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混雜在熱鬧的街頭裏,周圍都是大人,而自己就好像是被絕壁所包圍的山穀,因此有如井底之蛙一樣,不知外麵的世界如何。如果孩子抬高視線去看,還是會被這些障礙物(大人)所擋住。

透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知道,應該積極地擴大視野範圍,讓孩子能得到從高處看景物的機會。大家都知道,幼小的孩子對於高處是很感興趣的。最先研究幼兒教育的蒙地索莉女曆史學家說:“幼兒對於印象感覺很需求,因此光讓他看到寢室的風景,是不能滿足他的。”

孩子對於事物的看法會不斷改變,可見是自己本身的視野開闊了。所以父母親認為“往高處爬”是危險的事而禁止孩子,這的確令人惋惜。

1.改變慣性的行為

曾經有下麵的一個例子:某個公司職員,他每天不是“家→汽車→火車→公司”,就是“公司→火車→汽車→家”這樣的通勤方式,十年如一日,他的確是一個沒有思考創造力的人。

換言之,每天不管有多少例行公事,至少都得抽出一點時間,改變一下平常千篇一律的步調,這樣不但能轉變自己的情緒,也能得到新的收獲。

千篇一律的行為,會使人的智力定型,不能自由運用思考力。特別是智力呈現白紙狀態的孩子,問題更嚴重。例如:他在不知不覺中,容易采取固定化路線往返學校。所以,假如能稍微改變一下上學路線,這對孩子腦力的刺激是很有助益的。

2.孩子成長所必要的玩耍

孩子上學經常不按時間回家,或者是讓他出去買東西,他遲遲不見人影,做父母的就會擔心是否發生意外。然而孩子並不知道父母的擔心,到了好晚才全身髒兮兮地回來,這時候,父母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處理這件事呢?

恐怕這時候,父母所有的焦慮都化作一句惡言,斥責孩子:“你跑到哪裏去遛達,這麼晚才回家?”這的確是人之常情吧!然而在開口之前,我們應該考慮孩子的立場,說不定孩子在外閑逛,有他充足的理由。對孩子而言,本來他是要回家的,但是被其他有趣的事情所吸引,所以就忘了時間,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狀態。

假使我們從孩子的發展過程來看,孩子本來不是邊閑逛邊成長的。雖然是到處遛達,也會學到一點東西。所以父母不應該禁止,而要給他製造個邊閑逛邊成長的好環境。

3.孩子獨處的空間

國內的幼兒園是采用集體製的,而歐美則是著重在孩子的自主上。“孩子熱衷於某一件事時,例如,他為了得到讚美而專注於某一件事時,常常不希望受到打擾。”歐美的幼兒園就是采用這種原則,本來思考活動就應該單獨進行。

比較中國孩子及歐美孩子,在一個人單獨時,歐美孩子顯得非常能幹。這是因為他們讓孩子養成了獨處的習慣。

所以我們應好好地考慮,盡可能給孩子一個獨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