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科學思維觀的萌芽(1 / 2)

1.對孩子進行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麵的

(1)讓孩子懂得科學原理,並學會動用科學原理解釋自然與社會現象,解決各種問題。

(2)讓孩子逐步掌握獲得各種知識的能力,學會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問題,收集資料,從更深的層次上認識自然與社會,進行發明創造。

(3)培養孩子正確的對待科學思維觀。即讓孩子養成科學的態度,並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前兩個問題本書的其他章節已進行了討論,本節重點討論第三個問題。

不言而喻,正確對待科學的態度是孩子成才的保證。一個不具備科學態度的人,無論如何是不能有所成就的,不管他智力水平多高,知識多麼豐富,如果沒有科學的態度,那麼他的行為或活動總是失敗的。

孩子的科學思維觀一般在7歲左右開始萌芽,這時孩子開始懂得需要用一定的思維觀來對待問題,否則就會造成失敗。多數孩子是在沒有成人指導的情況下,在不斷的失敗與成功之中逐漸悟出這個道理的。培養孩子超常智力,就要盡早讓他們樹立對待科學的思維觀,讓他們盡早以科學的觀點去從事各種活動。貝弗裏奇認為:“人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人慣於對外界的影響起強烈的反映;一類人則消極被動地接受一切事物。”前一類人在孩提時期就對別人教給自己的一切知識提出疑問,並往往背離傳統,自創新路,極富好奇心,興趣廣泛,要自己去獲得知識,探索事物。後一類人更容易適應生活,而且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更能積累正規教育所傳授的知識。持有正確科學態度的人應是前一類人。

2.樹立科學思維觀的幾個方麵

(1)不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索取知識

多數孩子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即教師把知識內容擺出來,通過講解和示範,孩子們把這些知識記憶住,並理解、掌握。這是一種“傳授——掌握”的學習方法。而智力超常孩子會走在課程的前麵,他會積極主動提出問題,他知道自己要學習什麼,想知道什麼,他是在向教師索取知識。另外,他們還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看書,找查資料,自己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找出答案。

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積極地索取知識是孩子科學思維觀形成的重要一步。一個孩子沒有這種能力是絕不會成才的。

我們在對大學生的調查研究中發現,一些大學生學習成績很好,對教師講授的知識理解、掌握的速度快,但是他們不會自己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走上工作崗位後常不知自己應做什麼,怎樣做,往往要經過幾年的磨練才能適應工作。

(2)善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正確的對待科學的思維觀,一方麵是從前人那裏學習繼承下來的,另一方麵是自己醒悟出來的。每一次科學發現都是一個科學工作者通過自己的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出自己創造性見解的過程。孩子能夠發表自己的見解,正是他們的科學思維觀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父母要指導孩子不要輕率發表自己的見解,而應要求他們對問題進行分析、歸納、推理,真正有了把握,有了可驗證的證據後再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還要指導孩子不要盲從他人的意見,要用自己的頭腦對事物進行思考,並提出自己獨立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