗社新編創劇目的演出中,成功地完成了《三滴血》中的周仁瑞、《韓寶英》中的石達開、《殷桃娘》中的楚霸王項羽等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別是對後者在繼承、創新、吸收、借鑒方麵的努力,為他獲得“活霸王”的稱號。一生演出各類劇目百餘種,除上述外,還有《遊龜山》中的田雲山,《祭靈》中的諸葛亮,《周仁回府》中的周仁,《五典坡》中的薛平貴等。這也自然形成了他“戲路寬廣”的特色,老生、須生、小生都串,王帽、靠甲、官衣都扮,唱、念、說、表都鑽。在角色上,尤以老生見長,人稱“衰派老生中一絕”(馬連良語);其唱,一重巧,二重情,聲情並茂,《賣畫劈門》開場[歡音慢板],不僅表現出人物安貧樂素、恬淡寧靜的情懷和清冷淒寂、苦度生涯的心境,也表現出演員唱功的鬆弛自如,清幽流暢,素淡中含有凝重,超越中伴著苦澀,進而揭示出藝術人物精神世界的功力。表演以做功見長,具體表現在精、氣、神的運用和細節的選擇上。如《三滴血?路遇》一場表演中的帽子歪戴、胡須抹淚、猛一趔趄、東張西望等細節的真實與精雕細刻,《李白醉寫》中的“反戴烏紗”“屁股朝明皇”“醉臥金鑾殿”,都極具性格,也富詩意,更見功夫。醉中有醒,醒中帶醉,醉醉醒醒,灑脫傳神,宛若詩仙李白再現,同唐明皇、楊貴妃、高力士對麵,與觀眾情牽、意攀。他的“念功”也很具特色,《韓寶英》中石達開接讀曾國藩長信時的語氣、聲調、意蘊,動作中的審視、掂量,確有“千斤”之妙。幾十年間,他先後創辦過秦鍾社、新聲科班,又在曉鍾劇校、陝西劇專等任教,培養了一大批秦腔弟子,成為一代宗師。曾獲1952年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一等獎,1956年陝西省首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榮譽獎狀。曆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陝西劇協顧問、易俗社副社長、西安市文聯副主席等職。

田德年(1890-1978)秦腔淨角演員,陝西長安人。自幼家境貧寒,難以生存。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14歲時,考入本縣郭杜鎮香積寺“德慶班”學戲,先學小生,後改大淨,經常對著井口喊聲練嗓,不避“三九”與“三伏”,堅持不懈,後來就練出了一副滿腔滿調的花臉唱腔聲音。民國10年(1921),因班社衰落,自謀出路,隨搭其他藝人的班社,演出於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蘭州和寧夏銀川等地。能演出百餘本(折)戲,深受當地群眾歡迎。大淨是秦腔角色中最能體現“漢唐雄風”的一種,在唱腔上,保持和繼承了傳統大淨的“龍吟虎嘯、大氣磅礴”的本色。采用的方法,就是以丹田為基礎的“天罡聲”,講求行腔的旋律與韻味,腹、胸、喉、鼻、腦音兼施,避免了喉音過重、少氣幹嚎的不足。出口黃鍾、滿宮滿調,是他的顯著風格。代表劇目很多,《鍘美案》《斬單童》《二進宮》《打金枝》《慶頂珠》《抱琵琶》《甘露寺》都是他的經典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如包拯、單童、徐彥昭、王彥章、蕭恩、王延齡、張飛、馬武、程咬金、賈似道、屠岸賈、於讓、黑虎等人物,都給觀眾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包公是他的傑出創造,《秦香蓮》《八件衣》《打龍袍》《打鑾駕》《赤桑鎮》中,這一人物塑造得相當成功,而且在不同的戲中各具特色。

晉福長(1890-1965)秦腔醜角演員。陝西長安人。早年入“長慶社”學藝,出科後,在三意社常赴關中許多縣演出,拿手戲有《十八扯》《拾黃金》《殺狗勸妻》《捉鵪鶉》《楊三小》《紅鸞禧》《玉堂春》《天水關》等。口齒流利,詼諧風趣,尤以說“板歌”擅長,為舞台增加了許多喜劇色彩,人稱“滑稽大王”。念白鏗鏘爽朗,字音沉雄渾厚。1952年被接到西安易俗社養老,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1956年陝西省首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員一等獎。

