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板凳要坐十年冷(1 / 1)

2004年3月20日上午,我慕名拜訪了莆籍知名作家、廈門大學中文係柯文溥教授(莆田市城廂區人,1934年4月出生)。

柯老家位於廈大海濱新村,當我叩開他家的門時,我深感驚訝!柯老的寓所居然如此簡陋!屋內隻有幾樣簡單的家具和藏書(後來知道樓下還有一間儲藏室也專門用來存放藏書)以及著名詩人魯藜題贈的《泥土》、郭風書寫的“明淨”等幾幅書法作品懸掛在牆上做“裝飾品”。

柯老著作等身,著有《中國新詩流派史》、《現代作家與閩中鄉土》、《中國現代文學英華》、《中國新詩流派史》、《中國解放區詩歌史》、《現代作品藝術分析》等,其中《中國新詩流派史》一書還被複旦大學、武漢大學及西南師大作為中文係研究生的教材,《文藝報》、《讀書報》都發表文章極力推薦,北京國家級刊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武漢《寫作》雜誌也載文給予很高的評價!柯老在中學時代就大量閱讀了魯迅、郭沫若、茅盾、冰心、巴金等人的作品,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魯迅、巴金;九十年代研究新詩,而對福建鄉土文學的研究始於九十年代初,他的《現代作家與閩中鄉土》、《閩籍現代作家10人評》就是撰述於這個時候;1999年5月,福建電視台還專程到廈門大學,拍攝了《柯文溥教授談閩籍作家與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專題片。

魯迅先生曾於1926年9月初從北京來到廈門大學,八十年代,廈門大學還有一些魯迅的學生健在,為了搶救寶貴的資料,柯文溥先生親自登門,向他們仔細詢問魯迅在廈大的活動情況。1985年到1992年期間,他還被學校任命為廈大魯迅紀念館的負責人。2000年7月,上海東方電視台為拍攝電視片《民族魂》特地來到廈大,拍攝了《柯文溥教授談魯迅》的專題片,上海的《魯迅研究》也向他約稿……他曾接待過來自美、法、蘇、日和新加坡等國家的文化使者,接待過丁玲、曹禺、劉白羽、馮牧、薑德明、餘冠中等文化名人,也接待過江澤民、張愛萍、王恩茂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但是柯老給人的感覺卻是那麼親切、那麼平易近人!他也從不居功自傲!他謝絕了各個協會給他的“名譽顧問”之類的頭銜、桂冠,美國、台灣的一些權威單位編輯《世界名人錄》、《華人作家大辭典》讓他寫自傳,他坦言:“有這個功夫,還不如多寫一本紮紮實實的書來得好!”(為此,他還“得罪”了不少人呢)。

柯老淡薄名利,其勤勉治學的精神更讓人敬仰!——“過了幾天,熱度漸消。護士搬走我床頭的長腳吊架,改用口服藥物治療。我意識到現在得利用生病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恰好出版社送來一部業已排印好的書稿,我花了幾個晨昏,把它校對完畢。接著囑咐妻捎來一批書,靜諡的病房成為我讀書的場所。五彩斑斕的藝術世界激起我心靈層層波瀾。掩卷之餘,我不由萌發出一股創作的欲望,我在病榻上醞釀構思一直以來想下筆的作品,準備出院後蘸筆研墨。”多麼勤勉啊,他慶幸地說:“一個多月的病房生活終於被我充分利用……”(見《生病的樂與憂》)前些年柯老曾因腰椎尖盤突出症抱病臥床一年多,他同樣也總是抓緊一切時間,常常是一邊掛“點滴”、一邊構思創作……如今,柯老雖早已退休,他依然時常應邀去為研究生講學、為完成各個刊物的約稿寫作而廢寢忘食。柯老患有白內障,用電腦寫作會影響視力,他隻能用“原始”的手寫——身體虛弱的柯老現在每天隻能手寫300~400字!即便如此,柯老對自己的作品依然嚴格把關,正所謂:“大匠不示人以璞”!

柯老一再告誡我:板凳要坐十年冷!寫作要勤勉!——“務必養成坐冷板凳的精神,如果屁股不能安坐下來,學問就做不成。”單是寫《中國新詩流派史》這本書,他就看了將近200種有關的書籍,除了廈大圖書館外,我還利用去廣州、南京、北京等地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放棄大會安排的旅遊觀光,而到當地圖書館裏去查閱平時找不到的書,並摘抄下來作為資料(到如今抄下的資料有一整麻袋,還放在樓下儲藏室裏)。當時還沒有複印機,手都抄麻木了,指頭也起了泡,白天要應付會上發言,所以夜間往往要抄到下半夜,他時常還熬夜到下半夜1~2點,到後來要依靠鎮定劑才能睡去!由於積勞成疾,柯老在30多歲時滿頭烏發竟然就幾乎掉光!他的右手手指因長期握筆而結繭、中指指骨因長期受“壓迫”而變了形……

與柯老握別,我的心頭又一次湧起由衷的敬意!為這位紮根鷺島的家鄉前輩淡薄名利,潛心治學的精神肅然起敬!

寫作著是美麗的。祝福辛勤筆耕的人會不斷有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