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對,你說的是‘真理’。”
母親又問:“太陽每天早晨出來,晚上落下。這句話是‘真理’嗎?”
孩子:“是。”
母親:“為什麼?”
孩子:“因為事實就是這樣,誰都知道。”
這位母親通過十幾分鍾的對話,就讓一個9歲的孩子懂得了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不僅如此,這個孩子經過幾次這樣的經曆後,就會慢慢自己試著理解概念的內涵。這樣就把揭示性講解變成了孩子的證明性回答。例如,一段時間後,這個孩子來問母親一個成語的含義。
孩子:“媽媽,我們今天學了‘盲人摸象’的成語,‘盲人摸象’的意思是不是隻懂得一點,而不知道很多呀?”
母親:“對,這個成語就是說盲人隻能摸到象的一部分,來說明對整個大象的不理解。如果你隻看到媽媽的手,摸到媽媽的手,能說媽媽是手嗎?”
孩子:“不能。”
母親:“那麼該怎麼說?”
孩子:“應該說媽媽有手。”
母親:“這就對了。”
後來一次上課時,老師要求學生用剛學過的成語“迫在眉睫”造句,全班41個學生,隻有這個孩子做出來。她造的句是:“黃繼光叔叔在迫在眉睫的時候,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眼。”老師表揚了她。
(2)給孩子“設疑”,改變他們的思維
思維心理學中有一條原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學起於思,思源於疑。”
孩子的一個特點就是好奇,對許多事物感興趣,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對學習又沒有興趣。要想訓練孩子學習的興趣,產生思維的積極性,就需要用“設疑”的方法,給孩子提出問題,讓他解答。
例如,有個家長為了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每天讓孩子做一道思維訓練題,而且一天比一天難。剛開始時,孩子對許多難題解決不了,家長也不急,做不出的就留著,再接著出新題。當一道題解出來後,家長就拿出以前沒做的題,有時,以前做不出的題,這回卻立刻解山來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以前沒做過的難題都做出來了。孩子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獨立性明顯提高了,學習的興趣也大了。還專門讓老師留難題做,思維能力提高很快。
(3)要向孩子指出思考的方法
愛因斯坦說:“在科學研究中,發現問題,要比解決問題難得多,意義也大。解決問題隻是實驗手段的問題,提出問題則需要改變思維方法,有創造能力才行。”愛因斯坦的話,應用到孩子的學習中,可以理解為,孩子悟出解題的思路,比以後具體的解題過程更重要。因為要發現一道題的關鍵,不但要求孩子要記得定義、公式原理,還要求會運用。
(4)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思維的具體過程是不斷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完成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
A。在動機興趣指導下發現問題
B。明確問題的性質與本質
C。提出解決問題方向的假設
D。驗證假設
上述解決問題的過程在人的一生中不知要應用多少次,但一般人要到14歲以後,才能較正確地完成以上四個階段,而超常智力的孩子一般在6~7歲就能較好地完成了。因此,訓練孩子的超常智力的一個中心任務就是要訓練孩子盡早掌握上述解決問題的過程,孩子掌握得越早,掌握得越好,對他們的智力的發展也越有利。
(5)發現問題能力的訓練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孩子好奇心強,對事物有廣泛的興趣,他們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可以看作是孩子發現問題的一個方麵。但這樣發現的問題常帶有隨意性或是興趣使然,因而常常是一些不合邏輯式的,或超出孩子理解能力範疇的問題。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提問內容和方式加以引導,把他們發現問題的方向引導到與目前學習有關的方向,讓他們發現問題的範圍有一定的目的性。這樣對他們有效控製自己的能力的發展很有益處,使他們的問題在廣博之中有所專注。
指導孩子發現問題一般有兩種方法——
