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中國公司在投標中經過激烈競爭擊敗美、英、法、日、韓等10個國家,取得科威特艾哈邁德油煉油廠重建工程總承包權。艾哈邁德油煉油廠為科威特最大煉油廠,合同金額5100萬美元。1994年2月中國公司以出色的質量完工。中國公司在施工中先後三次獲得安全生產獎和一次安全生產大獎,為科威特三大煉油廠其他眾多外國承包公司從未有獲得過的殊榮。
1995年12月30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科威特石油公司簽訂合同,由中方承建科威特西部古達伊爾和馬納吉什兩座石油集輸站,合同金額3.98億美元,這是中國公司在海外一次性承包的最大金額合同。除此之外,中國公司還在民主也門、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朗、巴林、約旦等國開展了承包勞務合作。
(四)真誠無私的經濟援助
中國政府曆來把對外援助看做是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並忠實地履行這一義務。但是在對外經援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突出的問題是脫離中國國力的實際,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負擔。
1980年3月,中國對外經濟聯絡部在北京召開全國對外經濟工作會議,總結對外援助的成績和經驗,確定了新形勢下對外經濟工作的新方針,決定要繼續堅持履行這一國際義務。但是要從國家財力、物力的實際可能出發,量力而行;調整援助結構,即削減物資援助及現彙援助,提高成套項目和技術援助的比重;注重經濟效益,加強項目可行性研究,力求做到投資少,效益好。援助的重點為第三世界最困難和特別需要幫助的國家。西亞仍是中國對外援助的主要地區之一,受援助的國家有民主也門、阿拉伯也門、敘利亞、伊拉克、阿曼等國;援助項目包括建設農場和農業技術實驗推廣站、打井和供水工程、棉紡織印染廠、榨油廠、公路、橋梁、醫院、學校等等。
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是接受中國援助最多的國家。早在1967年中國就幫助阿拉伯也門在首都薩那建立了一座紡織印染廠。中國與阿拉伯也門的工作人員經過七年的技術合作,紡織印染廠產量逐步上升,超過設計水平。不僅收回全部投資,還擴建了新車間,更新了紡織、印染設備,還興辦了職工生活福利設施。通過技術培訓,為也門方麵培養了科室、車間領導人員24名,管理員45名,運轉操作和設備維修工人1360名。1978年6月至1983年2月,中國政府兩次派專家幫助紡織印染廠進行技術改造,並提供生產技術指導,使紡織、印染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能力。1985年紡織印染廠贏利1800萬利亞爾(約合人民幣700萬元)。在技術傳授過程中,對於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的工作人員提出的一些產品設計以外的技術問題,中國專家組以認真負責的態度,熱情地給予幫助指導。如也門方麵的工作人員要求傳授麵紗布的生產技術,中國專家就同也門技術人員一起做試驗,幫助也門技術人員學會了這種技術,成功地生產出麵紗布等織物,很受消費者歡迎,不僅為工廠增加了收入,而且使也門減少了這類產品的進口,節約了外彙支出。
民主也門也是受到中國援助較多的國家。1977―1979年中國向民主也門的國營漁業公司提供了6艘300噸級冷藏混合漁輪、3輛載冰冷藏汽車,幫助建設了製冰冷藏車間(日製冰20噸,冷藏魚品800噸,速凍魚品40噸)、漁輪機修車間以及編網棚、倉庫、辦公樓等設施,並派專家進行技術指導,發展民主也門的海洋捕魚事業。
20世紀70年代,中國幫助敘利亞建成了哈馬紡織廠。1983年又幫助敘利亞建成德爾祖爾棉紡廠。該廠擁有7.5萬枚紗錠,是中國援外建立規模大的紡紗廠。建成移交後,敘利亞聘請中國專家繼續指導生產。在中國與敘利亞雙方共同努力下,德爾祖爾棉紡廠的生產不斷上升,成為敘利亞全國紡織行業的先進企業,所產優質棉紗出口到蘇聯、瑞典、伊朗等國。
