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堅守心靈的那塊淨土——劉永宗與他的文學夢(3 / 3)

我看到他為文字付出的艱辛:夏日的夜晚,工地上蚊子很多,他不得不用布將腳包起來,在昏暗的路燈下寫那些他自己“視若珍寶”的文字,這些文字有時候甚至就寫在廢棄的煙盒或水泥袋子上麵。我不想說這是一種精神追求,可這是什麼呢?

永宗當然並非文學界的“行家裏手”,他不以大散文和厚重的文化感起筆,也許這與他漂泊的青春經曆有著特殊的關係。不過,他的字裏行間也不時地流淌出些青春苦澀、甘美、積極向上的果味。淡然的花香,抑或零星的一朵,這都是他生命中彌足珍貴的文字。希望他在文學的道路上能走得更遠。

2009-7-3深夜於武昌桂子山

作者簡介:趙目珍,筆名北殘。著有詩集《船與漂流》、微型詩嚐試及評論集《玲瓏中的天堂》等。選編《80後朦朧詩選》。另有散文、隨筆、評論、小說等見諸報刊。

青春有夢才精彩

文/葛霞

那一年他才16歲,還是一位稚氣未脫的少年,卻因為一貧如洗的家境而含淚揮別校園。從此,他背井離鄉,遠赴廈門,輾轉漳州、泉州,做了一名建築工人,來掙錢供養弟弟和妹妹讀書。然而,不管命運把他拋向何處,他都沒有泯滅心中的文學夢。在工地休息的間隙,他把夢想書寫在煙盒上,在水泥袋子上,在日記本裏。他的文字不斷獲得認可,直到有一天他被推薦到京城一家公司做白領,還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漂泊是條青春的河》,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他就是劉永宗,一個執著追求夢想的年輕人。

父親身體不好,無法長期勞作,家庭收入極其有限。劉永宗高一還沒讀完,困窘的家庭就已經無力支付4個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在萬般無奈下,作為大哥的劉永宗做出了一個艱難地決定,把學習的機會讓給弟弟和妹妹,自己輟學幫助父母掙錢養家。他就在家門口擺攤修理自行車。他把大部分收入交給父親來補貼家用,用為數不多的“零用錢”到郵局訂閱一兩份自己喜歡的文學雜誌。在小攤沒有客人時,他就如饑似渴地享用來自文學殿堂賜予的“食糧”,偶爾也寫幾篇“豆腐塊”,投向報刊雜誌。他憧憬著有朝一日,文字變鉛字,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然而,這樣的日子終究沒能長久。幾個月後,家裏來了一位表叔。劉永宗聽說表叔在廈門混得不錯,就請求表叔帶他去外麵闖世界,掙錢養家,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在父親依依不舍的目光下,他跟著表叔,坐上了一輛大貨車,來到他憧憬的大都市。然而,大貨車穿過城市的霓虹燈,把他帶到了一片攪拌機、升降機不絕於耳,塵土飛揚的大工地。初見城市的興奮褪去,隻剩下一路的疲憊。來不及休息,他就被工頭吆喝著,卸載大貨車上的窗戶和門框。來來回回、上上下下,搬了十多次後,腿肚子就開始打顫,一抬手肩膀就劇烈的疼痛,整個肢體好像要馬上散開,然而還有半車的貨等著他和工友們一起搬上各個施工樓層。終於搬完了,他找個僻靜的地方,席地而睡,度過了他鄉的第一夜。

工地的日子,簡單、重複、辛苦、灰暗又麻木。他最快樂的日子,便是在休息日和工友一起逛舊書市場。在那裏,他總是抑製不住激動的心情,每每拿起一本書,就愛不釋手。然而,囊中羞澀,他也隻能淘一兩本寶貝回去,翻來覆去地仔細品讀。然後,在廢舊煙盒上、在草紙上或日記本裏寫上一篇篇文章。而其他工友,卻在一旁喝酒、劃拳、聊天,覺得角落裏這個安靜的少年,太天真,他們覺得,一名建築工人還要什麼夢想,何況還是畫餅充饑的文學夢。但是他依然安靜地寫著自己的文字,他想,無論多麼貧瘠的生活,也有“金幣”藏在其中,要不古人怎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呢!

幸運總是眷顧有夢想的人,他的作品逐漸出現在各級報刊上。後來,他遇到了生命裏的貴人,一位編輯看到他的作品後,被他的故事感動,極力推薦他到北京一家公司應聘寫字樓的工作,做一名文案。幸運女神的光顧,讓他有些眩暈。然而他也清醒地認識到,他連電腦都不會,更何況打字。在麵試的前幾天,他白天黑夜與電腦相伴,練習打字。幸運再一次光臨,他也未辜負貴人的好意,他通過了麵試,為自己拓開了一條光明大道。從此,他離開了塵土飛揚的工地,來到了北京高大明亮的寫字樓,做了一名文案策劃職員。

他極其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不斷努力。從一個不懂電腦,不起眼的文案,做到了企劃主任,乃至今天的營銷總監,成了多少青年學子心目中崇拜的“屌絲”。工作間隙,他從來不曾停筆,不斷有文字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報刊雜誌上。2008年,他還獲得了“雲裏風文學獎”和“福建日報最佳新人獎”。中國散文學會,福建作家協會,北京寫作協會,都吸收這位優秀的青年作為會員。一些出版社,還為他免費出版書籍。他在文字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作為一名工地“屌絲”,用筆杆“逆襲京城”的他,自然也是引人注目的。麵對媒體的采訪,他坦然地說:“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就是我一直追逐的夢想。青春如果沒有夢想,就像失去活力的鹹魚一樣,怎能翻身?青春本應該無憾無悔,有夢的青春才精彩。”

是啊,每個人選擇不了出身,但可以選擇不一樣的青春。青春因為有了夢想,才充滿著精彩的故事,才不覺天涯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