①直接提出問題。如家長把孩子的小汽車拆開,對他說:“你的汽車拆散了,你能把它裝好嗎?”家長為孩子指出了問題,孩子感受到了這個問題,他也會自己提醒自己:“要解決一下安裝汽車的問題了。”看上去這個問題似乎是家長提出的而不是孩子提出的,但實際上家長為孩子指出了發現問題的方向,即應該從什麼角度去發現問題,去發現什麼樣的問題。在家長不斷地類似地提示下,孩子就會逐漸明白應該怎樣在生活、學習中去發現問題,而不致於經常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
②把問題擺在孩子麵前讓他自己發現。同是上例,家長把小汽車拆散,放在孩子能夠發現的地方,孩子看見了一般會有這樣的感覺:“汽車壞了應該修好。”他們要麼自己動手修,要麼讓家長修。如果他們自己動手去修,則說明該孩子不但發現問題能力很好,而且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當然,也可能孩子發現汽車壞了,但卻不想解決,可能會說:“爸爸,汽車壞了,幫我修好吧。”這時家長可以指導孩子讓他們自己學著修理汽車。這種方法常稱為“設題並指導孩子自我解決。”
(6)明確問題本質的訓練
明確問題階段是指真正理解問題的所在,知道自己發現了什麼問題,要解決什麼問題,並初步確定解決問題的方向。
這個過程包括以下幾方麵的思維活動——
①問題出在哪裏?
②要解決哪些問題?
③沒出問題時是什麼樣的狀況?
④以前解決過類似的問題嗎?
⑤需利用什麼手段和工具嗎?
⑥靠自己的能力能完成嗎?
⑦第一步應如何著手呢?
一般經過以上的思維活動,孩子對解決問題就有了大致的方向,明確問題的階段便完成了。訓練孩子明確問題性質的方法是家長應從各方麵為孩子揭示,引導他們逐步學會怎樣明確問題的實質。仍用上例,麵對拆散的小汽車,家長可以這樣提示孩子:
①你想一想汽車原來是什麼樣的?車輪、各個零件都在什麼地方?
②你想一下上次爸爸是怎樣修的?
③先試著修理一下,把這些零件一個個裝到你認為該裝的地方,看看行不行,如果不行再重新裝。
在家長的指導下,孩子大致上能明白問題之所在和嚐試解決問題的方向。下麵就該是他提出安裝的各種假設,嚐試著解決問題了。
訓練孩子明確問題實質是十分重要的。由於孩子知識水平有限,對一些問題常不能確切地了解,因而常會出現連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問了什麼問題,自己想問什麼問題的現象。
(7)提出假設能力的訓練
提出假設是在明確問題的本質的基礎上,提出可能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種方案的提出不是毫無根據的亂想,而是有一定理論或實踐依據。訓練孩子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孩子知識水平有限,經驗不足,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尚不發達,在這樣心理水平基礎上發展屬於高級智力活動的假設思維活動是不容易的,但並非說這樣做是不可行的。
事實證明,隻要訓練的方法正確,孩子是能夠正確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的,但問題不要提得太難。隻要孩子有了這方麵的經驗,將來提出成功的科學假設就會得心應手。
訓練孩子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①家長首先應針對問題提示孩子:“你認為應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②為孩子提出一些可供選擇的假設方向。如可以說:“從某某角度去想會怎樣呢?”
③為孩子提出一些可供選擇的假設,如:“用某某方法解決怎麼樣,如果不行的話換成某方法可以嗎?”如果孩子選擇一種方法要讓孩子說明他選擇的原因。
④孩子在思考如何假設的過程中,家長可以提供孩子過去的經驗,他們掌握的有關知識,以便引導他們提出可能正確的假設。
(8)訓練孩子學會驗證。
這主要是個觀念問題,家長一定要訓練孩子養成驗證假設的習慣,這是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指導孩子明白,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隻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因為也許提出的假設是完全錯誤的,必須用具體的實驗來驗證。對於人在工作甚至科研中輕視驗證假設,對一些假設不經過驗證就當作成功的方法加以肯定,結果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一個具有超常智力的孩子一定要明白驗證假設的重要性,並養成親自驗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