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扶貧攻堅階段(1994—2000)。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發展和國家扶貧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中國貧困人口逐年減少,貧困特征也隨之發生較大變化,貧困人口分布呈現明顯的地緣性特征。商洛地區成為主要貧困地區之一,導致貧困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和社會發育落後等。商洛政府堅持因地製宜、統籌兼顧、揚長避短的原則,突出特色,引導廣大群眾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建立支柱產業,從而提高了扶貧開發的層次和水平。並努力使農村雙層經營體製與以貧困鄉村為主戰場,以貧困戶為扶持對象的扶貧開發主攻方向相互吻合,從而在扶貧開發中形成以區域開發和鄉、村、戶各層麵攻堅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使扶貧工作找到了適合區情實際的突破口。

第四,2000年以來的新時期扶貧開發階段。商洛市從2001年起,選擇柞水縣明星村、丹鳳縣中坪村等15個村,開展綜合扶貧示範村建設,整村規劃,全麵實施“五通”(通水、通電、通路、通廣播電視、通電話)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特色主導產業,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使試點村的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根據不同區域不同貧困人口的貧困現狀和致貧原因,把扶貧區域劃分為高寒邊遠山區、中山溝槽區和淺山川道區三種不同類型,把扶貧對象劃定為無法解決溫飽、可以解決溫飽和能夠穩定解決溫飽三個層次,部署推動了三項扶貧重點工作。一是在國道、省道沿線以及主要川道地區,選擇一批基礎較好的貧困村,連片規劃,整體推進綜合扶貧小區建設,全麵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開發、村容村貌治理和社會事業項目,累計建成綜合扶貧小區28個,鞏固了這些區域的溫飽成果,加快了發展步伐。二是在中山溝槽區紮實推進扶貧開發重點村建設,重點實施基礎設施建設,使304個重點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三是開展移民小區和移民集中安置點建設,對居住在高寒邊遠山區、不具備生存條件、無法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實施移民搬遷,先後建成198個移民小區和移民集中安置點,搬遷安置移民3.56萬人。其次,商洛地區還開展了“雨露計劃”。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提高貧困地區勞動者綜合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目的,以農村青年貧困勞動力為對象,以各類培訓學校為平台,建立“培訓、安置、維權”三位一體培訓模式。2003年以來,各級扶貧部門堅持瞄準對象,精心組織招生,加強培訓管理與指導,注重安置就業。全市已累計投入扶貧專項資金近1400萬元,培訓並安置農村貧困戶子女115餘萬人,使1萬多戶家庭因此走出了貧困。最後,商洛地區開展了信貸扶貧模式。2006年在全麵總結山陽、丹鳳兩縣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商洛市在七縣區全麵推行扶貧貸款管理體製改革,將扶貧貼息貸款分為到戶扶貧貼息貸款和項目貸款兩部分。一是到戶扶貧貼息貸款。將貼息資金直接下達到縣區,由縣區按照“誰放款,給誰貼息”的辦法,選擇金融機構承擔到戶扶貧貼息貸款投放任務,目前商洛市承擔到戶扶貧貼息貸款投放任務的金融機構是農業銀行、農村信用聯社和郵政局。二是扶貧項目貸款。主要支持對解決貧困戶溫飽、增加收入有帶動和扶持作用的農業產業化項目,適當支持農村(包括小城鎮)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公益事業項目。符合上述要求的企業、單位和個人可按屬地向縣區扶貧部門提交貸款申請和項目可行性報告等相關材料。由縣區扶貧、財政部門審查後報市上,市扶貧、財政部門審查通過後報省上審批立項,並逐級推薦給相關銀行,由項目單位選擇銀行申請放貸,受理銀行組織評估,投放貸款。目前,扶貧項目貸款可享受年息3%的優惠利率。新階段以來,商洛市已累計投入扶貧貼息貸款近10億元,扶持產業化項目和社會公益事業項目83個,扶持農村貧困戶31萬戶。

扶貧開發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一項曆史任務。改革開放近30年以來,商洛地區的扶貧開發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取得了顯著成就,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堅稱讚商洛扶貧工作,“為全國扶貧開發和全球反貧困事業提供了經驗,是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麵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