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民生問題在持續發展,解決了原有的民生問題,又會出現新的民生問題。經濟社會越是發展,民生問題的內涵和外延就越是會擴展,其致因就越是複雜,而解決起來也就越來越需要智慧。時代在發展,民生問題的要素也在不斷變化。改革開放初期,民生問題主要是城鄉居民的衣食之憂,解決當時的民生問題也主要是解決人民的衣食之憂,不要再餓肚子和不要受凍。現在絕大多數城鄉居民進入了小康生活,麵臨的突出問題便是如何更好地解決住、行的問題,以及其他新的生活需求。因此,跟計劃經濟時代相比,現階段更加突出地顯露出教育作為民生之基、就業作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為民生之源、社會保障作為民生之安全網的重要性。當然,現時代的民生問題除了上麵這些,還有民主與社會和諧,從物質到精神,從精神到政治、文化,民主與法製,體麵與尊嚴,都已經成為必須考慮的重大民生問題。
第三,市場化和全球化正在放大我們國家的各種民生問題。市場化能夠帶來效率,但它不會自動實現社會公平,市場機製失靈所導致的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可能走向極端,從而使生活中的風險劇增。其中,最顯著的風險就是失業風險,這是計劃時代沒有的,還有收入分配的方式,等等,從而實際上是放大了個人和家庭的風險。全球化在給我們帶來可能躋身世界先進國家機遇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難以完全控製的全球風險,比如金融風暴會影響經濟的發展,進而影響到就業與收入及財富的積累,還有政治、軍事及外交等多方麵的參與,介入程度越深所受影響也越大,這種影響可能是正麵的也可能是負麵的,可能是機會也可能是危機,它都在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發展,一個國家的發展受到全球化的影響,直接的效應必然是影響著民生問題的發展與民生問題的解決。目前,我國正處於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時期,這也是我們國家真正走向並融入全球化的時期,如果不重視防止和控製市場化和全球化帶來的風險,差距會持續擴大,矛盾會日益尖銳,衝突會更加激烈,民生問題也將更加突出。
(二)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民生問題取得的成就和麵臨的問題
第一,中國的民生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改革開放30年來,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心逐步轉移到經濟建設中來,民生問題解決的步伐大大加快,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中國已經將國人共同貧窮的時代變成了曆史,大多數城鄉居民邁進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除GDP、財政收入等總量指標大幅增長外,人均GDP、人均收入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城鄉居民的人均居住麵積、家庭財產結構、文化消費、營養指標等等都有了提高或結構方麵的改善。這些都足以表明改革開放的進程就是中國民生問題不斷得到改善的過程,改革的成就從根本上講就是中國民生問題得到解決的程度。可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的民生得到了極大改善。
第二,中國的民生問題依然麵臨很多困難和不足。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轉型,目前我國民生問題進一步凸顯,民生問題麵臨的困難和不足,在許多方麵都可以表現出來,如上學難、看病貴、房價高、就業壓力大、收入及分配存在兩極分化等等。
從教育看,它已經成為國民立足社會的基礎,但在現實中,還存在著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不夠、義務教育的福利性保障不夠、受教育的機會還欠公平等問題。從就業看,現在,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幾百萬人。據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分析,要實現2020年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城市化率至少要達到60%以上。按照60%的城市化率來建設,就意味著農村將有4億多人口轉移出來,如此龐大的人口是在未來10到20年中不斷轉移出來的。(中國人口信息網《專家預測中國城市化水平20年內可達百分之六十》。)可見,就業形勢不但現在嚴峻,在未來十多年都將相當嚴峻。而就業問題解決不好,民生問題也就受到影響。從收入分配看,盡管說絕大多數城鄉居民的收入在上漲,但是收入分配體製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向資本所有者傾斜的,分配格局中還存在著不合理的因素。在再分配環節中,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不大,最主要的再分配手段即社會保障在國家財政中所占比重還偏低。從社會保障看,我國社會保障製度或體係的建設與完善依然是任重而道遠,像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的覆蓋麵,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農村貧困人口的救助,老年人、殘疾人的福利享受,等等,都還有許多事要做。
這些問題的存在,一方麵是由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的現狀所決定的,另一方麵,也和我國製度層麵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有關。回顧我國過去近30年的發展,經濟、社會和政治這三者之間發展並不平衡:經濟發展最快,社會和政治發展相對緩慢。這種發展結構本身的失衡,使得民生問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體製、機製方麵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有可能越積越深,最終以民生問題的形式凸顯出來。造成目前民生問題的凸顯還與群眾缺少利益表達途徑有關。我們知道,民生問題與公共政策製定過程中各種社會群體的利益表達能力、機製等都有直接的聯係。公共政策製定的時候,如果弱勢群體缺乏正常的利益表達機製,就會在公共政策製定中的聲音越來越微弱,他們的利益受損以後又找不到正常的表達形式,這樣就會引發一係列社會問題。我國目前民生問題之所以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與民意表達還不夠充分,我們的公共政策製定係統中,還缺乏係統的糾錯功能,也有直接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