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來華投資的是科威特。1982年1月,科威特阿拉伯經濟發展基金會代表來華,承諾就湖南人造板廠、安徽寧國水泥廠、新疆烏魯木齊石油化工總廠化肥廠和福建廈門國際機場等4個項目提供貸款4360萬科威特第納爾(約合1.49億美元),年利率1.5%~3.5%,償還期18―20年。這些項目於當年和1983年正式簽訂協議。
1983年10月,廈門機場建成後,大大地促進了廈門經濟特區和福建省的對外開放和旅遊業的發展。
1985年烏魯木齊石油化工總廠化肥廠建成投產,年產尿素52萬噸,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現糧食自給、擴大棉花和油料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1985年寧國水泥廠建成,年產150萬噸,采用國際上比較先進的幹法生產技術,並從日本引進日產4000噸水泥的成套設備,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水泥廠。
至1995年科威特已向中國提供了5筆貸款,共計5.2億美元,用於22個建設項目,並取消了對中國貸款的49萬美元利息。
1985年中國、科威特和突尼斯達成在秦皇島興建中國――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協議,總投資5800萬美元。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建成投產,公司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年產高濃度氫、磷、鉀三元複合肥60萬噸,或磷酸二銨48萬噸,是中國最大的磷複肥生產廠,其產品除在中國國內銷售外,還遠銷國外。
1992年中國海洋石油公司、美國阿科公司和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對外石油勘探公司合作,勘探開發世界級大氣田――南海崖城13―1氣田。該氣田天然氣儲量1000億立方米。1995年10月公司建成投產,年產天然氣34億立方米,其中29億立方米提供給香港作為發電燃料,5億立方供湖南省使用,可穩定供氣20年以上。
1984年始,西亞商人直接來華投資。最初3年裏,隻有黎巴嫩、約旦、科威特和阿曼四國的商人到中國投資。三年期間,達成9個項目的協議,協議金額達1.08億美元,實際投入僅有204萬美元。進入90年代,西亞國家外商在華投資的投資額和項目都有所增加。從1991年至1996年西亞商人來華投資項目達232個,協議金額1.04億美元,實際投資超過2億美元。其中投資金額最大的國家是科威特,計1.99億美元;其次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約2500萬美元。到1996年所有西亞國家的商人在中國都有投資。
在利用西亞國家資金投入的同時,中國也在西亞國家投資興辦合資或獨資企業。最早的為中國城鄉建設部建築設計院與也門合資經營的也中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也中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工程承包。從1981年初開業至1986年承攬各項工程300餘項,合同金額5000萬美元。至1986年中國在西亞投資最多的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也門,中方投資額分別為673.5萬美元和418.4萬美元。中國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投資企業最多,共17家。中國公司投資的主要行業為貿易、建築、餐飲和工業生產。1997年後,擴大到石油合作方麵。1997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伊拉克簽訂了合作開發艾哈代布油田協議,成為伊拉克國有化以來,在伊拉克取得石油開采權的首家外國公司。
(三)中國積極開展承包勞務合作
