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堅持從商洛區情實際出發,不斷理順經濟發展思路。商洛“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區情特征決定了商洛經濟發展的方向。因此,曆屆商洛黨政領導班子都堅持了“依山致富”的山區建設方針,重點在八分山上做文章,並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完善商洛山區的經濟發展思路。在《商洛經濟發展九五規劃和2010年奮鬥目標》中,又作出了“土裏刨食,土裏刨金”、“對內強化基礎,對外擴大開放”、“盤活存量,增加總量”等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決策。實踐證明這些都是符合商洛實際的正確抉擇,應當堅持不懈地加以貫徹落實,並應進一步堅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態立市、產業興市、工業強市三大戰略,實施項目、城鎮、開放、科技四大帶動,大力發展現代中藥、綠色食品、生態旅遊、礦產建材、勞務輸出五大產業”的發展思路,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更加重視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三)堅持以扶貧攻堅總攬工作全局,著力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1978年底全區貧困人口170萬人,占農村人口的88.08%,脫貧致富的任務十分艱巨。據此,商洛黨政領導班子堅持以扶貧攻堅為中心,著眼於發展整個農村經濟,著眼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眼於把農村經濟發展逐步納入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軌道的工作思路,采取各種切實有效措施,不斷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經過30年不懈努力,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正在向全麵小康邁進。如今的商洛,社會保障體係不斷健全和完善,城鄉基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和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的覆蓋麵不斷擴大。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和新農村合作醫療等惠民政策得到落實。農村“三通”、便民橋、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廉租房建設等一批惠民工程紮實實施,城鎮居民生活環境不斷美化優化。“平安商洛”、“和諧商洛”創建活動紮實推進,社會大局穩定和諧。
(四)堅持以財源建設為重點,不斷加快企業改革發展步伐。從商洛的經濟發展現狀看,之所以財源少,經濟總量小,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工商企業規模小、機製不活、發展緩慢、效益低下等原因所致。為此,商洛曆屆黨政領導班子,始終堅持以提高效益為目標,搞活機製為核心,不斷深化企業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強化企業管理,向改革開放要效益,向規模經營要實力,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式、質量效益型的經濟發展路子。特別是2007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規劃項目、爭取項目的力度不斷加大,一大批新興項目的開工建設和投產營運,使商洛昔日沒有大項目支撐的局麵逐步轉變,綜合實力有了明顯提高。
(五)不斷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著力培育經濟增長點。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一、二、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64.3:17.4:18.3,調整為2007年的25.1:36.5:38.4,可以看出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二、三產業比重顯著提高。全市工業化、城市化整體進程加快。礦產建材、現代中藥、綠色食品三大支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提高。非公有製經濟發展迅速,農業、工業、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斷改善,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
(六)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加強黨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建設。為了給改革開放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智力支持,我們把黨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與改革開放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相互配套,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發展。如黨建工作緊扣扶貧攻堅和改革開放進行,先後開展了整黨、社教、整組、“三帶一創”(帶領群眾發展商品經濟,帶領群眾扶貧幫困,帶領群眾建設精神文明,創建奔小康先進黨組織)、先進性教育、商山深處黨旗紅等活動,“三帶一創”活動和商山深處黨旗紅的經驗與做法得到中、省領導的充分肯定並加以推廣。這些活動都為加快商洛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建設發揮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推動作用。實踐證明,黨隻有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堅持改革開放,並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才能永葆先進性,才能把改革開放、民族振興的偉業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