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魚類健康養殖?
魚類健康養殖是促進魚類健康和恢複魚類健康,從而提高養殖產量和保證魚產品質量為目的的養殖。其措施隨著魚類健康的動態變化而變化,或者預測可能發生的變化而做調整,大體包括以下10個方麵:
(1)場址合適。養殖場選址要符合公共衛生要求,遠離交通要道、工業區、居住區和汙染區,場區內空氣清新、水源充足,水質必須符合無公害水產品生產的要求,不含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重金屬、有機腐敗產物。
(2)環境舒適。要給魚類提供舒適的生存空間,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3)營養平衡。魚類日糧組成要多樣,按需要配齊能量、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要素,盡量不在飼料中添加抗菌藥物等。
(4)飼料安全。飼料要品質優良,無汙染、無黴變。含有天然毒素的飼料,必須經過脫毒處理,還要控製用量。剩料要及時清理,防止腐敗變質。禁止直接使用各種生活泔水、生活垃圾和人畜禽糞肥。嚴禁使用各種違禁藥物和添加劑。
(5)預防病害。製訂科學的免疫程序,選用合適的疫苗,定期監測抗體水平、快速早期診斷疫病。
(6)謹慎消毒。要充分考慮到消毒劑對魚類可能帶來的損害,保證消毒過程和消毒前後不會給魚類帶來過大的應激。
(7)善待動物。在環境改造、日常管理、轉運方式等方麵,都要充分考慮魚類生命本能需求,給予人道化的飼養製度和管理措施。
(8)控製汙染。養殖場糞便、垃圾、汙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和氮、磷等,若直接排入外界,會嚴重汙染水源,破壞土壤結構,危害生態平衡,必須顧及對環境的影響,不但要對糞便、汙水進行恰當的處理,還要注意通過調整日糧結構,減輕汙染物的排泄。
(9)製度規範。建立定期巡查、封閉管理和生產檔案製度。
(10)評估檢測。定期對魚類進行健康檢測,對環境條件、管理製度進行安全檢查和評估,認真查找安全隱患,及時調整飼養管理製度和免疫預防措施,給魚類一個健康、安全生活的綠色屏障。
2.如何構建魚類健康養殖模式?
(1)開展魚類養殖品種的選育,培育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在提倡科學養魚的同時,積極開展魚類養殖良種的引進、選育、自繁自育和提純複壯,解決人工養殖條件下魚類疾病防治的問題。
(2)實行科學放養。許多現行的魚類養殖模式多數是從追求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出發,品種搭配不合理,養殖生產方式單一,這就造成了魚類養殖環境的惡化,影響了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同時還對自然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可持續的魚類健康養殖模式,應該使魚類養殖品種結構搭配合理,經濟投入和養殖產量相適應,水產養殖業、種植業、禽畜飼養業有機結合,通過養殖係統內部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達到最佳的環境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進行高效飼料的開發。飼料質量是影響魚類養殖效果和環境生態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飼料質量不僅決定了飼料本身的轉化效率,而且對池塘環境也有一定的影響。飼料質量低下,不僅影響著魚類的正常生長,而且還會在養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排泄物,汙染水產養殖環境。
(4)實施健康管理和病害控製。目前,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病害問題已經成為製約我國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健康管理和病害控製是魚類健康養殖的關鍵技術措施。
(5)無公害漁藥的研製與開發。目前,水產養殖中使用的漁藥大多是由人藥、獸藥複配而成,其針對性不強。有不少漁藥在水產養殖動物體內容易形成殘留,長期使用這些漁藥,對水體的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健康都會帶來嚴重的危害。
3.淡水魚類健康養殖有哪些方式?
淡水魚類健康養殖根據水體條件、養殖品種和規格、水域類型及養殖措施等可分為池塘養殖、稻田養殖、河道養殖、湖泊養殖、水庫養殖、網箱養殖、圍網與圍欄養殖及工廠化養殖等多種養殖方式。
4.魚類健康養殖的方法有哪些?
