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黃玲
“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的新起點。會議提出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握好“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穩步紮實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筆者認為,鄉風文明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也是大力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因素。
一、農村戰略地位的不斷提升
自從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2.6萬億元,我國就已經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因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十六屆五中全會更是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會上通過的“十一五”規劃中進一步指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等重大方針政策,其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而要完成這一係列任務,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是關鍵。因此發展農村文化,全麵提高農民素質,也成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事實上從2003年我國開始提出整體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工作重點就在農村。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是縣鄉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一個新的職能定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要從農民最迫切的需要出發,從基層政府最應該做到也能夠做到的地方入手,保證基本的投入,完善基本的設施,建立基本的隊伍,開展基本的活動。要從完善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文化站、行政村文化活動室入手,逐步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應該盡快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投入的效益評估機製,防止地方政府將國家的文化投入不是用於農村文化建設,而是在城市裏大搞文化形象工程。由此可見國家對農村文化建設問題的重視。此後,中央政府又頒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將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在涉及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命題中也有提及“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
政府的政策製定給出了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目標,如何就這一目標的實現製定可行的方案措施,不光是政府,也是農民、文化工作部門和文化中介組織需要考慮的問題,因為這四者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政府不光在政策上起了一個引導的作用,並且從財政上加大對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如2006年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其中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7年對全國農村普遍實行這一政策。2006年至2010年,中央與地方各級財政五年間將累計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約2182億元。此外,國家還將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提高補助標準,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能力。除了對教育的大力投入以外,國家繼續推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命名評選活動,這是文化部在全國開展的一項旨在弘揚民間藝術、促進其繁榮和發展的工作。1987年到2002年,文化部在全國範圍內先後命名了3個“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開展了一係列活動,為推動民間藝術之鄉文化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全國已有各種類型的“民間藝術之鄉”、“民間特色藝術之鄉”400多個。此外還有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從2001年至2005年國家投入1015億元資金,用於扶持全國尤其是西部地區農村電影事業的發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2005年國家計劃完成對93926個新通電行政村和已通電50戶以上自然村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任務,使更多的農民通過電視了解世界。這些工程的實施,說明了國家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
此外,學界對於這一問題也給予了高度關注。據不完全統計,從1995年到2007年,我國學界發表了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研究的文章不下300篇,對當代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特點和規律、建設目標、任務與內容、戰略與對策等均有論及,並形成了以下幾個研究熱點:一是關於農村文化體製的研究,包括農村文化體製改革的目標設定、政府基層文化管理職能的轉變、農村文化投融資體製的改革等;二是關於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研究,包括當代農村公共文化生活的理論構建、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供給研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中的財政政策研究等;三是關於農村文化資源開發、保護和農村文化的產業發展研究,包括農村文化資源的類型研究、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研究、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等。這些理論研究基本從各個層麵探討了我國農村新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發展的問題。這些文章的發表不光是推動了學界關於農村文化建設問題的探討,更為重要的是它們能引起相關政府部門乃至每一個關心農村文化建設群體和個人的關注,凸顯農村文化建設問題的重要性乃至不斷提升這一問題的戰略地位。顯然也是給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隻有被關注,才能贏得更多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