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發展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可以劃分為“前史”和“正史”兩個階段。毛澤東思想雖然沒有包括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之內,但它卻解決了中國這樣一個落後的東方大國如何革命、革命後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曆史課題,並客觀上不自覺地開始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創建的“前史”。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正史”發展的三個階段。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第一個具有確定形式的理論形態,它圍繞著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第一次以充分的理論自覺解決了中國必須要走一條不同於蘇聯模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形成和發展史上的經典形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深化發展形態,它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361頁。),表明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覺性和實踐主動性上達到了新的高度;科學發展觀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最新發展形態,它第一次從發展觀的高度總結了中國發展的經驗教訓並圍繞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和如何發展這一命題構建起了完整係統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學說。
第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十七大作出了明確的闡述:“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頁。)這個表述包含四個層麵的含義,一是在政治層麵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黨的領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二是在經濟層麵上,堅持市場取向的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發展社會生產力;三是在社會層麵上,把提高效率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四是在社會形態的層麵上,推動形成一個以人的全麵發展為價值本位的經濟繁榮、政治民主、文化發達與社會和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整體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是一種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和社會主義製度形態,也不僅是中國近代以來形成的一種特定發展模式,同時也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狀態的一種目標設定。
第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演進的基本規律。規律是對事物在最抽象層次上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一種有著自身內在曆史和思想邏輯的新型社會主義形態,它不同於經典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設想,不同於以蘇聯模式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發展模式,也不同於當代世界上存在的其他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和曆史演進的過程中,其內在的支點在於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即科學社會主義作為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產生的思想規定性與近代以來中國的特定曆史環境產生的物質規定性之間的一種曆史平衡。隻有從共產黨執政的規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等多個角度深入挖掘和詮釋立足於這一曆史平衡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演進發展的內在規律,才能在規律的高度上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實踐。
第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但隻有馬克思主義還遠遠無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這一近代以來中國最先進的具有高度整合性的文化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不僅展現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而且展現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吸取和包容世界先進文化以及承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事業的文化能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的融合構建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
第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當代世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在於而不是外在於當代世界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時代發展之間的關係、中國共產黨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以及對世界範圍內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關係的重新認識、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這些問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整體性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球意識”。
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內容的平麵式建構相比,上述問題更加鮮明地展現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內容的立體式特點,把長遠的曆史延伸性、寬廣的理論涵蓋性和鮮明的體係開放性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能夠更加顯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在內容上的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