(1)人工生態環境養殖法。即人工創造一個符合健康養殖生產環境條件的水域,依據水生生態學原理選擇合適的養殖品種進行養殖。例如種草養殖蝦、蟹;魚、畜、禽、草(菜)綜合養殖,即用無公害商品飼料飼養畜、禽、魚,池埂邊坡種草養魚和放牧,畜禽糞肥經沼氣池發酵後作肥料,魚池冬季清塘的肥泥作種草的基肥,從而形成了物質流的良性循環。
(2)多品種立體養殖法。水生動物在食物鏈的調控作用下生活在不同的水層,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生態平衡,構成了生物的多樣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將這一原理應用於水產養殖生產上,就形成了多品種立體混養法。例如以草魚(或鯿魚)為主養魚,同池混養一定數量的鰱魚、鱅魚、鯉魚、鯽魚等。
(3)開放式流水或微流水養殖法。利用河流及湖泊水庫水體的自然落差形成的流水,以名優魚類為主養品種,合理密度,少用藥或不用藥,配套使用無公害飼料,始終保持優良的養殖水質和環境。
(4)工廠化全封閉循環水養殖法。在特定的養殖設施內,加溫增氧,應用微生物製劑等現代高科技手段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和淨化,營造一個可人工調控的健康養殖環境,投喂無公害飼料,使養殖對象始終處在最適的生長環境中。
(5)水產品與農作物共生互利養殖法。如按照無公害水產品的標準進行稻田養殖生產。
(6)使用微生物製劑養殖法。通過微生物製劑(如使用光合細菌製劑、芽胞杆菌和乳酸杆菌製劑、益生素、EM製劑等)分解水體中的殘餌、魚糞等有機質,降低水中的氨氮含量,使養殖水體變清潔,從而改善了環境;同時,通過使用微生物製劑改善養殖對象的胃腸道內環境,增強食欲,促進生長,提高飼料報酬;強化養殖對象的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強化有益菌群,防止和減少細菌性疾病的發生與蔓延。
(7)天然水域自然生態養殖法。利用無汙染的天然水域(如湖泊、水庫、江河等)及其天然餌料,按照特定的養殖模式進行增殖、養殖,基本上不投飼、不施肥、不用藥,目標是生產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5.魚類健康養殖環境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魚類健康養殖環境包括大氣、土壤、水質等,要求養殖水域生態良好,養殖區域內及上風向、灌溉水源上遊沒有或不直接受到工業“三廢”及農業、城鎮生活、醫療廢棄物的汙染,產地環境符合GB/T18407.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養殖水源各項指標要求符合NY5051-200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和淡水GB11607《漁業水質標準》,養殖技術操作規程要求符合無公害水產品生產規範,並獲得國家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證書。
6.魚類健康養殖怎樣選擇水源?
魚類健康養殖的水源應充足、清潔,不帶病原體及人為汙染的有毒物質,供水係統應嚴格控製和消滅病原體,要求無病原體汙染;養殖場要建立蓄水池,養殖用水要經過沉澱淨化或消毒處理,常用消毒藥物有強氯精、漂白粉等,每個養殖場要有獨立的進水和排水管道,並定期消毒。新建養殖場應監測水源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各項指標應符合淡水GB11607《漁業水質標準》。
7.地表水分為哪幾類?適用範圍是什麼?
根據地表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護目標的不同,共分為五類。Ⅰ類水源主要適用於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Ⅱ類水源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貴魚類保護區、魚產卵場等;Ⅲ類水源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一般魚類保護區及遊泳區;Ⅳ類水源主要適用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Ⅴ類水源主要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同一水域兼有多類功能的,以最高類別功能劃分。
8.魚類健康養殖水質控製的主要指標有哪些?在養魚生產管理中經常測定和控製的指標有水溫、溶氧、pH值、透明度、有機物耗氧量、氨態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磷酸鹽、矽酸鹽、堿度和硬度,有汙水引入的池塘應特別注意控製溶氧、pH值、耗氧量以及某些有毒物的含量變化。
9.水溫對魚類健康養殖有何影響?
魚類屬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的變化而變化,水溫直接影響魚的生存和生長。魚類根據其適溫範圍的高低分為熱帶性魚類、溫水性魚類和冷水性魚類,根據適應範圍的大小又分為廣溫性魚類和狹溫性魚類,如虹鱒是冷水性魚類,最適生長水溫為10℃~18℃,超過25℃,其他條件再優越,也不能生存。因此,如果水溫長年偏高,就不適宜養殖冷水性魚類。又如草魚、鰱魚、鱅魚等是廣溫性魚類,水溫超過15℃時才攝食旺盛、生長快,如果水溫長年偏低,就不能養殖這些魚。因此,當地水源水溫的高低是選擇養殖魚類的基本依據。水溫直接影響魚類的代謝強度,從而影響魚類的攝食和生長。一般在適溫範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魚類的代謝相應加強,攝食量增加,生長也快。各種魚類都有自身生長的適溫範圍和最適宜的溫度範圍,高於或低於適宜溫度都會影響魚類的生長和生存。如草魚、鯉魚、鰱魚、鱅魚、鯽魚的生長適溫範圍在15℃~32℃,最適生長水溫為20℃~28℃。在水溫降到15℃以下時,食欲下降,生長緩慢;低於10℃時,攝食量便很快減少;低於6℃時,會停止攝食;水溫高於32℃時,食欲同樣會降低。為提高生產效果,必須在最適溫度期間加強飼養管理,加速魚類的生長。水溫影響魚類的性腺發育和決定產卵開始的時間。我國南部地區由於全年水溫比較高,青魚、草魚、鰱魚、鱅魚性腺發育也較快,成熟較早,性腺成熟年齡一般比北方早1~2年。雖然南北地區親魚產卵開始時間前後相差較懸殊,但水溫卻相差不大,一般都在18℃開始產卵。青魚、草魚、鰱魚、鱅魚人工催產的適宜水溫為22℃~28℃,18℃以下催產效果差,15℃以下催產則親魚無反應。
水溫通過影響水中的溶氧量而間接對魚類有很大影響。池塘的溶氧量隨水溫升高而降低,但水溫上升,魚類代謝增強,呼吸加快,耗氧量增高,加上其他耗氧因子的作用增強,因而容易產生池塘缺氧現象,這在夏季高溫季節特別明顯。溫度對池塘物質循環有重要影響。水溫直接影響池中細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謝強度,在最適溫度範圍內,一方麵細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生長繁殖迅速,同時細菌分解有機物質為無機物的作用加快,因而能提供更多的無機營養物質,經浮遊植物吸收利用,製造有機物質,使池中各種餌料生物加速繁殖。
10.溶氧對魚類健康養殖有何影響?
