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魚類健康養殖與環境(2 / 3)

12.透明度對魚類健康養殖有何影響?

透明度表示光透入水中的程度。池水透明度的大小,主要隨水的混濁度而改變。混濁度是水中混有各種微細物質包括浮遊生物所造成混濁的程度。在正常天氣,池水中泥沙等物質不多,透明度的高低,可以大致表示水中浮遊生物的豐歉和水質的肥度。一般魚類健康養殖水域的透明度適宜範圍在25~40厘米,此時水中浮遊生物量較豐富,有利於鰱、鱅等魚類的生長。透明度小於25厘米,表明池水過肥,又常常是藍藻過多的表現。透明度大於40厘米,表明池水較瘦,浮遊生物量較小。可根據透明度的大小,決定是否需要施肥。

13.怎樣測定水的透明度?

透明度可用透明盤測定。用油漆將一個金屬圓盤漆成黑白相同的顏色,圓盤中間做個小孔,孔中係繩,繩上每隔10厘米用顏色做上標記。測定時,將圓盤沉入水中,分別記下看不見盤的深度和稍提起來剛好看得見盤的深度,取這兩個深度的平均數即為水的透明度,用厘米數表示。如無特製的透明度盤,也可用白瓷或白搪瓷盤代替。

14.有機物質對魚類健康養殖有何影響?

魚池中由於投飼、施肥而帶入大量的有機物,池中死亡的生物屍體和生物排出的糞便也是有機物的主要來源。一般水中有機物多,池塘生產力也高,但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需消耗大量的氧,如有機質過多,則易使池水缺氧,惡化水質。因此,必須掌握合適的有機質含量,一般有機物耗氧量在20~35毫克/升比較適宜,這是肥水的重要指標;超過40毫克/升,表示有機物含量已過高。因大量有機質都沉積在池底的淤泥中,降解有機質除了通過合理投餌、施肥、注水等措施加以解決外,還可以通過清塘和吸出部分塘泥的辦法,減少池中有機物質,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另外,每半月潑灑1次石灰水,可使被淤泥吸附的營養物質釋放,從而被充分利用。

15.氨態氮對魚類健康養殖有何影響?

水中氨通常是在氧氣不足時含氮有機物分解而產生的,或者是由於氮化合物被硝化細菌還原而成。水生動物代謝終產物一般是以氨的狀態排出,淡水魚類也是如此。池水中氨的含量較低,水生生物和魚類排泄的氨化合物被大量池水稀釋,同時硝化細菌將其轉化為硝酸鹽,因此不會對魚類帶來多大影響。但在缺氧的情況下,水中氨就會積累,當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使魚中毒,減少攝食,生長緩慢,高濃度時會造成魚類死亡。養魚密度太大時,氨的濃度就高,所以氨成為限製放養密度的因素之一。一般養魚水體要求氨的濃度不得大於0.3毫克/升。底層水缺氧,有機物發生厭氧分解,也會使氨積累,因此提高底層水的溶氧量是防止氨積累和改良水質的重要措施。另外,在淺池施用氨態氮肥時,必須根據水質的pH值等狀況(pH值越高,氮的含量也越高),掌握合適的施肥量,防止施用量過多而使水中氨的含量達到危害魚類的程度。

16.亞硝酸鹽對魚類健康養殖有何影響?

亞硝酸鹽是氨經細菌作用發生氧化反應生成的。亞硝酸鹽的存在對魚有直接的毒性,尤其冰下缺氧的越冬池易發生亞硝酸鹽中毒症。一般養殖密度過大,池水經常缺氧,水體中有機物含量過高的池塘很容易引起亞硝酸鹽含量的升高。

17.硫化氫對魚類健康養殖有何影響?

硫化氫是在缺氧條件下,含硫有機物經厭氧細菌分解而形成的,或是在富含硫酸鹽的水中,在硫酸鹽細菌的作用下,使硫酸鹽變成硫化物,然後生成硫化氫。在雜草、殘餌堆積過厚的老塘,常有硫化氫產生。它的積累會使魚中毒,毒化魚的血液,致使魚類窒息死亡,並且能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一般養魚水體要求硫化氫濃度不得超過1毫克/升。養魚水體有硫化氫產生也是水底缺氧的標誌。氨態氮和硫化氫都具有強烈的刺激氣味,凡有以上兩種臭味的池塘,就要立即采取措施改良水質。氨態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都是在池中氧氣不足時產生的,對魚有極大危害的有毒物質,因此,保持水中溶氧充足是防止這三種有毒物質危害的關鍵。

18.什麼是鹽度?對魚類健康養殖有何影響?水中含鹽的總量稱鹽度。國際湖泊學會認為淡水鹽度的上限為0.05%,但習慣上將鹽度在0.1%以下的水域稱淡水。大多數淡水魚類和餌料生物也可生活在較高鹽度的水域,如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的魚苗可忍耐0.4%~0.5%的鹽度,而成魚則可忍耐1%~1.2%的鹽度;河蟹在海水、淡水中都能生活。

