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培養孩子的興趣(1 / 2)

孩子從出生起就具有科學家的某種品質,他們迫切地希望了解和探索自己身邊的這個世界。因此,要培養他們對科學知識的興趣並不是很難,你無須大量的專業術語,也用不著昂貴的儀器裝備,你隻需正確地引導他們的興趣即可,正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的那句話:“科學就是一些有趣的思索。”

家長在早期教育中,可以試試下麵6條簡便易行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

1.傾聽孩子的問題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不斷與外界環境及周圍人接觸,他們的頭腦是開放式的。正常孩子天生對外界環境具有很強的興趣張力和了解外界環境的迫切願望,對外界環境的變化保持著極大的關注,常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涉及範圍之廣常常會令我們吃驚。諸如:“眼淚是怎麼產生的?”“蜘蛛從哪兒弄來那麼多的東西織網啊?”“我身體裏有一個血袋子嗎?為什麼不管我什麼地方弄破了,總會出血?”這些問題是孩子接觸外界環境的一種方式,也是他們了解外界環境的一種途徑,同時,更是他們關注外界環境的一種結果。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以積極的態度麵對孩子的提問,采取積極的措施應對。

因此,當孩子向你提問時,家長一定要耐心地聽,不要認為這是“沒事找事”或“這麼簡單的東西都要問,真煩人”。其實孩子眼中無所謂簡單複雜,他們正是通過不斷提問才從無知變成有知。如果家長在他們提問時立即責怪他們,不但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破壞了孩子的求知欲,更有損於親情。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封閉自我,變得不自信。

對孩子的這些童稚味很濃的問題,家長可能不知該如何作答,這沒有關係,你可以說:“我也不知道,但也許我們可以找到答案。”然後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那些問題。

卡爾·威特先生在對小威特的教育中,就竭力排斥教授給孩子一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識。每當小威特提出問題時,他總是給予鼓勵,並耐心地解答,決不欺騙孩子。在給孩子解答問題時,老威特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充分考慮孩子現有知識是否能完全接受。當孩子問到自己也不懂的問題時,老威特就幹脆老實地回答說:“這個爸爸也不懂。”於是兩個人就一起翻書,或者去圖書館查資料。

父母要積極保護孩子的求知欲。孩子的日常生活需要關心體貼,他們的求知欲更加需要成人細心嗬護。孩子的求知欲是非常稚嫩的幼芽,適時合理的鼓勵,能夠使其得到充分的滿足和發展,對保持一定的興趣張力大有好處。當孩子提出問題時,說明孩子已經通過自己的觀察注意到事物的某些方麵,家長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是對孩子提問行為最有效的肯定和認同。

2.重過程輕結果

即在父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問題時,也應克製住脫口而出的衝動,應盡量給孩子留下討論的空間,否則會給孩子傳達一個錯誤的觀念:科學僅僅是裝在成人頭腦中的一些事實而已。家長多用些時間和孩子探討問題,可以讓孩子明白,科學並不隻是一些事實,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種了解自然如何運動的行為。例如,若孩子想了解蜜蜂住在什麼地方,你可以說:“讓我們觀察一下,也許我們能看到它飛到哪裏去了。”家長應牢記,對孩子的提問,應該總是這樣開頭:“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3.給孩子思考的時間

成年人一旦有了問題,總是急於知道答案。科學研究顯示,在回答一個問題時,成人往往在幾秒鍾之內就作出反應,而這個時間對孩子來說是不足以思考的。因此,家長在給孩子提出問題後,應多留點時間讓孩子開動腦筋思考問題,這樣他的回答就會更有邏輯性、更完整也更具創造力。

曾經有一位美國教授,給一群還在上小學的孩子上了一堂關於氣壓的課。教授將兩個空心橡皮塞壓在一起,當裏麵的空氣排出後,它們便緊緊地吸在了一起。教授讓兩個孩子將它們分開,孩子費了很大勁才辦到,於是教授問:“你們為什麼花那麼大力才將它們分開呢?”一個男孩很快就說:“那是因為橡皮被粘在了一起。”教授隻站在一旁聽著,什麼也沒說。另一個學生想了想,馬上發表異議:“不,它們之所以很難分開,是因為裏麵的空氣被擠了出來,裏麵的壓力比外麵的壓力要小。”孩子們湊在一起對這個新的答案發表自己的意見,不一會兒他們就接受了後者的正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