沈和中(1900-1966)秦腔小生演員,陝西鹹陽人。易俗社第一期學生,師承劉立傑、李雲亭、唐虎臣等藝術名家,天資聰慧,刻苦用功,成為當時允文允武的小生演員,與劉箴俗、劉迪民、路習易、蘇牖民、馬平民並稱為“易俗六君子”。民國10年(1921),隨易俗社赴漢口演出,開幕式上與劉箴俗合演的《女大王》珠聯璧合,初放異彩,受到江漢觀眾的讚許。在《蝴蝶杯》中,飾演田玉川,又獲得成功。繼演《青梅傳》的張介受、《玉鏡台》的溫嶠、《殷桃娘》的韓信,主演《獨木關》,都得到武漢觀眾的普遍喝彩。回西安後不久,一人赴甘肅演出,並自組“中興社”,彙集了許多名流、行家,推動了蘭州秦腔藝術的發展和革新。再後又赴蘭州新興社,平涼聚義社、平樂社,寧夏覺民學社、猛進劇團演出,贏得了群眾的歡迎和讚許。尤其是《黃鶴樓》盛演不衰,被群眾譽為“活周瑜”。一生演出的劇目百餘個,代表作品有《轅門射戟》《鳳儀亭》《二堂詳狀》《回荊州》《白門樓》《群英會》等。中年後,兼演須生,扮《韓寶英》中的石達開,《烈火揚州》中的李庭芝,《呂四娘》中的雍正,並串演《三滴血》中的晉信書,《金玉奴》中的金鬆,堪稱多才多藝。1955年獲甘肅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演員一等獎。晚年落戶蘭州,為甘肅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馬平民(1898-1946)秦腔醜角演員,陝西永壽人。六歲時,隨父來西安,民國2年(1913)入易俗社第一期學藝,醜角各行,無不關注,文武兩色,同時兼擅。會戲很多,又能悉心琢磨,盡量做到真切感人,又不逾矩越軌,表演風格上有一種嚴肅認真的作派。加之為人心地善良,平易謙和,動作斯文細膩,掌握分寸,決不做過分的誇張取噱,所以有“馬博士”的美譽;一生演出的許多醜角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蝴蝶杯》中的董威,幾次變換服飾,仍能顯示出他是一個有地位、有資曆,律例嫻熟,精心判案的年邁官吏,那段滴水不漏的道白,功夫上的流暢、幹脆,卻不掩飾他的威嚴與善良,有如詩讚中所說:“白發龍鍾風燭殘,老謀深算溢眉端;堂皇暗庇漁家女,活現朝廷一達官。”《群英會》中的蔣幹,《庚娘傳》中的王十八和揭墓賊,《玉虎墜》中的賀其卷與丫環,《看女》與《送親》中的鄉下媽媽,《三知己》中的周延儒,盡管人物的身份不同,性格各異,經曆有別,思想難辨,他卻能通過自己在規定情境下的道白、唱腔、動作和程式,表現出現實生活中的“這一個”,以至於成了他的“絕活”。在20世紀30年代的西安舞台上,被人譽為可與劉箴俗、劉迪民、沈和中、蘇牖民、路習易並駕齊驅的“易俗六君子”。