鹽度過高對淡水魚類繁殖和魚卵的發育影響較大,在鹽度為0.2%~0.3%的水體中,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的成熟狀況常常較差,由於滲透壓的變化,鰱魚、鱅魚、草魚魚卵受精後膨脹較小,孵化率也較低;過高的鹽度會影響淡水魚類的生長,乃至危及淡水魚類的生存。

19.什麼是化學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

化學需氧量(COD)是指在酸性條件下,用強的化學氧化劑將有機汙染物氧化成CO2、H2O所消耗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數來表示。魚類養殖水域的化學需氧量值越高,表示受有機汙染物汙染的程度越大。

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氧條件下,由於微生物的活動,降解有機物所需要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數表示。魚類養殖水域的生化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耗氧有機物的汙染越嚴重。

20.什麼是魚類養殖水體的總需氧量?怎樣

測定?將水在高溫下燃燒後,水中有機物的主要元素C、H、O、N、S等被氧化,分別產生二氧化碳(CO2)、水(H2O)、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這一燃燒過程所消耗的氧量稱為總需氧量(TOD)。總需氧量的值一般大於化學需氧量的值。

總需氧量的測定方法:向氧含量已知的氧氣流中注入定量的水樣,並將其送入以鉑為觸媒的燃燒管中,在900℃高溫下燃燒,水樣中的有機物即被氧化,消耗部分氧氣,剩餘氧量可用電極測定並自動記錄,將原有氧量減去剩餘氧量即得到總需氧量。

21.什麼是總有機碳?怎樣測定?

總有機碳(TOC)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水質快速測定方法,通過測定廢水中的總有機碳量可以表示有機物的含量。

總有機碳的測定方法:向氧含量已知的氧氣流中注入定量的水樣,並將其送入特殊的燃燒器(管)中,以鉑為催化劑,在900℃高溫下使水樣氣化燃燒,並用紅外氣體分析儀器測定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量,再折算出其中的含碳量,就是總有機碳(TOC)的值。為排除無機碳酸鹽的幹擾,應先將水樣酸化,再通過壓縮空氣吹脫水中的碳酸鹽。

22.營養鹽和微量元素對魚類健康養殖有何

影響?營養鹽和微量元素包括氮、磷、矽、鐵、鋅、錳、鈷等。氮是生物蛋白質的主要成分,在養殖水域中,氮以無機化合物銨鹽的形式存在,常見的有銨離子(NH4+)、硝酸根離子(NO3-)及亞硝酸根離子(NO2-),銨鹽主要來自有機物和水生動物糞便在細菌作用下的分解,銨鹽是浮遊植物的肥料,銨離子可以被浮遊植物直接利用,但是養殖水域中氨氮含量過高會對魚類健康養殖產生不利影響,魚類健康養殖水域的氨氮最佳含量為2毫克/升左右。

硝酸鹽同銨鹽一樣,也是浮遊植物所需的營養鹽類。硝酸鹽本身對魚類健康養殖無害,但是,硝酸鹽含量過高,表明水中有機物過多,養殖魚類有缺氧泛塘的危險。

亞硝酸鹽是一種不穩定的無機鹽類,在水中氧氣充足時,會很快變為硝酸鹽;在水中氧氣缺少時,亞硝酸鹽具有極強的毒性。養殖水域中亞硝酸鹽含量指標高,說明水中有機物過量,水體已經被汙染,必須采取增氧措施。

磷是構成生物細胞核的原料,有加速性腺發育的作用。在養殖水域中,磷通常以磷酸鹽和有機磷的形式存在,含磷的有機化合物能分解成無機的磷酸鹽,磷酸鹽溶於水中,對浮遊植物生長有直接的影響,魚類養殖水域適當施放磷肥能促進天然餌料生物的生長,提高魚的養殖產量。

矽和鐵離子是浮遊植物正常生長發育需要的重要元素,鐵離子還是動物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魚類健康養殖水域一般要求鐵離子的含量為1.5~2毫克/升,太高會抑製魚類生長,特別是對魚卵有致命的影響。

鋅、錳、鈷等微量元素對魚類健康養殖也很重要,稍有過量就會對養殖魚類有毒害作用,所以在魚類餌料中添加時應特別慎重,嚴格控製在規定標準範圍。

23.什麼是微生物?對魚類健康養殖有何影響?

