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見問題
1.孩子不餓的幾個常見原因
母乳或其他食物安排不妥當,有個孩子快1歲了,以吃母乳為主,每天不下10餘次,甚至把母乳當做哄孩子的工具或當水喝,由於孩子對母乳或奶瓶過於依賴,孩子自然不會好好吃飯。
零食過多,如果孩子隨時都在吃零食,一到應該吃飯的時間,孩子自然就吃不下飯。有的家庭垃圾食品應有盡有,造成孩子“本末倒置”,零食成了主食,吃不下正餐。
孩子吃飯時幹擾太多,邊吃邊玩,結果便會延長吃飯的時間,等到下一頓吃飯的時候,寶寶卻因此還不餓,當然就不肯乖乖地坐下來吃飯了。
一日三餐安排不合理,饑一頓飽一頓,在孩子餓了一段時間後,暴食暴飲,結果使孩子在吃下頓飯時沒胃口。
喂養行為不正常,例如父母如果以利誘的方式叫孩子吃飯,久而久之,便會讓孩子把“吃飯”這件事當做交換的條件,造成孩子成就了一種不合時宜的價值觀。
2.如何把孩子那點饑餓感保留住
一份調查顯示,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原因有85%以上是因為孩子在吃飯時缺少饑餓感。一個成年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每當快要吃飯間時,腹部不免隱隱有一種饑餓感,那是我們要去吃飯的驅動力。一些孩子常常不好好吃飯,看護人在飯後因為擔心孩子餓著,就會不停地給孩子吃各種食物,包括小食品、水果、飲料等。等到吃飯時間,孩子由於腹內仍存留部分食物,因而就不會有饑餓的感覺,自然也就不會好好吃飯。
3.藥物能夠幫助孩子好好吃飯嗎
有的家長平時常常給孩子吃各種各樣的助消化藥或是開胃藥,認真分析發現,其中有一些是不必要的。有些藥物胃腸道刺激性很大,吃藥後不久,就會發現孩子的食欲明顯下降。還有些藥物,隻能暫時發揮作用,藥物一停,食欲反而更差。
糾正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毛病或營養不良,首要的是認真尋找存在問題的各種原因。一般來說,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原因是多方麵綜合作用的結果,大多是由於父母或其他喂養人營養知識缺乏造成的,其中包括喂養食物不當、心理抗拒、缺少饑餓感、營養缺乏症和胃腸功能出現問題導致的惡性循環。
二、生理與營養知識
1.寶寶應在12個月時完全停掉奶瓶
如果12個月以後仍然使用奶瓶,可能會導致寶寶產生奶瓶齲齒。同時,使用奶瓶容易導致吃過多的奶,影響吃固體食物的量,從而影響充足營養物質的攝入和延遲了吃飯技能的發展,因此寶寶應在12個月時完全停掉奶瓶,改用杯子喝奶。此外1歲以後的孩子如果仍然依賴奶瓶,這對寶寶心理的發育也會帶來不利影響。
2.適合1~3歲寶寶的健康零食
科學地給孩子吃零食是有益的。因為零食能更好地滿足身體對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要。調查中發現,在三餐之間加吃零食的兒童,比隻吃三餐的同齡兒童更易獲得營養平衡。幼兒的消化係統尚未發育成熟,胃容量小,在兩餐之間可供應1~2次有營養的零食以補充營養素和熱量。
有營養的零食應當選擇季節性的蔬菜、水果、牛奶、蛋、豆漿、豆花、麵包、馬鈴薯、甘薯等,量要適宜。含有過多油脂、糖或鹽的食物,如薯條、炸雞腿、奶昔、糖果、巧克力、夾心餅幹、可樂和各種軟飲料等,均不適合作為幼兒的零食。
3.零食以不影響正常食欲為原則
寶寶吃零食很有講究,零食宜安排在飯前2小時供給,量以不影響正常食欲為原則。切記寶寶的胃不能撐下太多東西,嬰兒時期寶寶胃的容量在200毫升左右,一般零食的量應在幾十毫升內,否則會影響下一餐的進食。吃零食的量或時間不適宜是一些寶寶不好好吃飯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即使是幾片橘子,幾片蘋果,半個煮雞蛋,少半罐的酸奶就完全可以作為適當的零食。如果寶寶沒有吃零食的要求,就不必強迫孩子一定要吃零食。在下一餐來到時孩子肚子有些饑餓感,會對吃下一餐有好處。有些零食是高糖食物,並沒有多少營養,而這些高糖物質可使孩子食欲大減。而且大多數零食裏都含有化學添加劑,如糖精、色素、防腐劑等,對孩子的身體隻有害處,沒有好處。
§§第三部分 微營養素缺乏症與兒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