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觀察能力的訓練(2 / 3)

(3)通過觀察後的啟發提高,發展孩子的觀察能力,訓練孩子自己製定觀察內容、計劃、方法的能力

在觀察後對孩子進行提問,不但可以發現孩子觀察力的強弱,而且可以訓練孩子自己製定觀察計劃、內容、方法的能力。

例如,一個教師講家鴿的生長發展的過程,首先要求學生進行觀察。然後,教師提出問題。

教師:“根據你的觀察,鴿子多久產卵一次?”

學生:“約一個多月。”

教師:“每次產卵幾個?”

學生:“兩個。”

教師:“產卵後發現鴿子有什麼不平常的行為?”

學生:“孵卵。”

教師:“孵卵工作誰來擔任?”

學生:“雌鴿擔任。”

“是雌鴿嗎?”教師反問一句。

“不,我看到雄鴿也孵卵。”另一位學生補充說。

“是這樣嗎?”

“是這樣,雌雄接替著孵。”

“鴿子孵卵對卵發生什麼影響?”

“提高卵的溫度。”

“那麼卵會發生什麼變化?”

“會孵出小鴿來。”

“需要多少時間呢?”

“大約三星期。”

這時有位學生補充說:“天冷會晚一兩天。”

“孵出來的小鴿子與大鴿子完全一樣嗎?”

“不,身體小,眼睛閉著,羽毛沒有長好,不會飛,走路很不穩定。”

“能不能自己尋食呢?”

“不能,是大鴿子喂它吃。”

“喂它些什麼呢?”

“好像是小蟲子或豆子。”

“看清了嗎?”

這時有一個學生舉手發言:“我看見雌鴿先吃一些東西,然後聽到它的脖子發出一種怪聲音,過一會兒它吐一些白色的像稀飯似的東西給小鴿子。”

對於整個智力活動來說,觀察事物隻是第一步,在此基礎上,人還需要對一些內容進行記憶、思維、想象和創造。因此,人對事物的觀察就必須要有速度性和深刻性,既要觀察得快又要觀察得全麵而有深度,而不能隻停留在表麵,靜止地進行觀察,觀察活動必須盡快做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隻有這樣的人才會將觀察作為“自動化”的活動,觀察活動中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被用於思考和創造。例如一些科研人員由於沒有經過專門的觀察訓練,觀察能力水平極低,結果一項實驗常要反複進行幾次,才能真正完成觀察任務,這樣就浪費了許多寶貴時間。

(4)訓練孩子分清觀察中的主次現象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有些孩子,雖然明確了觀察目的,但仍然不知道哪些是觀察目的所要求的,哪些是不要求的。家長要通過講解觀察目的所涉及到的現象,告訴孩子應重點去看什麼,哪些則不必看。例如,讓孩子觀察水稻各個生長期的圖片,並且先告訴他們要他們找出每一期的特點,但有的孩子隻是說:“前幾期水稻長高了,抽穗後就不長了。”這顯然沒有滿足觀察目的的要求,這時家長就要告訴他該去觀察什麼,去找每一個生長期的不同處。

不但要訓練孩子在觀察中分清主次的本領,還要訓練孩子觀察時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去發現事物的規律性的東西。如上例,要求孩子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水稻生長的各個時期是不同的,發展是按一定順序的,變化以抽穗為主。最後得出一切生物的生長發育都是有規律的觀察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