劉箴俗(1903-1924)秦腔旦角演員,陝西戶縣人,易俗社第一期學生。幼年失養,為了謀生,隨父來西安,以賣羊血為生。民國2年(1913)報考易俗社學藝,但因“不堪入目”被拒之門外,後被孫仁玉發現,認為是“小翠喜”一類人物,前途無量,親自給他安排了新編劇目《女娃勸學》的角色,結果表現出驚人的藝術才華;接著孫仁玉又根據他的長相與表演特長,編排了大型本戲《青梅傳》,由黨甘亭做教練,在唱腔表演上都力求出新,加上他本人聰慧好學,細心琢磨角色和人物,一演出就取得了成功。因其年幼,人稱之為“虼蚤紅”。當時革命家山西梅景九賦詩稱讚道:“生小十三上舞樓,窈窕身似女兒柔;隻因一曲《青梅傳》,到處逢人說□劉。”從此轟動西安古城。民國10年到12年(1921-1923),易俗社在武漢演出期間,又名動武漢三鎮,報刊文章連篇累牘。有的稱他演出的《黛玉葬花》:“恰如珠圓走盤,令人神益。其惜花的神情,掃花之態度,葬花之姿勢,無一不出神入化。將為菊部爭耀,梨園傑出,和歐陽予倩、梅蘭芳鼎足而三,有厚望焉。”《易俗日報》上浮萍的評論也說:該社演劇漢上,允稱劉箴俗與梅蘭芳齊名,惟劉箴俗能變化聲音,迥然超出眾員之外,誠百煉鋼化為繞指柔也,故觀眾無不讚賞。至於容貌身體均恰到好處,而做工更不尋常。有“北梅、南歐、西劉”的美譽。他經常演出的劇目有《玉鏡台》《呂四娘》《青梅傳》《奪錦樓》《若耶溪》《惜花記》《蝴蝶杯》《殷桃娘》《複漢圖》等,全都是易俗社劇作家的最新創作,不僅開一代新風,也為後世的演出提供了樣板。20世紀20年代初葉,正當風華正茂的劉箴俗對秦腔藝術精益求精,追求形神兼備的時候,由於精思殫慮過度,使先天不足、後天失養的他,積勞成疾,在一次演出易俗社新作《美人換馬》的時候,暈倒在舞台上,後不治身亡,成為自清乾隆年間魏長生後,又一位獻身於秦腔藝術舞台上的著名秦腔演員。

康正中(1908-1982)秦腔須生演員,陝西長安人。民國3年(1924),先入三原新成班,後又入西安正俗社“正”字輩班學藝。出師後,先赴甘肅蘭州搭班演戲,後轉赴寧夏銀川,加入覺民學社,擔任社長、教練。1949年後任銀川秦腔劇團副團長等職。畢生從事演出和藝術教育工作,所教學生達數百名,為寧夏培養出一大批秦腔新秀。代表劇目有老生戲《祭靈》《走雪》《烙碗計》《賣畫》《臨潼山》和《殺驛》等,紅生戲《古城會》《單刀會》《白馬坡》等。藝術上肯鑽研,能博采眾長,善於創新,又能以身作則,循循善誘。《古城會》中,他扮飾關羽,獨具風格,人稱“活關公”,幾十年盛演不衰。1954年獲寧夏戲劇會演表演一等獎。

何振中(1908-1976)秦腔旦角演員,陝西長安人。民國10年(1921)13歲時入“榛苓社”學藝,拜張海牛、李果、曾鑒堂等為師,小旦、青衣和武旦行當都學。起早貪黑,積極苦練,鍥而不舍,堅持三年,從不間斷。在唱腔和表演上,更能狠下工夫。出科後,留社內演戲,所演劇目《女丈夫》《遊西湖》《紅葉詩》《五典坡》等,深受觀眾喜愛。由於時勢的混亂,生活的艱難,他不得不隨劇團流浪演出於關中農村很多地方。不久又回西安,加入“三意社”,接受李逸僧的指導,新排練了《玉堂春》《家庭痛史》等劇目,唱腔上也顯示出獨具風格的“何家腔”。人稱“碧梧鳴鳳,翠柳獨鶯,壯士聞歌,默默無聲”。再後,又離西安,西走甘肅蘭州,自組“眾興社”,後改名“振興社”,企望在當時振興秦腔藝術,約請了秦腔名家高符中、耿善民、晉福長和美工陶渠等人,共同不遺餘力,開拓市場,把在西安秦腔舞台上采用的電光布景帶進蘭州。此時,他經常往來於西安蘭州之間,推進了兩地的藝術交流與發展。民國36年(1947),又從蘭州回西安,參加了“尚友社”,成為該社的台柱。幾十年間,艱辛的舞台藝術實踐和顛沛流離的生活,磨礪了他的藝術創造和光彩,也使他完成了許多秦腔藝術形象的塑造。《黃河陣》中火暴潑辣的三霄,《回荊州》中典雅端麗的孫尚香,《鍘美案》中淳樸善良又敢同皇姑、太後“三對麵”的秦香蓮,《五典坡》裏一身正氣、苦守寒窯一十八載的王寶釧,《三娘教子》裏勤勞本分、潔身自好、教子成才的王春娥,《白蛇傳》裏敢於與儒、道、釋三教鬥爭的白素貞,《家庭痛史》中能夠衝破牢籠的李瑞英,《玉堂春》裏敢於爭取人權的蘇三,以及《黑叮本》《玉虎墜》《抱火鬥》《對銀杯》《白玉樓》《三休樊梨花》《遊西湖》中許多既適合多種角色類型,又具有“秦女雄風”的人物。特別是在《遊西湖》中所塑造的“火中鳳凰”――李慧娘的藝術形象,更為精彩;此中他能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共同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高度綜合藝術處理,更是難能可貴,堪稱楷模。做表細膩、含蓄、深沉、勁道;唱腔高亢激越、清亮淒婉;技藝嫻熟火暴,極富變化。他的吹火絕技,一口火能呈現三層焰勢,層次分明,把藝術功力中的“精、氣、神”的外現,與人物內心的反抗複仇,嫉惡如仇,一股腦地灑向舞台,灑向人間。晚年對藝術仍然不懈追求。一方麵積極參與戲曲的改革實踐,一方麵認真總結秦腔藝術的經驗與心得,完成了《旦角表演藝術》一書。在1956年陝西省首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上獲榮譽獎狀和演員一等獎。

