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良好的喂養行為伴隨孩子一生
1.進食行為是兒童心理發育的一部分
有些家長不注意餐桌的氣氛與進餐時孩子的心理特征,按著自己的想法,隨心所欲;為了讓孩子吃快,家長端著飯碗,追著孩子喂飯,這樣會導致就餐時的心理負擔,導致營養不良並逐步養成孩子的依賴和逆反心理。孩子的獨立精神、孩子對別人的尊重以及禮貌這些良好的行為在餐桌上都能夠得到最好的培養。
2.寶寶會用各種方式告訴你“我飽了”
你的寶寶能夠吃多少食物最好的評判者就是你的寶寶,他會用各種方式告訴你“我飽了”。例如把頭轉向一邊,閉住嘴唇,把食物吐出嘴外或把食物甩到地板上。家長要學會讀懂寶寶進食時的肢體語言,肚子餓、寶寶對食物感興趣時,他會興奮地手舞足蹈,身體前傾並張開大嘴。相反,如果不餓,寶寶會麵對食物緊閉嘴巴,把頭轉開或幹脆閉上眼睛。強迫孩子吃飯隻會讓寶寶產生反感,把享受美食當成痛苦。吃飽了的孩子一般飯後精神好,玩得好,可以睡大覺,不樂意再頻繁地吃其他食物。
3.寶寶吃飯是件快樂的事
添加輔食是寶寶品嚐新口味的開始,應該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應鼓勵,要有足夠的耐心。當寶寶拒絕某些混合食物時,可逐一品嚐。進餐時盡可能不分散寶寶的注意力,這也是寶寶和家人麵對麵親切交談的好機會。最好做到有比較固定的喂養人和喂養地點。
在寶寶心情舒暢、你自己感覺輕鬆的時候,給寶寶添加新的食物。你和寶寶的情緒都會影響寶寶對新食品的興趣。改進寶寶的喂養行為,不應僅注意喂養人,更應關注整個家庭的整體氛圍。
四、孩子如何學會吃家庭普通飯菜
1.飯菜是單做好,還是和大人一起吃好
1歲以上的寶寶大多會慢慢喜歡上家庭飯菜,會對與家庭其他成員一起吃飯很感興趣。他們喜歡與家人共進餐,不斷模仿大人的樣子吃東西。因此,應當積極鼓勵寶寶享用家庭的普通飯菜。一般家庭普通飲食包括大人吃的小包子、小餃子、雲吞、饅頭和切碎的蔬菜、瘦肉等,隻是要注意這些食物要柔軟些,從而完成從完全依靠吃母乳向吃成人類食品的過渡,與此同時也充分鍛煉了兒童動手能力和口腔肌肉功能。
如果這一時期仍然單獨給寶寶做輔食,單獨喂養,會不利於寶寶進食行為的發展。1歲以後的寶寶會懂得大人的談論,他知道人們樂意相互待在一起,有時我們在聽,有時我們在討論,所有這些,寶寶會把吃飯時間與他熱愛這個家庭聯係起來。
2.和寶寶一起進餐,一起交談
你可以在家庭成員吃飯之前先給寶寶吃一部分,然後在家庭成員一起進餐時,讓他自己用手去吃他的食物,和他談論食物,鼓勵家庭其他成員同樣多和寶寶交談。所以你可以把他的小椅子放在你旁邊,讓他模仿。當孩子在飲食習慣方麵出現問題時,要有耐心,讓孩子有一個逐步學習和改正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反複實踐,持之以恒,並利用鼓勵、讚揚和合理的懲罰來鞏固良好的習慣。如果他示意你想吃什麼,可以給他吃,因為對於這個月齡的嬰兒來講,他會選擇他所需要的營養食物。如果他不想吃某種特定食物,應試著改換品種,因為對於嬰兒來講,他會選擇他所需要的營養食物。
3.不要用哄騙的方式或強迫進食
避免強迫孩子必須吃光盤子中的食物,在孩子不餓時強迫孩子吃完他盤子中全部的食物,不是一種好習慣。孩子在1歲以後生長速率減慢,因此不要期望孩子總是有很好的食欲與飯量,也不要使用食物獎賞孩子的好行為。有時孩子會由於某些原因,比如身體不舒服或上頓吃得過飽而食欲不佳,這時,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吃飯。這種強迫往往容易導致孩子厭食,甚至對吃飯反感。如果這頓讓他餓上一餐,也許下一餐會吃得更香。
4.給孩子吃較大的軟塊食物是必須的
在8~9個月大時,嚐試孩子吃較大顆粒的軟塊食物,9~10個月大時,給孩子吃切成小塊的食物。嬰兒可能在進食時噎塞,所以要特別小心硬的食物(例如生的胡蘿卜塊、較大塊的蘋果),細小的圓形食物(例如葡萄)。將食物切成小塊,或將食物煮至柔軟再喂給孩子。有時候寶寶不張嘴是因為上一口還沒吃完,所以一定要給寶寶留下足夠的時間吞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