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在按照政府主導、社會承辦、市場化運行相結合的總體思路下,工作重點逐漸由對農村文化建設管理向農村文化建設服務轉變。致力於整合農村文化管理,服務部門資源,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監測體係,及時總結農村文化建設中的新經驗,解決突出的困難和問題;同時要適應農村文化市場要求,在與從事文化的企事業單位分離等問題上,避免以往建設中過於關注為農民送演出、送戲、送書、送科技,這樣做的弊端在於很難把文化送到所有的村,即使送到了,也往往是“蜻蜓點水”,“來了就熱鬧、人走茶就涼”,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文化溫飽”。這種“喂食式”的幫助,忽視了市場的作用,也忽視了農民的主體地位,而且農民的選擇餘地也不大,自然參與的熱情也就不是很高。

農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這是大家一致的觀點。如何來喚醒以及增強農民的文化主體意識,如何讓農民由農村文化建設的邊緣走到中心,這才是更為重要的問題。這就需要當前的文化產品提供者、製造者、傳播者去熟悉農村、了解農村,而不是以為想當然的情況就是農民的情況,以為自己的喜好就是農民的喜好。毛澤東早在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們的文藝是為什麼人的”這一問題,他指出我們的文藝應當為最為廣大的人民服務,最為廣大的人民是指占全人口90%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而要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就要深入工農兵群眾,就要以占全人口90%以上的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一為出發點,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表現群眾的生活。那時的文藝作品說的是農民的語言,反映的是農民身邊的事情,讓農民感到親切自然,自然也就贏得了農民的支持,而當時的延安也成為文化的“聖地”。在《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已經明確提出要提供更多更好的農村題材文化產品。加強選題規劃和內容建設,把農村題材納入舞台藝術生產、電影和電視劇製作、各類書刊和音像製品出版計劃,保證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在出品總量中占一定比例。宣傳文化領域的有關專項資金要加大對農村題材重點選題的資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當代農村生活、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購買適合農村需要的優秀劇本版權,免費供給基層藝術團體使用、改編並為農民群眾演出。這些意見的實行將會對農民主體意識的推進起到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麵農民的自主參與意識也不斷得到體現。調查顯示,農村一批文化程度較高、思想敏銳、富於改革和進取精神的中青年農民已經成為農村文化事業的主體。他們以農村文化市場為導向,組建各類農村民間職業劇團、農民業餘文藝隊或民間演出隊等文化組織,采取適宜的文化活動形式,積極迎合本地及鄰近地區農民的文化需求,成為農村文化專業戶和農村文化精英。(全國農村文化聯合調研課題組:《中國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與戰略思考》,載於《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0)。)其次,農民有能力也能夠辦好農村文化,如紅白喜事、廟會香會所舉辦的儀式和戲歌表演,實際上就是農民在自娛自樂;農民在政府的大膽鼓勵下自辦適合當地實際的文化大院、文化室、圖書室、農民書屋、電影放映隊及演出小分隊等,不但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活躍了農村文化市場。如湖南文化信息網站上提供的消息稱,在鼎城(位於常德市),1990年組建的海燕歌舞團從蔡家崗鎮走出,發展成為今天具有資產逾百萬元、演員45人、年演出收入70多萬元的表演團體,10多年來在全國各地巡演,被行業內稱之為“海燕現象”。草坪鎮,11個民間演出團體,150多個專業演員,每年為農民演出2000多場次,觀眾達10多萬人次,每晚半夜,外出演出劇團不約而同回到草坪鎮,車隊連綿,形成獨特的“草坪半夜喧鬧”景象……據粗略統計,目前全市農民自辦文化團體648個,從業人員5869人,人年均收入超過6000元。農民的主體地位從中很好地體現出來,同時也說明了農民是能夠扮演好主體的角色的。

綜上所述,新農村的文化建設迎來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政府的高度重視是農村文化建設強大的後盾,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也為農村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農民的主體地位的體現以及不斷高漲的參與熱情更是為文化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以及不竭的動力。相信借著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新農村文化建設將會邁入一片新的天地,最終也將取得新農村建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