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宋軍大破七十二天門陣,殺死遼兵四十餘萬。

滿地屍首堆積,血流成河,場麵慘不忍睹。宋軍浩浩蕩蕩地班師回朝,一路好不得意。這麼多年來,第一次這麼揚眉吐氣。

真宗設宴犒賞有功將士,楊家女將也在邀請之列。

“此次全靠楊家將,朕一定要好好賞你們。”

“陛下,這是眾多將領一起努力的結果,怎麼可以單單賞賜我們楊家呢?”楊六郎謙遜地說道。

“不管怎麼說,你們的功勞最大。朕賜你黃金甲兩副,白馬兩匹,綾羅綢緞十二車!”

“謝聖上賞賜,但是臣實在是不敢當。”

“這隻是朕的一點兒心意,愛卿休要推辭。”

六郎無奈之下,隻好收下。

第二天清晨,楊六郎又帶著原班人馬回佳山寨鎮守。

卻說這王欽心中一直悶悶不樂,他怎麼也沒想到這次遼軍會敗得如此徹底、敗得如此狼狽不堪。

“當年一別遼朝,已經有十八個年頭了,但一直未能建功立業!”想呀,想呀,王欽整天在那苦思苦想,終於被他想出一計。

他找了個機會,秘密上奏真宗道:“臣蒙陛下提拔,對朝廷一直沒什麼貢獻,臣心中非常內疚。現在遼國大敗,必定對我大宋朝心生畏懼。臣願意前往遼國令其降服,以絕後患。”

真宗又被他一副忠君報國的偽裝欺騙了,心想:“不愧是忠臣啊!”便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欽來到久別的幽州,朝見蕭太後。

蕭太後一看到王欽,便怒發衝冠,渾身氣得發抖,她拍案而起,指著王欽的鼻子罵道:“奸賊,你還有臉來到我大遼的地盤。朕真是恨不得吃你的肉,喝你的血,一解我心頭之恨。來人啊,將他推出去斬了!”

耶律休哥奏道:“請太後息怒。我們正要從長計議,先聽他怎麼說,再斬也不遲!”

蕭太後聽他一說,火氣稍稍平息了一點兒,問道:“你來有何大事?”

傻在原地的王欽這才回過神來,辯解道:“臣時時刻刻想著太後,隻是沒有碰到好機會,請太後一定要相信小人。這一次宋天子又想發兵北上,收複大遼,臣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回到遼國,以報太後之恩。”

蕭太後一聽麵露喜色,高興地問道:“愛卿有什麼好策略?”

“現在,宋朝猛將都被遠遠地派往邊關鎮守,朝廷中隻剩十大文臣。太後可以回書,說王欽官職低下,不足為信,必須讓十位大臣前往九龍飛虎穀議和,交納九州圖籍。到時候逼他們令宋天子平分天下,還怕他不同意?”

蕭太後聽了笑得合不攏嘴,心想:這真是個絕妙的計謀。令左右擬好表,交給王欽。

王欽辭別蕭太後,回到汴京,報告此行的情況,又一次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將真宗騙得團團轉。

寇準、柴玉等接到出使九龍飛虎穀的聖旨,都來八王府中商量對策。

“這肯定又是奸人的計謀,此去必然羊入虎口!”寇準道。

“可是聖上的旨意又不能違背!”柴玉愁眉苦臉地說道。

“眾位不要憂慮,我們從三關寨經過,向楊六郎借些兵馬,保管無事!”八王安慰道。

第二天,八王等十位大臣離開汴京,朝九龍飛虎穀進發。在三關寨,接到消息的楊六郎親自出關迎接,接入營中,好酒伺候。酒喝到一半,六郎按捺不住好奇心,問道:“不知殿下與眾位大人到此,有何貴幹?”

“此行是想跟將軍商量一件大事的。近來,聖上聽信奸臣王欽的讒言,命我等前往九龍飛虎穀議和,所以今日特來向將軍借兵!”

“殿下放心,臣一定全力相助!”

第二天,六郎叫來孟良、焦讚、嶽勝等二十名得意部下吩咐道:“此行必定要動幹戈,你們一定萬事小心,好好保護各位大臣!”

“將軍所言極是。但是遼軍認得我們,怕到時候反而誤了大事。”

“這我自有安排。你們每人擔一隻箱子,裝作隨從。箱子上麵放上朝服,下麵放兩節竹筒。上一節貯水,下一節藏武器,如果問起來,就說是自帶著水來喝。你們一定要隨機應變。”

孟良等領命保護著十位大臣往九龍飛虎穀慢慢行來。

這時,耶律學古早率領著一萬精兵等候多時了。他親自細細地觀察了一下地形,回營中具體部署,分配任務:

“明日宴請宋臣,我想學習楚霸王設鴻門宴的故事。謝留你好好準備一下,到時候舞劍射箭,給他們來個下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