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秦腔對中國戲曲,特別是對現代京劇的形成,發生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便在其論文《中國戲曲源自西北》一文中指出:“國人若想研究戲劇,非到西北去不可;世界人想研究中國戲劇,非到西北去不可。”他還斷言:“若想考察以前的法則,當然應追本尋源,由西安秦腔入手。”著名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先生在《西北戲曲訪問小記》中也寫道:“中國的戲劇……來源是起於西北。”

作為現代國劇的京劇,與秦腔有著很深的淵源。清嘉慶以後,著名秦腔藝人魏長生雖然離開了北京,但土生土長的秦腔卻在京城紮下了根。秦腔班與朝廷欣賞的“徽班”開始長期同台演出,並互相取長補短,最終形成了現代京劇。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在其《談表演藝術》一文中說:“秦腔跟京劇有密切的關係”,“主要曲調‘西皮’就受秦腔的影響很大,此外,劇本、表演等方麵,也都有相似的地方。”著名劇作家田漢更強調:“秦腔不僅是陝西一千萬人的劇種,也是六億人的劇種……京劇很多劇目是秦腔的,許多表演方法也受秦腔的影響。”此外,京劇的化妝、臉譜、音樂等也都吸取了秦腔的精華。可以說,秦腔對於現代京劇的形成,是功不可沒的。

秦腔流行的地域也是十分廣泛的,清代便唱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並且除京劇外,還對山西梆子、豫劇、川劇、粵劇、漢劇等不少劇種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當然,秦腔最受歡迎的地區,還是西北五省(區),這裏班社眾多,戲樓遍地,每逢廟會、喜慶日等,便演出秦腔。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寧夏銀川召開“中國戲劇誌”叢書分片會議上,西北五省(區)一致認為秦腔是五省(區)的共同地方戲。據筆者所知,在西藏,有專業的秦腔劇團。在祖國的寶島台灣,也有兩個秦腔劇團,一個叫陝西秦腔劇團,另一個叫西北秦腔研究實驗劇團。值得一提的是,成立於1912年的西安易俗社,是全國僅存的幾個曆史最長的戲曲班社之一。該社90多年來,以“改造社會”為己任,出現孫仁玉、範紫東等著名編劇,建國前便編出了大小700多個劇目,培訓出600多名學員,更湧現出劉箴俗、王天民、蕭若蘭等一大批秦腔名家,可謂居功至偉。不少新編秦腔現代戲也嶄露頭角。1961年,西安易俗社演出的《西安事變》更首開戲曲演革命曆史題材、塑造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形象之先河,在全國引起轟動。從20世紀80年代起,陝西電視台的秦腔欄目《秦之聲》播出20餘年,10000多期,頗受群眾歡迎。

此外,秦腔在劇本、唱腔、表演、舞美、特技等方麵都有其特色,筆者就不一一列舉了。我想說的是,秦腔是祖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曆史上,尤其是在近代,曾經展現過自己的輝煌。今天,這朵古老的民族奇葩在全民奔小康的社會主義新天地裏,必然會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僅以此書獻給為秦腔作過貢獻的藝人、劇作者和研究者,以及廣大的秦腔愛好者。

中國秦腔,你是黃土地的驕傲,你是西北人的自豪。我願為你大聲疾呼,我願為你鳴鑼開道。讓秦聲秦韻在祖國的百花園中綻放得更加燦爛吧!

周鵬飛

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於西安逍遙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