水中的微生物包括細菌、酵母菌、黴菌等,而以細菌最重要。池塘中細菌的數量很大,每毫升水中含數萬至數百萬個不等。它們不僅在池塘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是水生動物和魚類的重要天然餌料。細菌群聚體可達數十微米大小,能被鰱魚、鱅魚等濾食性魚類直接攝食。有機碎屑表麵有密度極大(達450億個細胞/克濕重)的細菌,魚類攝食有機碎屑時也就吞進了大量富有營養價值的細菌。微生物對飼養魚類除了有益的一麵外,也有有害的一麵,有些種類在缺氧條件下對有機物進行厭氧分解,產生還原性的有害物質,使水質變壞;有些種類則會引起魚病,造成魚類死亡。因此,提高溶氧量,中和酸度,防止池水被有機物汙染等,是促使有益細菌繁殖,抑製有害細菌發生的有效措施。

24.什麼是浮遊生物?對魚類健康養殖有何

影響?浮遊生物是養殖魚類的幼魚和鰱魚、鱅魚等成魚的主要食物。浮遊生物分為浮遊植物(金藻、黃藻、矽藻、甲藻、裸藻、綠藻、藍藻等)和浮遊動物(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遊植物不僅是鰱魚、羅非魚的直接餌料,是水體生產力的基礎,同時,還是水中溶氧的主要製造者,對水質理化因子的變化起主導作用,對各種室外養魚池和越冬池都有重要作用。浮遊動物不僅是鱅魚的主要餌料,更是一切幼魚的佳肴。這樣,浮遊生物的多少就代表著對鰱魚、鱅魚、羅非魚等肥水性魚類的供餌能力,直接影響其產量。精養魚池浮遊植物數量至少應保持在每升32毫克或3000萬個以上。池塘浮遊生物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一般早春矽藻大量出現;夏季浮遊生物種類和數量達到最高峰,特別是綠藻、藍藻大量繁殖;秋季浮遊生物數量逐漸降低,綠藻、藍藻數量有所下降,矽藻、甲藻等數量上升;冬季浮遊生物數量和種類均大大減少,在池塘冰封的情況下繁殖著少量的矽藻和橈足類。由於各類浮遊植物細胞內含有不同的色素,當浮遊植物繁殖的種類和數量不同時,便使池水呈現不同的顏色與濃度。因此,人們常根據池水的水色及其變化判斷池水的肥瘦和好壞,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

25.什麼是高等水生植物?對魚類健康養殖

有何影響?高等水生植物有蘆葦、浮萍、菹草、輪葉黑藻等。在魚類養殖水體特別是魚苗池中,一般是不讓高等水生植物繁殖的。因為它們能吸收水中大量的營養物質,遮蔽陽光或妨礙通風,影響主要天然餌料——浮遊生物的繁殖,也影響魚類養殖水體的溫度和溶氧狀況。因此對於魚類養殖水體中繁殖的高等水生植物,一般需加以清除(在池塘中種植水草飼養草魚種者除外)。

26.什麼是底棲動物?對魚類健康養殖有何

影響?水中底棲動物主要有昆蟲及其幼蟲(如搖蚊幼蟲、蜻蜓幼蟲等)、水蚯蚓、螺、蚌等。它們大都是青魚、鯉魚等的食料,在魚類養殖水體中具有一定的生物量,但與浮遊生物比較,則其對魚類養殖生產力的影響就相差甚遠。一些對魚苗有害的昆蟲如龍虱幼蟲、紅娘華、蜻蜓幼蟲等必須清除。

27.養殖魚類相互之間有何影響?

多種魚類共同棲息於同一水體,有的相互有利,有的存在生存競爭。如草魚、魴魚吃草,糞便培養浮遊生物,可作鰱、鱅魚的餌料。鰱、鱅魚攝食浮遊生物和細菌,使水質變清,又有利草魚、魴魚生活。鯉魚、鯽魚、羅非魚等攝食有機碎屑,可改善水質。所以,把這些魚混養在同一水體,創造相互有利的環境條件,使魚池成為合理的、有效的生態係統。但有些魚之間存在著攝食和被攝食的關係,如鱖魚、鯰魚、鱧魚等肉食性魚類,危及養殖魚種的生命。麥穗魚等小雜魚既可被大型凶猛魚類吞食,又可危害魚苗、魚種,並與養殖魚爭食,消耗飼料,因此必須清除,保障主養魚類的正常生長。

28.什麼水域環境不適宜魚類健康養殖?

(1)水溫過高。過高的水溫會影響魚類生長,如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等最適宜生長的水溫為23℃~28℃,羅非魚在25℃~35℃時生長最快。因此,夏季若水溫超過魚類生長適宜溫度,要采取降溫措施。

(2)透明度過大或過小。一般富營養型水域和肥水魚池,透明度多在30~40厘米,若透明度低於20厘米,則說明水中浮遊生物已經老化,不適宜魚類生長。

(3)溶氧過低。魚類生長最適宜的溶氧為每升5~8毫克。當水中溶氧低於每升2毫克時,要采取增氧措施。

(4)溶解氣體含量過高。水中的二氧化碳是浮遊生物必需的物質,但含量不能過高,一般在每升80毫克以下,若過高對魚類危害極大。

(5)pH值過高或過低。養殖水體pH值適宜範圍為6.5~8.5,低於5.5或高於10時,均不能作為漁業用水。

(6)營養鹽類含量過高。水中營養鹽類的多少與魚類生長密切相關。如水中硝酸鹽最易被綠色浮遊植物利用,一般水中硝酸鹽含量宜保持在每升1~2毫克,若超過3毫克就易造成水中缺氧,導致魚類死亡。

29.魚類養殖水質老化有哪些外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