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族創新精神的培育為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由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文化範式進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範式,文化事業出現了複蘇和空前的繁榮,許多創作相繼推出,有反映新時期春天的來臨的作品,如短篇小說《班主任》、話劇《曙光》、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及文學中出現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文學尋根”,美術中的“星星畫展”、“八五美術運動”,電影中的《老井》、《紅高粱》,其中有些作品在國際上獲獎。在改革開放初,我國由體製改革激發的民族精神的創新,使中國文化市場得到承認,文化產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2006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堅持把創新精神貫穿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才能得到發揮,保持創新熱情,鼓勵創新實踐,完善創新機製,寬容創新挫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改革創新的事業。在新的曆史階段,隻要我們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麵推進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就一定能夠帶領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麵,在新世紀新階段譜寫更加壯麗的新篇章。

三、改革開放為文化的進一步繁榮發展創設了廣闊前景

(一)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必然對政治、經濟、社會大繁榮大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融入世界、影響世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30年。從1978年開始,中國開啟了與世界溝通、交往、合作的大門,我們不斷學習和吸收世界先進的文明成果,也為世界文明不斷作出貢獻;在世界影響中國的同時,中國也在影響世界。至今我國的綜合國力已大幅提升,世界上90%以上的國家已同我國建交,我國在國際事務和國際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指出:建立創新型國家,必須大力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大力增強全民族的自強自尊精神,大力增強全社會的創造力。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因素越來越多地滲透進經濟活動,使經濟獲得了新的發展形態和動力。人文精神越來越多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共生和諧的全麵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文化與經濟越融合,文化生產力的潛能越巨大,這也是一個國家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最根本的、最難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

(二)政治體製改革、經濟形態的開放、社會生活的變化呼喚文化體製的改革

早在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中就指出:“經濟體製的改革,不僅會引起人們經濟生活的重大變化,而且會引起人們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的重大變化。”隨著經濟體製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日益推進,當今社會出現了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多樣化的現象。伴隨著這些深刻複雜的社會變化,文化生長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體製環境、社會條件、傳播手段以及文化工作的環境、任務、內容、形式、對象等等也隨之發生變化。文化體製必須與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相適應。

文化因為其本身的意識形態特征,使得文化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緊密相連,具有政治性、敏感性。同時,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服務不同於物質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它作用於人們的心靈,比如文化素養、思想道德等,看不見,摸不到,不像物質產品容易見成效;另外,文化又容易反複和多變。改革本身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必然要求進行利益調整、體製轉換和觀念更新,如果說經濟體製改革還可以摸著石頭過河,那麼文化體製改革則要求盡可能減少反複。因為文化的意識形態特征容易使人們在反複中引起思想的混亂與不一致,帶來信念的動搖與偏離。這也正是文化體製改革艱巨性和複雜性之所在。

(三)堅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展國家大文化形態是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要命題。以前我們在文化體製改革的目標上曾在不同背景下有不同認識:有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的認識,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認識,也有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的新認識。當前,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認識比以前的認識更深刻,更全麵。以前隻涉及文化的本體,即作品和人,而現在則涉及經濟與產業,涉及人的全麵發展;以前隻認識到現象,即作品、人才、繁榮等,現在認識到本質是在生產力層麵,而在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人。現在要調整的是體製與機製,是文化生產關係。這反映了我們黨對文化體製改革的認識更加深入,已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因為文化生產力在當代不僅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而且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誌。

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途徑就是要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文化體製改革的目的就是通過製度創新,解放文化生產力,激發文化創造力,為社會主義文化的持續發展和長期繁榮提供製度保障。

作為一個有5000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回首中國的文化之路,充滿輝煌。在這片廣闊神奇的土地上,勤勞智慧的人民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在改造山河、追求幸福的不懈奮鬥中,創造了飽蘊中華民族思想精髓和價值追求的燦爛文化。從儒家文明到唐詩宋詞,從五四運動時期興起的新文化到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改革開放的30年是解放思想的30年,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30年,是披荊斬棘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的30年,是探索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30年,是中國傳承文化走向世界的30年。相信中國文化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必將有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