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中國段重點開發、開放了沿橋的一些大、中城市,使它們盡快成為經濟增長點,成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中國段發展的支撐點;加快了沿橋大、中城市的建設,加強這些橋頭堡城市的經濟輻射作用,推動整個經濟帶的發展;將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中國段按照不同的功能目標開發建設,使其形成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域,帶動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中國段的全麵發展。
新亞歐大陸橋沿橋省區抓住這個機遇,大力發展經濟,開發產業,橫向聯合,互補協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促進了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1年底的統計數據表明,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區域麵積達380.48萬平方公裏,占全國國土麵積的39.63%,由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10個省區組成的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是中國麵積最大的一個經濟帶。
新亞歐大陸橋開通前,1989年經濟帶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僅為0.507萬億元。新亞歐大陸橋開通後,1998年沿橋經濟帶地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69萬億元;2001年為3.47萬億元(按當年價格計算)。
新亞歐大陸橋開通前,1989年經濟帶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275.84元。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92年為2003元;1995年為4518元;1998年為6810元。2001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9131.8元(按當年價格計算)。
新亞歐大陸橋開通前,1989年經濟帶地區貨物周轉量為4364.36億噸公裏。新亞歐大陸橋開通後,1994年沿橋各省區全社會貨運量355706萬噸;貨物周轉量6459億噸公裏。2000年沿橋各省區全社會貨運量456553萬噸;貨物周轉量10924.3億噸公裏。2001年沿橋各省區全社會貨運量478418萬噸;貨物周轉量12044.1億噸公裏。
新亞歐大陸橋開通前,1989年經濟帶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044812萬美元,出口總額為819566萬美元。新亞歐大陸橋開通後,1992年經濟帶各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766885萬美元,出口總額為1135913萬美元;1994年經濟帶各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855179萬美元,出口總額為1726947萬美元;1998年經濟帶各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261183萬美元,出口總額為3223865萬美元;1999年經濟帶各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981240萬美元,出口總額為3635485萬美元;2000年經濟帶各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為8359654萬美元,出口總額為4956880萬美元;2001年經濟帶各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為9399738萬美元,出口總額為5520359萬美元。
新亞歐大陸橋開通前,1989年經濟帶地區各省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435.23億元。新亞歐大陸橋開通後,1994年沿橋經濟帶各省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387.9億元;2000年沿橋經濟帶各省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0137.2億元;2001年沿橋經濟帶各省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1182.5億元。
新亞歐大陸橋開通前,1989年經濟帶地區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費收入僅為1167.49元。新亞歐大陸橋開通後,沿橋經濟帶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995年3662.76元/人;1999年4991.21元/人;2000年5384.18元/人;2001年5946.30元/人。2001年比2000年人均增加562.12元。
新亞歐大陸橋開通前,1989年經濟帶地區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僅有535.09元。新亞歐大陸橋開通後,經濟帶各地區農村居民純收入1995年1292.32元/人;1999年1917.32元/人;2000年1978.57元/人;2001年2075.34元/人。2001年比2000年人均增加96.77元。沿橋經濟帶地區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非常顯著的提高。
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經濟帶是中國資源富集的巨型經濟帶,它溝通了中國東、西部地區的經濟交流、海陸經濟融合和歐洲、亞太經濟的聯係;將成為21世紀帶動中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全麵振興和繁榮的核心地帶和中國經濟與社會、環境相互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發展地帶。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經濟帶將成為中國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亮點。
但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和運作,其立體交通係統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與隱患,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正視、修正和完善,否則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就會通而不暢,運而無效。
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沿橋地區鐵路網、公路網平均的密度和人均擁有量偏低,不能適應沿橋的地區改革開放的需要;運輸網絡的布局不夠合理;陸橋鐵路複線率、電氣化率低;公路等級化水平不能滿足運輸需要;口岸基礎設施條件差,港口裝卸設施現代化程度低,導致貨物滯留口岸時間長。陸橋中國段的管理科學化有待於加強。陸橋地域整體上的綜合通訊能力較差,造成沿橋經濟帶區域的運輸信息不暢。
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建設過程,充分說明開展陸橋國際聯運,不僅需要完善陸橋基礎設施,而且還需要加強政策協調,推進組織創新,優化運輸環境。這樣才能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運行推向一個新階段。
20世紀的最後10年,世界經濟一體化日趨強化。中國社會經濟要取得發展必須全麵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隴海――蘭新鐵路的潛在發展優勢下建立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帶來了沿橋地區全新的對外開放格局,促使東西部區域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加快了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步伐,使中國特別是中國廣大的內陸地區更好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在中國政府的倡導下,陸橋區域的國際合作進一步深入,並且陸橋合作已逐步進入製度化軌道;沿橋省區、市、自治區的經濟技術橫向交流、合作的聯動機製已經建立;陸橋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一個以鐵路為主體,兼容公路、航空、管道、港口等各種運輸方式的立體交通網絡正在不斷擴展。但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運輸經濟係統還不完善,必須通過進一步的基礎設施建設,協調中國與沿橋國家之間,中國境內沿橋省區之間的運輸政策和組織創新,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運輸的潛力才能得到有效開發,進而促進獨具特色的陸橋經濟的形成和發展。使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東西經濟大動脈。
21世紀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經濟帶將彙聚東、中、西部地區的優勢,成為中國實現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重點西移的最佳開發軸線,從而加速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第三章 新亞歐大陸橋與國際經貿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