(五)中國與以色列經貿關係的發展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最早承認新中國的國家。1950年1月9日,新中國剛剛成立3個月,以色列政府就致電周恩來總理,表示“承認貴政府為中國合法政府”。但是直到1991年因為冷戰時期國際環境的影響,中國與以色列兩國一直未能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無論是中國的對以政策,還是以色列的對華政策,都沒有脫離各自對外總體戰略的框架。雖然中國與以色列沒能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但是就經貿關係而言,20世紀50年代前半期,中國與以色列曾有過一段時間低水平的經貿往來,並在1955年曾達成貿易議定書。1956年以色列夥同英法發動侵略埃及的蘇伊士戰爭後,中國中斷了同以色列的一切官方接觸。1967年6月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占領了阿拉伯國家大片領土,阿以矛盾更加深刻,中國同以色列私商之間僅有的一些小額貿易也完全停止。
1978年和1979年以色列與埃及先後簽署戴維營協議與埃以和約,阿以關係出現曆史性突破,中東和平進程開始起步。此時中國也處在曆史轉折關頭。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對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對以色列的政策也根據形勢的發展逐步調整。
從1982年起,中國允許以色列學者以個人身份來華訪問。1985年中國決定放寬同以色列的民間往來,中國學者和科研人員可以同以色列相應人員進行業務往來。6月,一個以色列經濟界人士代表團訪問了北京;一個由中國農業專家組成的代表團也訪問了以色列。此後中國與以色列雙方在經貿、科技、文化、旅遊等方麵的民間往來日益增多。從1986年開始,中國與以色列兩國有了官方接觸,建立正常關係納入了雙方高層的議事日程。1991年11月,以色列官方高級貿易代表團(其中包括以國防部長阿倫斯)訪問中國;12月,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楊福昌訪問了以色列。1992年1月24日,中國與以色列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交公報,宣布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中國與以色列建交後,兩國高層接觸頻繁,在各個領域的來往和合作迅速展開,經貿領域尤其活躍。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中國與以色列就簽訂了一係列政府間經貿協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貿易協定、科技合作協定、財政議定書、保護投資協議、避免雙重征稅協議、海關合作協議、農業合作備忘錄、郵電協議等。由於中國與以色列之間在經濟上有很強的互補性,建交後雙方的貿易額直線上升。據中國海關統計,1992年中國與以色列的貿易額僅為5147萬美元(中方出口額為1276萬美元,進口額為3871萬美元),1997年迅速上升到3.55億美元(中方出口額為2.56億美元,進口額為0.99億美元),5年內增長了近6倍。2002年中國與以色列的貿易額進一步上升至14.18億美元(中方出口額為9.00億美元,進口額為5.18億美元),比1997年又增長了2倍。從貿易結構來看,以色列向中國出口的主要是高科技產品和技術,如農業技術與設備、通訊係統、醫療儀器、電子產品、化工產品等;中國向以色列出口的則是以紡織品、輕工產品和機械設備為主。
中國與以色列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是農業。根據1993年簽署的中國與以色列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兩國聯合在中國建立了中國與以色列國際農業培訓中心,該中心先後舉辦過“現代灌溉技術”、“農業產品加工技術”、“溫室生產技術”、“畜牧工程技術”等培訓班,十多位以色列知名專家來華授課。1995年中國與以色列在北京通縣建立中國與以色列合作示範農村,引進以色列先進農業技術,曾獲得農作物滴灌等多項技術發明專利的以色列老專家羅森伯格,帶著設備5次到中國農村幫助當地農民因地製宜地使用新技術,受到中國農民歡迎。至1999年中國各地已有10多處地方使用他發明的自注式的滴灌係統。
此外,中國與以色列還在投資、勞務輸出、交通運輸、醫藥衛生等領域進行廣泛合作。目前,不少以色列公司通過獨資或合資的方式進入了中國市場,中國的勞務承包公司也進入了以色列市場。中國上海、沈陽、南陽、信陽等城市還和以色列的海法、拉馬特甘、加特和阿什克隆等城市結為友好城市,中國與以色列兩國地方性的經濟交往也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