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性食物在蛋白質的質量上與動物性食物有很大區別,嬰幼兒食物蛋白質的來源起碼有一半以上應來自動物蛋白質。此外,在各種營養素的攝入及其生物利用上也有著本質的區別。雖然植物性食物中也含有較多的鐵、鋅和一些維生素,但由於植物性食品含有較多的磷、植酸、草酸、纖維素等,它們和鐵、鋅、鈣結合形成難溶的複合物,使其吸收及生物利用大為減少。
特別提示:菠菜能補鐵嗎
雖然菠菜中含一定量的鐵、鋅等微量元素,但含量並不豐富,同時因含有豐富的草酸等有機酸,它與鐵、鋅相遇並結合,形成不溶的有機物,因此所含的鐵、鋅等幾乎不能被吸收。但菠菜的其他營養價值還是比較高的。
2.讓“雜食小動物”及時品嚐肉泥
6個月以上的寶貝開始顯露出“雜食小動物”的本性,如果在食譜中逐步加入製作成泥狀的雞肉、魚肉、雞肝、蝦肉、豬肉等動物性食品,會使寶寶的食物種類大大改觀。魚肉泥、雞肉泥的纖維細,蛋白質含量高,特別是魚肉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鐵和鈣,適時添加肉類,不論從營養上還是口味上都能帶給寶貝全新的感覺。當寶寶適應了蔬菜、水果和各種穀物類輔食後就可以嚐試讓孩子吃肉泥了。由於每次的需要量很少,再加上製作的細膩,一般不會引起孩子的胃腸功能不適。
3.動物性食物是補充鐵、鋅的最佳途徑
食物中鐵的存在方式主要有兩種形式,穀物和其他植物來源食物所含的鐵稱為非血紅素鐵,其鐵的吸收率僅1%~3%。而肉類食品中鐵是以血紅素的形式存在,其吸收與非血紅素鐵的吸收形式不同,它可被腸黏膜細胞直接吸收,其吸收率為10%~20%,是非血紅素鐵的幾倍乃至數十倍,其生物利用也相差十餘倍。如果一個孩子都7、8個月了還從未吃過一點肉泥和肝泥,這些孩子體內鐵、鋅、硒元素和一些維生素的含量無疑會很低。
4.魚肉泥營養價值高,消化吸收好
從營養學角度看,魚類營養價值高,容易消化吸收,好像是專為嬰幼兒準備的食品。魚肉的肌纖維比較纖細,組織蛋白質的結構鬆軟,水分含量較多,肉質細嫩,海魚中的碘含量也很高,比其他動物性食物更適合兒童食用。魚類脂肪含量與組成和畜肉明顯不同,不但含量低,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因此熔點低,消化吸收率可達95%以上。魚類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與人體組織蛋白質的組成相似,屬優質蛋白,因此生理價值較高。如果出現過敏,可稍微停一段時間再試著吃,不要因此放棄了這一嬰幼兒膳食中的上品。在選擇魚類食品時,應當注意近年來近海魚的汙染狀況和養殖魚的飼料添加劑的安全性。
五、喂養時的心理關注
喂養時的心理關注包括直接喂養嬰兒、幫助年長兒童進食,對兒童饑餓和滿足的暗示及時做出反應,緩慢而且有耐心的喂養、鼓勵孩子進食等。
1.喂養行為不當的主要表現
一般家庭對孩子喂養的態度包括民主型、控製型、放任型三大類。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有超過25%的家長強迫孩子進食,超過50%的家庭在吃飯的時候缺乏一個良好的環境,其中以看電視的居多。父母強迫孩子進食,或千方百計哄孩子進食,強迫、哄騙、催逼孩子快速進食,不分時間、場合地鼓勵孩子進食,這些喂養行為都會幹擾孩子自身的調節係統,從而對吃飯產生厭惡、不知饑飽等,甚至在飯桌上形成任性、不聽話的性格。
2.不要強迫吃完盤子中的所有食物
父母當然樂意寶寶定時進食,但他必須少量多餐,切記寶寶的胃還不能撐下太多東西,不要強迫他吃完每餐。寶寶進食的量與時間應具彈性,如果強求寶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進食,那便會變成一場混戰。當寶寶在一段特別能吃的過程之後,往往會出現食欲下降,喂養起來不如以前順利。按道理,此時就應讓寶寶的胃腸道負擔暫時休息一下。如果家長一味強求,那就隻能適得其反。
3.用嘴來認識事物
嘴也是嬰兒認識世界的“器官”,不僅僅吃東西用嘴,認識事物也用嘴,用他的嘴來感受東西的質地、味道、形狀。這一階段寶寶手的拿取動作發育愈加成熟,東西往嘴裏送這條“通路”也已形成,所以寶寶一拿到東西就會往嘴裏送,這很自然。隨著月齡慢慢地長大,他就會用眼協調來認識事物、了解事物的特性了,他會擺弄東西,構建腦子裏想象的形象,會用語言來了解事物,表達自己的認識,就不再用嘴了。在這一階段,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經常保持寶寶可能抓取到的物品的清潔和安全。