何振中飾《趕坡》之王寶釧

王天民(1913-1972)秦腔旦角演員,原籍陝西。民國11年(1922)入易俗社第六期學生班學藝,初學小生,後改學旦角。13歲時(1926),一折孫仁玉編劇的《櫃中緣》演紅西安。此後,長期成為易俗社的台柱,被譽為“陝西梅蘭芳”。初期的精品之作《櫃中緣》,飾許翠蓮,扮相、身段無一不美,活脫出一個妙齡女子天真可愛、嬌憨活潑的形態。《陝西易俗社簡明報告書》稱他“麵若滿月,行若流雲,莊重而不板滯,活潑而不輕佻,喜怒哀樂,能事分際,其聲若鶯兒若笙簧,唱功之娓娓動聽,為本社曆來所未有。若聲譽之在今日,猶昔日之劉箴俗”。作為易俗社的主角,會戲很多,經常演出的劇目有《會真記》《蜜蜂計》《螟蛉案》《複漢圖》《淝水之戰》《頤和園》《蝴蝶杯》《少華山》《盜虎符》《奪錦樓》《三知己》《黛玉葬花》等。20世紀30年代初,隨易俗社兩度赴北平演出,獲得很高評價。有的文章說他“天生麗質,聲韻尤佳,有硯秋之端麗,慧生之嫵媚”,其“杏眼桃腮,身材合度,嫋娜生姿,蘭芳二十年前,不過如是也”,並異口同聲地稱他為“陝西梅蘭芳”。西安《新秦日報》當時評秦腔演員的演唱水平時,他名列第一。公允地說,他的藝術是相當全麵的,也是很有特色的。不論是傳統戲還是易俗社新編的戲,他都能悉心揣摸人物性格,注重個性特點,做到精神上絲絲入扣,外形上恰如其分,達到二者的統一和諧。封至模在《王天民之殺手鐧》一文中評道:“他擅長閨閣旦,扮相得一膩字,身段得一嬌字,做工得一細字,脫盡秦腔之短――火氣粗豪。其撒手鐧為《蝴蝶杯》《櫃中緣》《詠梅》等。《蝴蝶杯》中盧秀英為一名門閨秀,而乍逢文武俱備、才貌雙全之如意郎君,其心花即怒放,眉飛色舞何為如也。忽然又驚變百出,立成仇讎。女兒家柔腸乍斷,氣憤填胸,非得及時殲戮,一快其意。及反複熟思,而又不忍,恩怨之戰,恨愛之爭,豈止左右為難人哉;故演者情態驟改,唱做數變,而仍要不失為大家閨秀作風,是最不易對付也。王天民演來,似尚能合乎上舉各點,欲言而止,羞答答一笑,既嫵媚,複豔麗,佳極。許多人為之傾倒者即此絕技。”這就是久為流傳的他在《洞房》一折中表演的“全劇生色處,盡在三笑中”。《詠梅》是時裝戲《百忍堂》中的一段,穿關演唱,自然大方,為人稱道。1952年參加第一次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1956年參加陝西省首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均獲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