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水質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漁業水質標準規定,一晝夜有16小時以上的溶氧必須大於5毫克/升,其餘時間不得低於3毫克/升。魚類生活在水中,用鰓進行氣體交換,故水中溶氧的多少直接影響著魚類的新陳代謝。池水中溶氧的來源90%以上是靠水中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的,少部分源於大氣的溶解作用。水中溶解氧的多少與水溫、時間、氣壓、風力、流動等因素有關。水溫升高時,魚的新陳代謝增強,呼吸頻率加快,耗氧量增大,水中的溶解氧就會減少。由於浮遊植物光合作用受光線強弱的影響,池中的溶解氧也隨光線的強弱而變化。一般晴天比陰天的溶解氧高,晴天下午的含氧量最高,上層池水的溶氧呈飽和狀態。黎明前含氧量最低,這時無增氧設備的中等產量的池塘一般都有浮頭現象。在低氣壓、無風浪、水不流動時的溶解氧較低,在氣壓高、有風浪、水流動時的溶解氧較高。當水中的溶氧量充足時,魚類攝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長快,餌料係數低。當水中的溶氧量過少時,魚的正常活動就會受到影響,嚴重缺氧時可引起魚的死亡。草魚、鰱魚、鱅魚、鯉魚等鯉科魚類,要求水中的溶氧量不應低於4毫克/升,低於2毫克/升時,就會產生輕度浮頭。當降至0.6~0.8毫克/升時,就會產生嚴重浮頭,當降至0.3毫克/升以下時,魚就會開始死亡,適宜溶氧量在5~5.5毫克/升或更高。對冷水性魚類如虹鱒等,其水體溶氧量要求一般不得低於6.5毫克/升。水中溶氧一般對魚類沒有什麼危害,但飽和度過高時會使魚產生氣泡病。
11.pH值對魚類健康養殖有何影響?
pH值是指水的氫離子濃度值,即水的酸堿度。pH值為7表示中性,小於7為酸性(5~7微酸性,3~5酸性,0~3強酸性),大於7為堿性(7~9微堿性,9~11堿性,11~14強堿性)。大多數水生生物一般都喜歡生活在微堿性的水中,酸性和堿性太強都不適合魚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我國漁業用水水質標準規定的pH值範圍為6.5~8.5,這隻是魚類及餌料生物的安全pH值範圍,並不是魚類養殖生產中最適pH值範圍。鯉科魚類的最適pH值為7.0~8.5,即弱堿性;鮭科魚類pH值為7.0左右,即中性。當超出最適pH值範圍時,會對魚類的生命活動產生消極作用,從而影響魚類健康養殖的效果。在pH值較高(8~8.5)的池塘中培育魚苗,往往效果不好;pH值低於6表示水質不好,會對魚類的生長起抑製作用,降低養魚產量。魚類在pH值低於5.5的酸性水中生活,容易感染傳染性魚病,即使不缺氧,魚也會感覺呼吸困難,發生浮頭,降低餌料的消化率,生長緩慢。pH值低於6.5時,魚類的人工繁殖就不能順利進行。pH值降至6以下時,枝角類就不能生存。當pH值小於4或大於10.2時,魚類很快會死亡。在酸性水中,鐵離子和硫化氫的濃度會增高,其毒性加大,而且pH值還可以直接影響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進而減慢水中物質循環的過程,由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的過程受到阻礙,這就極大地降低了池塘的魚產量。一般高產池塘的pH值是中性至弱堿性,如水質偏酸性,則需要施用生石灰進行改良。
養魚水體pH值的長期變化通常是由高降低的,這是因為水中有機質過多和氧氣不足而缺氧分解的結果。溶氧不足使水體氧化過程受到抑製,殘餌、有機肥料、魚類糞便等分解不充分,產生和積存各種有機酸類(主要是腐殖酸),從而使pH值逐漸降低。生產中要求挖去過多淤泥和用生石灰清塘,就是這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