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家長要主動地幫助孩子解決一個個的為什麼和怎麼辦——即時刻準備著回答孩子的問題。在孩子向你求教時,你要積極地幫助他,給他們提供各種生動的答案,這樣孩子在學習之中就會享受到樂趣,孩子就會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而不是對“學習”一詞感興趣。興趣使孩子有了學習的動力,他的學習就會更主動。有了興趣,孩子對一般能接受的學習容量和難度就不會厭倦,學習的知識越多興趣越廣泛,廣泛的興趣將帶來更廣泛的求知欲。
2.尊重孩子的天性
有這樣一則事例:一位家庭條件十分艱苦的母親生下了一個兒子。雖然家境貧窮,但這位母親隻有一個想法:我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我要對他負責。我不要做母雞式的媽媽,要做一個會教育孩子的媽媽!從此,母親開始了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她發現孩子很喜歡看書,就每次出門時都領他到書店去轉一轉。孩子1歲生日時,母親送他的禮物是一本書。當時孩子還不會說話,母親就念給他聽,他居然能十分注意地聽上兩個小時。後來,母親在給他讀這本書時,他突然接著母親念的上半句說出了下半句。就這樣,在讀書中孩子學會了說話。2歲的時候母親送給孩子的書是《自己事,自己做》。沒有多久孩子就能從頭念到尾,並照著書上的意思去做了。母親驚喜地發現,孩子在讀書時有很強的記憶力、理解力和求知欲,隨之更加注意愛護與培養孩子對知識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對知識有了渴望,對周圍的事情發生了興趣。
這個男孩在13歲時,考取了當時西安交通大學的少年班,18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力學係研究生,21歲時又以出色的成績考入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哈佛給他最高的獎學金。
由此可見,在家庭早期教育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是很重要的,這會促進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而家長在尊重、認可孩子的同時,能發現孩子最感興趣的東西——孩子的興趣就是家長培育天才的鑰匙。
孩子往往對一些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習以為常的事情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興趣。比如:孩子走在街上會突然駐足,盯著路麵上的螞蟻觀看。這時家長不要生拉硬扯地要孩子離開,不要因為耽誤了時間去批評孩子或恥笑孩子,要知道這正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孩子的思維是單項的,而正是靠了眾多的單項思維,使其不斷地豐富認識,積累經驗,產生智慧。這對孩子日後的認知能力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再如,家長會常常在孩子的口袋裏發現幾顆小石子,幾張揉皺了的畫片,甚至是一團泥巴。此時作為家長,不應指責孩子,或幹脆將這些東西統統扔進垃圾箱。聰明的家長會借機與孩子交流,問問他為什麼對這些東西感興趣,這其中有什麼事故,這樣可以和孩子一同分享生活的快樂。我們不妨也找些石子、圖片、泥巴,將這些拚成一個小房子,或一個小花園,如果有目的地根據一個童話故事拚起一個圖形,就再好不過了。這樣與孩子平等交流,時間長了,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留意和關心的事物,他們對什麼比較敏感,對什麼會發現興趣,等等。聰明的家長隻要發現了孩子的興趣,剩下的就是機智的指引,孩子甚至自己會學習到各種各樣的知識,而且樂此不疲。
家長要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才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隻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更有心地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