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成就創造人才(1 / 1)

人才的定義應該是:那些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為人類社會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或精神財富,並且自己的能力也在創造活動中得到發展、完善的人。這裏有三個要點,一是要有能力,這個能力包括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能力;二是要為人類社會做出較大的貢獻;三是能夠自我完善。

有人會問,照這麼一說,諸葛亮如果不出茅廬,為劉備爭得三分天下,他就不是人才了?如果韓信不掛帥,為劉邦創建漢室,他就不是人才了?回答是肯定的。如果諸葛亮不出茅廬,爭得三足鼎立之勢;韓信不掛帥領兵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那麼他們就不是人才,隻能說他們是具有成為人才的能力的人(也有人認為廣義上說這些人仍可認為是人才)。

人才該有怎樣的素質呢?我們認為,人才應具有五個方麵的素質:

(1)生理方麵的素質:有比一般人稍優秀的遺傳素質,或特殊的素質,如好的嗓子,好的體形等。

(2)心理要素的特殊性:有特殊的能力、氣質、性格等,能從事超常人的活動。

(3)精神要素的特殊性:有特殊的技能,有比一般人強的心智技巧或運動技能。

(4)習慣要素的特殊性:有特殊的習慣,而這些習慣又與人才的成功有關。

(5)外界環境要素的特殊性:是指人才的成功,有外界的因素或機遇的一麵。

我們培養孩子成為超常智力的人,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來他們能成為國家的人才,為國家的建設,發展做出貢獻。而一個人能否成為人才,一方麵是看他的綜合心理素質,一方麵是看他的環境和機遇。我們現在培養孩子的超常智力,正是發展他們成才的內在因素,為未來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心理素質基礎。當他們一旦走上工作崗位,這些訓練有素的能力會使他們得心應手,很快做出成績。

我們應該培養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有所貢獻的真正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開發孩子的智力,同時也要培養孩子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義務感,培養他們為解決各種難題而努力工作,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為事業的敬業精神。

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是最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