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安財經學院30年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30年,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誌是與時俱進。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些曆史性的結論,已經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所證明,成為億萬人民群眾的共識,也為西安財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實踐所證明。可以說,西安財經學院的改革與發展實踐,就是中國高等教育30年改革發展的一個縮影,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全體師生都有切身體會和感悟。其中,以下幾點值得總結。
(一)發展是硬道理
發展是硬道理,沒有一定量的發展,就談不上質的飛躍。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近幾年來西安財經學院辦學規模明顯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是由4所較小規模的學校經兩次合並組建的,校園麵積狹小,且分布在西安南郊的“一地四校區”,給教學、管理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教學設施陳舊,數量不足,嚴重製約著教學質量。近年來,學校通過各種渠道借貸、融資7億多元,在長安區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新校園,學校占地麵積,教學行政用房麵積,學生宿舍麵積擴大,功能齊備,設施完善,很好地滿足了日益發展的人才培養需要。學校新建、擴建和完善了不同類型和功能的實驗室,投資6000多萬元購置了性能先進的儀器設備,充分滿足了不同專業實驗和教學的需要;學校不斷加大圖書管建設力度,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了較現代化的長安新校區圖書館,累計館藏紙質文獻總量1500萬冊,電子圖書26000多冊,有效支撐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藏書體係,充分保障了教學科研的文獻需求。
(二)師資隊伍是保證
“大學者,大師也,非大樓也”。高等學校的基礎設施、辦學條件固然重要,但一個學校要發展,要培養出一流的人才,具有一流的教師,才是根本保障。西安財經學院原來的底子薄,師資力量相對弱,結構不盡合理,特別是高學曆的教師比例更低,缺乏高水平的學術學科帶頭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學校的不斷整合、發展,一批批年齡較輕、高學曆、高水平的教師加入到我們學校的師資隊伍。特別是近幾年來,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工程”,堅持培養、引進並舉戰略,通過人事製度和收入分配改革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幹部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了一隻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綜合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目前,學院教師具有教授職稱的比例達10%以上,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達到70%以上,中青年教師已構成師資隊伍的主體。近4年來,西安財經學院啟動500萬元人才強校專項資金,資助165名教師到國內外的重點大學攻讀博士、碩士學位,除引進國內外名校200多名博士生、碩士生外,還引進了9名高層次人才,大大提升了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學校不斷完善激勵約束機製,加強學科梯隊建設,遴選了一批學術帶頭人和學科帶頭人,以特聘教授的形式引進了一批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帶動了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持續提升。合理的師資結構,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學校不斷發展的基本力量,是西安財經學院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