4.言教不如身教
教給孩子吃飯,除了各種指令外,身教顯得更為重要。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如果大人們本身的飲食習慣不正常,或者常常隨便以零食充饑,自然沒有理由去要求孩子遵守定時吃飯習慣。孩子要有固定的吃飯時間,固定的吃飯位置,盡量做到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吃飯。改善孩子就餐氛圍,也可替孩子買一些顏色明快的餐具,孩子都喜歡擁有屬於自己獨有的東西,這樣可提高孩子用餐的欲望。
5.寶寶吃飯需要後天學習
孩子吃奶是天生會的,吃飯是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這裏必須經過一個比較好過渡階段,4到6個月是寶寶添加輔食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寶寶開始學習吃飯,並不斷嚐試新鮮食物。7~8個月的時候要添加一些固體食物(用手指抓取的食物),因在此之前,寶寶口腔隻耐受液體狀或糊狀的食品,現在需要進行過渡,從液體狀的食品轉到半固體的東西,然後再逐步地轉換到固體食物。因此,7~8個月所添加的輔食質地從細到粗發生重要轉折,如果沒有做好這個準備的話,寶寶還是隻依賴於各種流質食物,就會出現吃飯技能方麵的困難。
六、斷奶的過渡與準備
斷奶需要一個過渡時期,父母和其他家長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在這時期內逐步用一種非母乳的半流體或固體的食物來供給嬰兒的營養需要,到最後全部代替母乳。在這一過程中配方奶往往會起到中間橋梁的作用。
1.斷奶過渡階段的準備
母乳或配方奶始終是1歲以內孩子的主食,甚至在2歲之內奶類仍然是每日膳食的主要部分。斷奶也應當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因此不建議媽媽過早給孩子斷掉母乳。斷奶的準備包括在斷奶時期母乳喂養次數的逐漸減少,逐步添加配方奶,添加輔食。你可以每天給孩子喂一兩次母乳,隻要把這些方麵都準備好了,斷奶並不困難。如果斷奶的準備不充分而得不到適合的斷奶食物,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就很不利。通常反映為生長遲緩,體質和智力的發展受阻礙,易患病及出現各種營養缺乏症等。
特別提示:學習吃飯階段不能過分依賴母乳
有的孩子快1歲了還什麼都不吃,隻願吃媽媽的奶水,這是因為媽媽沒有給他預先做好斷奶過渡的準備,使得嬰兒較長時期隻吃母奶,未嚐試也不習慣其他食物的結果。如果1歲的寶寶仍吃母乳,一定要嚴格控製喂奶次數,吃輔食前兩個小時左右,就不能再喂母乳,夜間也應當停止吃母乳,讓孩子的興趣和注意力轉移到吃飯上來。
2.為了使孩子獲得更充足的營養
即使母乳很充足,在孩子6月時也應逐漸給嬰兒喂食些其他的食物,使得嬰兒能慢慢習慣其他食物,並最終完成從吃奶過渡到完全吃一般家庭普通飯菜的過程。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輔食中的一些穀物、蔬菜和動物性食物等通常含有更多的營養素,如視黃醇、維生素D、維生素E、核黃素、維生素B12、鐵、鋅和鈣元素等,其營養價值明顯高於一般的乳類食品,對於這一階段的嬰兒生長發育大有好處。
3.斷奶時能否由父親或其他人幫助
斷奶時父親或與孩子最親近的人,如祖母、外祖母、阿姨等應給予幫助,比如喂配方奶時,由父親或祖母、阿姨代替母親喂食會比較順利。晚上讓父親幫助洗澡、換衣服、喂水等都會減少孩子突然見不到母親時產生恐懼感。如果準備工作沒做好,再準備1~2個月都沒關係,千萬不可單純按照時間的要求給孩子強迫斷奶。
4.斷奶期需要多長時間
斷奶不一定非要一斷必絕,你可以每天給孩子喂一兩次母乳,一直喂到他1~2歲,當然也可以一下徹底斷掉。一旦孩子適應配方奶喂養,斷奶的過渡應該比較順利。讓孩子一點一點地學會吃固體食物,斷奶期間最好不讓環境產生變化,以減少孩子的困惑。許多嬰兒在出生半年後,對哺乳失去興趣,或者在學會用杯子吃飯時對哺乳失去興趣,這是孩子自立能力增加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