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理論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關於在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後如何鞏固和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的完整理論學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作為一種觀念化的理論形態是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實踐的邏輯反映,“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習近平:《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幾點學習體會和認識》,載於《求是》2008年第7期。)
第四,理論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既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即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下通過把中國自身的存在環境、實踐經驗意識化、理論化來發展馬克思主義,由此形成的一門體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學”。“社會主義如果要在中國的環境中具有合理性,就必須帶有中國的特色,並符合中國社會的需要;但這種社會主義如果一如既往地屬於社會主義,就不能隻是在中國、還必須在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阿裏夫·德裏達:《後社會主義——反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頁。)作為一門“社會主義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在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在理論的內涵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與鄧小平理論這兩個概念既有聯係又有不同。黨的十五大創建了鄧小平理論這一科學概念來替代在此之前沿用並在黨的十四大上被確立為指導思想的鄧小平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鄧小平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中占有無可辯駁的重要曆史地位,正是通過這一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從不自覺轉向了自覺,中國共產黨人開始以充分的曆史和理論自覺確立起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曆史必然性的信念。因此,人們在很長時間裏把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直接等同起來。“鄧小平理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同義語,但不能倒過來說,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外延,比鄧小平理論要廣闊得多,鄧小平以後的理論仍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沈寶祥:《略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題》,載於《學習時報》2007年10月19日。)任何一種真理性認識反映認識對象的深度和廣度總是有限的,不可能窮盡認識對象的全部。從對中國社會主義一係列基本問題不係統,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到比較係統、正確的認識,再到更加係統的真理性認識是一個不斷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統一的認識發展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認識上不斷深化的理論過程。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整體性內容的立體式建構
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研究中,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如何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主要內容和邏輯結構的研究”(習近平:《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幾點學習體會和認識》,載於《求是》2008年第7期。)。目前我國理論界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內容的構建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占主導性的思路,主要是從思想路線、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改革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黨的建設等方麵,或者從思想路線、發展階段、發展道路、發展戰略、根本任務、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等方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進行拉通式的理論建構;另一種思路是為了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層次性,主張從主題和主線、理論基礎和哲學基礎、核心內容和核心思想、圍繞主題和主線的一係列嶄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等方麵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這兩種思路的區別在於第二種思路對第一種思路進行了“同類合並”,它們的基點都在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內容的平麵式理解。在整體性的研究視野下,可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內容進行立體式的建構,即必須要抓住並不斷深化對一些基礎理論問題的認識才能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整體性。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曆史基礎。“曆史從哪裏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裏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曆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深深地紮根於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曆史環境之中。具體地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曆史基礎涉及的是近代以來中國在世界資本主義體係中的地位、中國社會的發展條件及其與經典馬克思主義形成時歐洲社會曆史條件的差異、中國獨特的曆史演進路徑和近代社會形態等一係列中國曆史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這些問題集中起來回答中國為什麼要走社會主義道路,並且隻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能走任何其他道路。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核心命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命題之間是否存在共性,即必須要共同麵對的基本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的一個論點非常重要:“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頁。)近代以來直到當前階段,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社會生產力的落後及其對廣大人民群眾全麵發展的束縛。作為高度實踐化的理論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在根本上要解決一個社會生產力的問題,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國家的富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物質生活不斷改善、精神生活不斷文明、政治權利不斷提高和整個社會不斷和諧上。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核心命題,在整體就是“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問題。這一問題涵蓋了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體理論成果的核心命題,是對其進行整合性研究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