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江澤民關於社會主義發展思想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對毛澤東、鄧小平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全麵展開、全麵推進、全麵發展的新理論,表明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4.科學發展觀
在批判反思我國社會發展的得失,針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出發,同時借鑒吸收西方發展理論的基礎上,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實行統籌兼顧,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更是將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與評判標準。科學發展觀是對可持續發展觀和全麵發展觀的進一步深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全麵可持續發展觀。這是中國共產黨濃縮了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基本思想,是發展觀的曆史總結和超越,是關於發展理論在中國社會發展實踐中所達到的新境界,是在世界與中國雙重曆史語境中發展觀演進的結果。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是以人為本、全麵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出發點是以人為本,方法論是統籌兼顧,協調發展。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最終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麵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麵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人際關係和諧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代永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在以往發展觀的基礎上由中國首次正式提出的。可以說,科學發展觀是在全麵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在總結我國長期發展實踐經驗,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在正確借鑒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吸收人類文明進步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蘊含著深遠的理性思考,彰顯出鮮明的時代特征。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的整體構想,既從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標出發,也從哲學觀念更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理性化目標出發,幾乎全方位地涵蓋了“自然、經濟、社會、人”複雜巨係統運行規則和“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辯證關係,並將此規則與關係在不同時段或不同區域的差異表達包含在整個時代演化的共性趨勢之中。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抓住21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關係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關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三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黨的一代又一代領導集體提出的發展戰略,都是為了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如今,麵對我國存在的人口增長迅速、資源大量浪費、環境日益惡化的嚴重問題,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改變傳統發展的思維和模式,努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麵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生態良性循環的和諧統一。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途徑,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觀。
曆史經驗已反複表明,單純經濟主義發展觀片麵強調物質發展的重要,這也是當前我國發展事業的主要思想障礙。隻埋頭抓經濟,常常適得其反。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點絕不能動搖。但我們又必須反對唯經濟主義發展觀,這也不能含糊。人的全麵發展同經濟社會的發展,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麵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創造得就會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推進人的全麵發展。因此,隻有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才是當前中國唯一正確的發展道路,才能克服以往發展觀的局限性,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引領中國步入更好更快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