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思維能力的訓練(1 / 3)

1.思維能力在智力開發中的意義

一般認為,思維是指人腦對客觀事物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維的特性是間接性和概括性。有許多概念和定義我們無法直接感知,隻能間接地推想出來,這種推想就是思維。例如,要比較兩塊大小、體積完全一樣,而重量相差極小的鐵塊的重量,僅憑手的感覺是無法分辨出的,但隻要把這兩塊鐵塊放到天秤上,就可立即得出結論了。而動物就沒有這種間接性。例如,我們往猴群中扔一個橡膠蘋果,第一個猴子搶到後咬一下,發現不能吃就扔掉了,可別的猴子仍要去親口咬一下,發現不能吃後才扔掉。猴子就沒有這種間接發現本質的能力。

思維還有一種特殊——概括性,即我們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規律性以及聯係和關係的反映。思維的間接性和概括性是相輔相成的。對事物間接認識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我們已有了概括的認識。如上例,我們正是概括了天秤對相同和不同質量的物體所表現出的平衡與不平衡的特性後,才利用天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的,這主要是概括性反映的結果。

人的思維是大腦的精神活動,要進行思維就要有材料。人類的思維材料有兩種,一為語言,二為形象,分別叫做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人們不但依靠語言和形象來進行思維,同時也用語言和表象來記憶、鞏固和表達思維活動的結果。由於大量的思維材料是語言性質的,所以語言與思維的關係顯得尤其重要。

孩子時期既要接觸客觀實體,又要學習人類的語言,而學習人類的語言是要有一個過程的。因此,這時的孩子主要是建立用語言代替實物,用語言反映事物的本質的思維語言。訓練孩子的思維也要以此為主。

2.思維能力超常孩子的表現

(1)思維廣闊性強

思維能力超常的孩子在思維時,能夠全麵地看問題,考慮到有關的各種因素,著眼於事物之間的聯係和關係,從多方麵分析、綜合、比較,找出事物的本質。

例如,有一個不到10歲的“神童”,當被問到“世界上什麼最大”時,他回答:“想象最大。”可見這個“神童”的思維的廣闊性是相當好的,他不但對自然事物進行了比較,還與人的能力進行了比較。的確,人的想象力是無限的,不管你說出一個多大的東西,人都可以想象出一個更大的東西。

(2)思維的深刻性強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善於從紛繁複雜的表麵現象中發現最本質、最核心的問題,而不被各種表麵現象所迷惑。這是最偉大的思想家所必備的品質。我國繪畫神童周小鬆,不但有訓練有素的繪畫技巧,而且有很強的思維的深刻性,能夠對畫的意境有深刻的認識。一次他父親帶他去看石魯山水畫展,事先他不知是“個人畫展”。他走了一圈後對父親說:“好像是一個人畫的,每幅畫都好。”父親問:“你說好在哪裏?”“布局好,氣魄大,大膽,用筆好。”小鬆能夠看出畫的思想,歸納出各幅畫的共同之處,這是許多一般的成人都不易做到的。

(3)善於獨立思維

思維能力超常孩子遇到難題不是馬上去問他人,而是先經過自己大腦的一番思考;對於一些他可能懂得的見解、觀點也決不盲從他人;不易受他人的暗示或影響,而對自己的想法發生動搖。

例如,有一位9歲就上初二的“神童”遇到一道數學難題解不出來時對父母說:“我有一道難題解不出來,什麼也做不下去。”媽媽看到他愁眉不展兩三天了,就把答案悄悄的寫在他的練習本上,他發現後很生氣地說:“別人吃過的東西我不想吃。”

(4)思維的靈活性強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不因循守舊,善於打破常規,按照不同的材料和條件,靈活地改善思維方法和方式。人的心理現象中有一種“思維定勢”現象,這種現象造成這樣一種事實,那就是人們在遇到新的問題時,總是不知不覺地用以前用過的導致成功的方法來解決,這就使得人的思路狹窄,方法單調,思路不活躍。

思維能力超常的孩子每解一道題,首先是看題的已知條件和要求,發現它的內容,而不是用見過的例題去套。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會立即放棄,而選擇新的方法。而不少孩子則固執地在一種解答上找出路,結果浪費了很多時間。

(5)思維敏捷

思維敏捷是指能夠很快地抓住問題的本質,找出問題的關鍵,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思維敏捷是衡量思維能力超常的一個最主要的標準,它與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等都有關係。