20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在西亞積極開展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70年代,國際石油價格兩次大幅度提升,西亞、北非等地的石油輸出國外彙收入急劇增長。這些國家隨即在本地區投以巨額資金,掀起空前的、大規模的經濟開發和建設高潮。但是這些國家缺乏勞動力,技術力量也不足。這種情況吸引了眾多的國際承包工程公司和數以百萬計的外國勞務人員,該地區遂成為世界最大的承包勞務市場。1978年11月,中國對外經濟聯絡部和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共同分析了國際承包勞務市場的形勢,聯名向國務院提交了《關於擬開展對外承包建築工程的報告》。報告認為,“應當抓住有利時機,盡快組織中國建築力量進入國際市場。這樣做,既可以打開一條新的路子,為中國取得外彙,又便於學習外國先進建築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國內建築業的現代化,並有可能帶動與建築業有關的工業設備和建設材料的發展和出口。”建議立即著手組建“中國建築工程公司”,專門承包海外建築工程。該報告迅速得到批準。隨後不僅成立了中國建築工程公司,還組建了中國公路橋梁工程公司和中國土木工程公司,加上原有的中國成套設備出口公司,這樣共有4家國營公司率先開展對外承包勞務合作業務。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公司在西亞國家的承包項目以土木工程為主,包括住房、橋梁、水壩和廠房等。80年代中期以後,承包項目逐漸轉向水電、石油等領域,勞務人員輸出也從建築業轉至服務業。與此同時,中國公司在從事承包勞務合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守約、保質、薄利、重義”的原則,嚴守合同,工作勤奮,工程進展順利,在西亞國家獲得良好的影響和聲譽。
1979年中國公司首先在阿拉伯也門和伊拉克開展承包勞務合作,當年就簽訂了26項合同,金額3773萬美元。至1985年末,中國有23家公司在西亞12個國家簽訂承包勞務合同達1116項,累計合同金額為24.65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勞務合同總額的49.9%;中國勞務人員為38051人,占同期中國在外勞務人員的71.2%,主要集中在伊拉克、阿拉伯也門、約旦、科威特等4國。
1979年2月,中國公司與伊拉克建築工程機構簽訂勞務合同,提供勞務人員203人,在迪瓦尼亞建造400棟住房,金額173萬美元。其後,又與在伊拉克的一家日本公司簽訂建造貝吉煉油廠的勞務合同,人數最多時達2000餘人。工程竣工後,總承包商稱讚中國人“是我們在海外事業中最理想的合作夥伴”。
1979年12月,中國公司通過投標獲得摩蘇爾第四橋建築工程承包權,1980年5月簽訂合同,金額為3180萬美元。1984年摩蘇爾第四橋建築工程竣工通車。伊方官員滿意地說:“我們曾懷疑你們能否修建技術這樣複雜的橋梁。實踐證明,中國人完全有能力做到。”
1982年10月,中國公司與伊拉克的巴格達成衣廠簽訂合同,中國方麵負責兩條男式襯衣生產線和一條睡衣生產線的生產和維修。中方人員進行了50多次革新,使產品質量與銷路越來越好。其產品在1984年3月萊比錫春季博覽會上獲得金獎,這是伊拉克輕工業產品在國際上獲得的第一枚金牌。因此在9月續簽合同時,巴格達成衣廠廠方要求中國人員負責全廠的生產和技術管理工作。
1984―1986年中國公司還承包建造了凱菲爾?希那菲亞水壩工程,該工程包括4座攔河壩及船閘、電站等配套工程,合同金額1.74億美元。工程提前兩個月完成,質量優秀,受到伊拉克領導人的讚揚。
1979年3―8月,中國公司承包建造了阿拉伯也門共和國薩那市的一座交叉公路環島工程、哈賈市區道路、共和國宮直升機坪和廣播電視辦公樓土建工程。還承包了也門西南部一條44公裏長的公路,工程於1981年11月提前20天完工。西方國家的一位監理工程師稱,該公路在也門是第一流的,“中國人很誠實,很能幹”。中國公司還為也門承建了總統檢閱台,從設計到交付使用,僅4個月零三天,也門方麵對工程質量和速度均深表滿意。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公司與一家法國承包公司簽訂科威特的布比延橋施工的勞務分包合同,金額187萬元。該橋跨海連接科威特首都和布比延島,全長2.5公裏,工程提前一個月完工,獲得好評。1982年10月18日法國《費加羅報》報道:“該工程除采用新技術外,令人注目的另一特點是使用了中國勞動力。中國工人組織嚴密,一旦任務下達,他們就采取自己習慣的方法組織施工,保質保量完成生產指標。”中國公司還分包了阿迪亞區1828棟住房的建築,於1985年相繼交付使用。
海灣戰爭後,中國公司積極參加科威特的重建工作。中國最先投入科威特的油井滅火工程。1991年8月,中國滅火隊63人奔赴科威特,承擔了世界第二大油田――貝爾幹油田的滅火任務。油井滅火曆時兩月餘,共撲滅10口油井的大火。中國參加滅火人員的頑強精神和良好的技術水平受到高度評價。1991年11月15日,科威特埃米爾薩巴赫在北京會見中國領導人時,稱讚中國油井滅火隊在科威特工作出色,認為這是一個友好國家對科威特所作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