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孩子自信心的培養(1 / 1)

自信心是一個人相信自己的願望或預測一定能實現的一種心理狀態,同時又是對自己的自我肯定。

自信心是一個人能否有所成就的重要非智力心理品質之一。

居裏夫人在巴黎求學時,過著艱苦的生活,但她並不氣餒。她說:“我們應該有恒心,尤其要自信!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要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多大,這種事情必須做到。”

又如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對自己充滿自信,敢於衝擊“哥德巴赫猜想”這一數學難題,經過長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研究表明,傑出人才少年時代就已在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智慧上表現出早熟的自信。自信不是驕傲,而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認識。人才的童年期喜歡獨立自主,不喜拘束,對一切都充滿自信,希望能控製四周的環境。同時,他們又很謙遜,直言自己的短處和不足。

孩子由於知識少,社會生活閱曆淺,極易對偉人、對那些做出驚人成就的人感到神奇和高不可攀。另一方麵,他們認識不到自己的能力,特別是學習不太好的孩子極易自卑,這對孩子的發展很不利,以致於造成終身蹉跎。有這樣一個例子,小野是日本一個電氣公司的青年工人,自卑感很重。後來他看到幾個比他還笨的人參加“日本星期日發明俱樂部”後,做了不少小發明,令人刮目相看,他硬著頭皮參加了這個俱樂部。一段時間後,他對創造發明有了一些興趣。一天,他發現原來卷成一團的皺紋衛生紙被雨一淋便自動伸展開了,立即想到這個原理也許能進行自動控製。但是受到許多人嘲笑後,他也失去了信心。然而俱樂部的教師卻鼓勵著他,使小野增強了信心,結果製成了“純紙型”自動控製器,獲得了一項日本專利。後來他在所箸的《創造發明的技術》一書中深有體會地說:“要創造發明,先要克服自卑感。”

孩子由於缺乏自信心而造成的不良結果更令人吃驚,我們調查了幾百名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結果發現,有半數以上的人主要是由於對於自己缺乏自信而懼怕學習造成的。例如,有的孩子就因為聽到父母或其他人說他:“太笨了!”“一點都不聰明。”就真的認為自己智力低下,結果一遇到難題就自我暗示:“我很笨,解不出這道題。”於是立即就放棄了。久而久之,這些孩子的學習就落後於其他孩子。

孩子的自卑感能對學習產生厭惡。心理學家研究證明,人體周圍都繞著電磁場,當厭惡某事時,電磁場明顯加強,控製大腦,使大腦精神緊張、憂鬱,思維能力下降。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

1.父母要對孩子的才智充滿信任

父母的表情、態度、言行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極大的。孩子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能力較差,他們常容易根據成人的評價來衡量自己,如果成人不負責任地評價,往往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2.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要隨便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因為自尊心與自信心是相輔相成的。培養孩子的自尊心,重要的是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

3.要指導孩子量力而行

讓孩子對自己充滿自信,不是隨心所欲,盲目自大,做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是要指導孩子量力而行,這樣會使孩子少受挫折。經常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有利於增強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