思維能力超常的孩子,解題的速度和正確性比一般的學生要高得多。對於有些青少年或成人做的題,他們也能以與成人差不多的速度解答出來。

(6)思維有一定的邏輯性

思維的邏輯性是指在思考問題時遵循邏輯規律,判斷、推理有根有據。一般人大約要在17歲左右才能形成這種能力,而思維能力超常的孩子就可能已具有了。例如,給一個8歲的“神童”出這樣一個典型的三段論推理題:

大前題:凡生物必死。

小前題:人是生物。

“神童”輕鬆地推理“凡人必死”的結論。

接著又給他出了一個很難的推理題。題目是:

有9個大小完全一樣的球,其中有1個次品,重量可能輕些,也可能重些,其他8個一樣重。現在讓你用一個天秤稱3次,把次品找出來。

這道題他隻想了半個小時,就解出來了。而當把這道題拿給15~16歲的高一學生做時,隻有不到10%的學生在半個小時內做出來。

3.訓練超常思維能力的方法

(1)孩子思維敏捷性的訓練

數學是訓練孩子思維敏捷性的最好材料。研究表明,超常孩子的運算速度都比普通孩子快2~3倍以上。訓練思維敏捷性的方法是:要求孩子在較短的時間裏完成以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例如有一位數學教師,每次上課都帶著小黑板,上課第一件事是出示小黑板上的數學題,讓孩子計時演算,檢查正確率與計算速度。經過兩年多的訓練,孩子的數學成績與思維敏捷性顯著提高,85%的學生進入重點學校。有人曾利用撲克牌來訓練孩子的思維敏捷性,方法是:4個孩子每人拿出一張牌,然後任意說出1個在15到30之間的數,讓他們利用牌上的數字進行加減乘除運算,每張牌隻能用一次,而且要求在1分鍾內算出。通過不到1個月的訓練,他們的運算敏捷性明顯增強了,思考問題的速度也快多了,而且表現出急於解決新問題的趨向。還利用一種“接”話的方法,訓練孩子思維的敏捷性。教師說一句話,然後孩子用教師說的最後一個字作為他要說的話的第一個字。如教師說:“房間裏有3個杯子。”孩子接上說:“子彈把敵人打死了。”教師又說:“了卻了一樁心事。”孩子接著說:“事情越來越難辦。”……這樣的訓練都能增加孩子敏捷的思維能力。

(2)孩子思維靈活性的訓練

訓練思維的靈活性,主要是訓練孩子多方麵思考問題,找出最佳解決方法的能力。學生每學過一個公式後,往往喜歡模仿書本上或老師在課堂上所舉的例題形式去解答問題。如果題目稍微一改變,靈活性差的孩子就不會解了。因此,家長要給孩子講解他為什麼解答不出的原因,幫助他從多方麵去思考。有專家曾利用數學題訓練孩子的思維靈活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題目是:問孩子36+(100-99)×4與36+4,35+1+4與30+6+2+2得的數是否相同,這個孩子看了看,就向這位專家要筆,而專家則要他用心算,結果他很快就算出來了。這位專家對他說:“你在解題時,應仔細分析題的要求,把題目看清楚,找出最好的方法,要靈活地應用學過的方法。”“你看看這四道題,它們都是以36加4為主,隻是形式變化而已。隻要你在四題之間比較一下,不用算答案,就知道它們是否相同了。”經過這樣的幾個訓練,他們的靈活性明顯改善了。

對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解方程(x+6)2+ê|y-3|0是比較困難的題目了,但他卻很快就解出來了。這位三年級學生說:“我一看題目,就知道是個難題,隻有用好的方法才能解。我看到有二次方程和絕對值,就想到一定要利用它們的性質。我知道,任何數的平方與絕對值都不是負數。現在兩個正數之和為零,所以它們肯定都為零。”由此可見,他的思維是很靈活的。讓孩子養成在解題前多想想題目的已知和要求,是訓練他們的靈活性的一個方法。另外,一題多解也是訓練孩子思維靈活性的有用方法。

(3)孩子思維深刻性的訓練

訓練孩子思維的深刻性,就是訓練他們發現問題本質的能力。要通過正確的啟發和引導才能達到目的。例如:拿兩張圖,一張是沙漠,圖上除了廣泛的沙丘外,隻有很少的草,一隻動物也沒有;另一張是原始森林,有各種動物,各種植物。問孩子:“兩張圖上都有什麼?”孩子說:“這張是沙漠,除了沙子,隻有一點草。這張是大森林,有好多動物和樹。”問:“沙漠上為什麼草少呢?”孩子答:“因為沒有水。”問:“海裏都是水,為什麼海麵上沒有長草呢?”孩子答:“因為沒有土。”又問:“植物要在什麼樣的條件下生活呢?”孩子答:“有水又有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