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文化日益走向世界,為各國人民了解和尊敬,堅持了世界性
隨著我國與俄羅斯國家間文化交流的頻繁,在兩國出現了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最值得一提的便是2007年在俄羅斯成功舉辦的“中國年”。此次“中國年”是繼“俄羅斯年”在中國成功舉辦後,中俄友好交往史上的又一盛事。毋庸置疑,中俄兩國政府都大力支持雙方開展交流活動,在近幾年的時間裏,涵蓋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的諸多活動相繼登場。數以億計的民眾以各種方式參與其中,充分領略了友好鄰邦的悠久曆史、燦爛文化和輝煌成就。
我國於2000年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蕉賴利雙廣場舉辦的為期一個月的文化展以及2007年北京城市學院與西班牙布爾戈斯大學舉辦的中國文化展,充分地向全世界人民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1999年在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展示的薈萃了中國從新石器時代到五代的4件文物珍品,2005年在位於日本首都東京森美術館展示的反映漢末到盛唐中國哲學、宗教、社會和藝術發展的中國文物展以及2007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東亞博物館展示的1000餘件中國商代以來的文物珍品,這些無不令人歎為觀止。
改革開放以來,在世界各地中國文化以其獨特的東方風韻,令全球文化界為之震撼。這份由東方文化譜寫的絢麗樂章源自於中國曆史的悠久與輝煌,也依存於中國在世界經濟舞台上日益卓越的表現。中國的發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民眾的目光。
二、改革開放為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因
(一)核心價值體係的形成為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基本內容。”《決定》的這一新思想、新觀點,不僅把建設和諧文化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而且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指明了方向。
文化作為社會知識體係、價值觀念及思維方法體係的統一,是通過一係列具體的文化形式體現和反映出來的。換言之,文化發展,必然反映一定社會的價值取向。當代中國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然反映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符合思想道德建設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結合的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共同的願望和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廣泛的實用性和強勢的整合力,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引領中國當代文化發展的作用,使先進文化得到弘揚,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後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製。
(二)人文環境的構建為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
在政治方麵,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衝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製弊端都要堅決革除”的方針,為文化體製改革掃清了思想障礙。我們隻有自覺地從那些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做法規定和體製弊端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才能順應發展的潮流。WTO體製、私人資本介入文化領域所帶來的利益多元化和我國政治環境的變化,都在客觀上要求政府轉變過去在這一領域“發號施令”的角色。政府由純粹依靠行政手段構建和調控文化體製,逐漸過渡到借助市場和法製手段來督促文化,使之更好地為公眾利益服務。
在經濟方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已居發展中國家首位,世界排名也由第十位躍升到第四位。然而,由於長期一味追求GDP的片麵增長而忽視了其他方麵的全麵協調發展,使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麵的發展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不相協調,出現了“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局麵。為了更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國家正在根據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不斷地大力推進文化體製的改革。
在文化方麵,當代中國文化體製的文化環境是由三種基本因素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和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個性大眾文化。這三種基本因素共時空地體現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之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主流文化作為當代中國主流文化,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政治製度結合在一起,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宏偉目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它具有時代性、開放性特點,貫徹寬容原則,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使文化園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現代化文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著力於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
(三)國家形象的重塑為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堅強後盾
2006年6月,德國世界杯開幕式。中國年輕的鋼琴家郎朗,為全世界超過30億的觀眾詮釋了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被盛讚為“從這位中國男孩的身上聽到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
2007年9月25日,坐落在中國首都中心位置的國家大劇院,迎來了落成後的首場演出。炫目的外觀,高科技的設計,巨大的容納力……這個標誌性的文化場館向全世界人民展示著古老而又開放的中國文化的崛起,中國用文化塑造迷人多彩形象的宏大氣魄,以及中國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激蕩人心的風貌。
與此同時,“漢語熱”在全球升溫,海外學習中文的人數超過4000萬,中國政府與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校合作開設的“孔子學院”,已達170多所。
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起草國之一,中國派代表團參加了兩個公約的曆次談判。中國正積極地參與公共文化事務,為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表現著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文化態度和擔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