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運用“陸橋”優勢,全麵推進“東聯西出”,加速地緣優勢向開放優勢的轉化,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商前來一起“走西口”,人流量、物流量逐年增加,較好地發揮陸橋商貿通道的集散作用,帶動了外商投資和境外經貿合作,邊境貿易的範圍和規模迅速擴大。200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06.3億元。
為與陸橋經濟帶同步發展,早日和世界經濟接軌,烏魯木齊充分發揮了地緣、資源、人文、曆史優勢,堅持全方位開放,產業聯動,以開放促發展,以外促內,內外結合,把烏魯木齊建設成為國內外商品的轉口基地,向西出口的商品生產基地,重要的購物中心和旅遊中心以及亞歐腹地的國際商貿中心。
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開通,為沿橋地區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沿橋各省區抓住這個機遇,大力發展經濟,開發產業,橫向聯合,互補協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成為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及其經濟帶的優勢特征
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及其為主體的經濟帶在國際市場競爭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格局中,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的優勢特征。
新亞歐大陸橋的運程長,跨度大。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東起中國的連雲港,西至荷蘭的鹿特丹港,全長為10837公裏。跨越亞歐兩大洲。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中國段從沿海地區到西北邊疆,綿延4135公裏,跨越中國的東、中、西部三大地區。
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由多國、多橋頭組成。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是多國橋,有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波蘭、德國和荷蘭七國組成,從而也構成了大陸橋過橋運輸的複雜性。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是多鐵路樞紐構成。陸橋上有中國的徐州、鄭州、洛陽、西安、寶雞、蘭州等鐵路樞紐外,在國外的鐵路大樞紐有莫斯科、華沙、柏林和科隆等。
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開放條件優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是中國境內惟一可實行東西海陸雙向開放的經濟區域。新亞歐大陸橋是連接亞洲太平洋地區和整個歐洲的最快捷的陸路運輸通道。新亞歐大陸橋比走海路(連雲港――新加坡――蘇伊士運河――鹿特丹港)縮短近10000公裏,比走西伯利亞大陸橋(海參崴――西伯利亞――莫斯科――鹿特丹港)縮短近2000公裏。新亞歐大陸橋是中國實現多海港接運、多水域接續航運送達的重要載體。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東端橋頭堡連雲港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實現多海港接運的樞紐。其北接日照港、青島港、煙台港,南連上海港、寧波港、福州港、廈門港。這些海港通過津浦線和相關鐵路線在徐州上橋。同時,通過這些海港,通過海運,將中國的商品運往各大洲。而且,中國沿海各大港口均為不凍港,可四季作業,對亞太沿岸各國有較強的吸引力。
新亞歐大陸橋在中國境內已基本形成了以鐵路為主幹,海運、公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相配合的綜合、立體運輸體係。
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經濟帶有豐富的資源,廣闊的市場,中國將成為實現世界集裝箱吞吐量最大國。
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經濟區域有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大陸橋是支撐中國旅遊經濟最便捷的交通運輸通道。
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是促進各民族地區改革發展,協調民族經濟發展,增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和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通道。
(三)新亞歐大陸橋與沿橋中國經濟發展
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和發展,在中國境內已基本形成了以鐵路為主幹,海運、公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相配合的綜合運輸體係。新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使國際化的聯運係統建設正在加緊進行,以中國東部沿海港口為起點的陸橋國際聯運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加強了陸橋區域各省區之間的多方跨區聯合。1986年12月,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在陸橋中心城市西安成立。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由陸橋沿線80多個地市組成,為加強沿線各省、市、自治區的橫向聯合協作,促進對外開放,發展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作出了貢獻。1988年黃河經濟協作區成立。黃河經濟協作區由山東、河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組成。黃河經濟協作區的宗旨:本著“平等互利、真誠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以省際間的經濟技術合作為主要內容,加快沿黃各省區的經濟聯合與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黃河經濟協作區借新亞歐大陸橋之“利”,揚黃河之“長”,聚集各省區之優勢,拓展合作領域,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並積極支持國家搞好新亞歐大陸橋沿線鐵路、高速公路、中心城市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充分顯示了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合作的優勢互補。
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完善了跨省區的雙邊經貿合作。20世紀末,山東、江蘇、陝西、新疆等省區積極推動跨省的雙邊聯合經貿合作,有力地促進了東、西部地區的優勢互補,為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江蘇處於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中國段的東部,雖然經濟發展較快,但是資源相對缺乏;陝西處於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中國段的中部,自然資源豐富,但是經濟發展相對緩慢。1991年初,江蘇、陝西兩省率先在全國開展了以扶貧開發和經濟協作為主要內容的幹部掛職交流工作;開展兩省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江蘇協助陝西擴大外貿、商品流通、物資交流和資金流通,優先接納陝西勞務輸出;陝西在能源、原材料上大力支持江蘇,為江蘇開拓西北地區市場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江蘇、陝西實現了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雙雙受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緊緊依托新亞歐大陸橋的優勢,先後與東部地區的10多個省市建立了聯合協作關係。1997―1998年,中、東部地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簽訂協作項目442個,投資金額達59.4億元。東部地區把技術、設備、管理帶到了新疆,加快了新疆的產業升級,為新疆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促進了各省區依托大陸橋開展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徐連經濟帶、魯南經濟帶、中原經濟區、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帶等省內協作區都獲得較大進展。
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中國段各省區的聯動開發,實現了優勢互補,形成了整體效益,真正避免了低水平的重複建設的發生。
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中國段是橋頭堡的堅強後盾。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中國段一直堅持橋頭堡與大陸橋建設相結合,把港口建設、沿線集裝箱“場站”建設與整個陸橋多式聯運係統結合起來,把健全橋頭堡功能與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中國段開發開放結合起來,統籌規劃,促使整個陸橋地帶成為物流通暢、經貿活躍、共同發展的國際經濟增長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