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不斷完善鞏固、黨政企分設職責明確、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改革不斷深化、開放逐步擴大的情況下,地委、行署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以改革促發展,全神貫注抓經濟,相繼出台了一係列方案和優惠政策。1991年初製定出了“依山致富,興林抓牧,治坡造田,開礦辦廠”的經濟建設方針。1994年又增加了“強化‘兩通’(交通和流通)”的內容,確立了礦、畜、果、菌、林、藥、桑等七個戰略重點,並配套製定出了一係列相關規劃和政策規定,使全區經濟發展的思路更明晰,重點更突出。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全區的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幹部群眾脫貧致富的強烈願望和創業精神。全區經濟總量增加,發展速度加快,效益提高,人民群眾生活狀況不斷得到改善。2001年底,全區生產總值達到62.58億元,比1990年增長3.42倍。
(四)撤地設市後全麵深化階段(2002—2007)。2002年商洛撤地設市後,市委、市政府結合市情,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陝西支持陝南突破發展的良好機遇,積極實施“三帶一興兩促進”的發展思路,並經過逐步完善,形成了“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加快發展作為富民強市的第一要務,緊緊圍繞突破發展和構建和諧兩大主題,堅持生態立市、產業興市、工業強市,實施開放、城鎮、項目、科技四大帶動,大力發展現代中藥、綠色食品、生態旅遊、礦產建材和勞務輸出五大產業,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注重培育優勢財源項目、壯大縣域經濟,先後製定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快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重大項目建設的決定》等重要文件。通過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市經濟社會呈現出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勢頭,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首次超過100億元,2007年全市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提前三年實現了“十一五”目標。
二、商洛改革開放30年的基本經驗
(一)堅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為前提,有力地推進了商洛的改革開放與經濟建設。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著改革開放的程度和經濟發展的速度。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猶如春天的暖風吹遍了祖國大地,商洛山在這股春風中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計劃經濟逐步轉向商品經濟,工作重點由以階級鬥爭為綱逐步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商洛農業生產由以糧為綱轉移到決不放鬆糧食生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上來,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由農業轉移到工交建運商飲服務企業,一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改革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黨的十五大之後,商洛農村工作堅持以扶貧攻堅總攬全局,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一步轉為大力開展山地農業綜合開發和小流域綜合治理,進一步堅持鞏固穩定完善各業承包製。城市經濟以貫徹省委、省政府兩個《決定》為重點,大力推進各項綜合配套改革措施,不斷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快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步伐。伴隨著每一次的思想解放活動,都為商洛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次新的機遇,都收到了實實在在的顯著成效,廣大幹部群眾的山地封閉保守落後陳舊的思想觀念和計劃經濟意識逐步被市場商品意識、發展機遇意識、改革開放意識、競爭發展意識、科學發展意識、和諧社會意識所取代。但從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來看,我們思想解放的程度還遠遠不夠。與發達地區相比,商洛的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慢質量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今年市委在全市突破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出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這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對全市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通過解放思想大學習大討論,必將進一步促進全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