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大驚,眾不知所以,走登高〔塚〕。權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兵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解,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呼號曰:“將軍豈舍我耶?”遼複還入圍,拔出餘眾,權軍無敢當者。自旦至日中,吳人奪氣,遼〔還〕修守備,眾心乃安⑦,〔諸將〕悅服。權守合肥旬日,城不得拔,乃退。遼率諸將追擊,幾複獲權。⑧
【注釋】
①見危難,毋忘其眾:語出《司馬法·定爵第三》。
②樂進:陽平衛國(今河南清豐南)人,字文謙。有膽略,從曹操征伐,屢建戰功。官至右將軍,封廣昌亭侯。
③李典:山陽巨野(今山東巨野東北)人,字曼成。從曹操征伐,戰績頗著,官至捕虜將軍,封都亭侯。
④七千:馬本及汪本皆作“七十”,與史載不符,今從唐本。
⑤合肥:故城在今安徽合肥西北。
⑥題:史籍原作“署”,《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英宗嫌名(“曙”),引錄時改“署”為“題”。
⑦眾心乃安:馬本及各本皆顛倒為“眾乃心安”,今據史複原。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國誌·魏書·張遼傳》。
88.易戰
凡攻戰之法,從易者始。敵若屯備數處,必有強弱眾寡。我可遠其強而攻其弱,避其眾而擊其寡,則無不勝。法曰:“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①
《北史》:周武帝〔將〕伐齊之河陽②,〔謀及臣下〕,宇文?③〔進策〕曰:“〔今之用兵,須擇其地〕。河陽衝要,精兵所聚,盡力攻圍,恐難得誌。〔如臣所見〕,彼汾之曲④,戍小山平,攻之易拔。”武帝不納,師竟無功⑤。〔建德五年,大舉伐齊,卒用計。後終於平齊。〕⑥
【注釋】
①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語出《孫子兵法·形篇》。
②河陽:故址在今河南孟縣西。北齊時在此築南城、北城、中潬城三城,成為軍事重鎮。
③宇文?: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宇文弱”,今據史校改。宇文?,鮮卑族,字公輔。博學多才。北周時官至內史都上士,隋代任尚書左丞、禮部尚書等職。
④汾之曲: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分之曲”,今據史校改。汾之曲,即汾水之彎曲處。
⑤師竟無功:馬本及各本皆作“終無成功”,不盡原義,故據史校改。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宇文?傳》;又見《隋書·宇文?傳》。
89.離戰
凡與敵戰,可密候鄰國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諜者以間之。
彼若猜貳,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親而離之。”①
戰國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將樂毅②並將秦、魏、韓、趙之師伐齊,破之,湣王③出奔於莒④。燕軍聞齊王在莒,合兵攻之。楚將淖齒將兵救齊。因為齊相⑤,欲與燕將分齊地,乃執湣王數其罪而誅之。複堅守莒城、即墨⑥以拒燕兵,數年⑦不下。樂毅並圍之,即墨大夫戰死,城中推田單⑧為將軍。頃之,〔燕〕昭王薨,惠王⑨立,為太子時與毅有隙。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新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唯恐他將來,即墨殘矣。”燕王以為然,乃使騎劫代毅。毅遂奔趙,燕將士由是不和。單乃詐以卒為神師而出之,列火牛陣⑩大破燕軍,複齊七十餘城,迎襄王⑾自莒入臨淄。⑿
【注釋】
①親而離之: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②樂毅:戰國燕名將。燕昭王時,任上將軍,封昌國君。昭王死後,惠王輕信謠言,以騎劫取代樂毅為將,樂毅被迫逃往趙國。
③
④莒:周代所封諸侯國名。故址在今山東莒縣。
⑤齊相: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齊祖”,今據史校改。
⑥即墨:戰國齊邑。故址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⑦數年: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數月”,今據史校改。
⑧田單:戰國齊名將。
⑨惠王:即燕惠王,昭王之子。
⑩火牛陣:即戰國齊將田單在即墨防禦戰中擊敗燕軍圍攻時所采用的一種戰術。他將千餘頭牛披上畫以五彩龍紋的外衣,在牛角上縛以尖刀,牛尾上捆以浸泡油脂的葦草,乘夜暗點燃葦草,驅趕牛群猛衝燕軍陣地,再以五千士卒緊隨牛後衝殺,結果大敗燕軍,收複了失地。此種戰法,後人名之曰“火牛陣”。
⑾襄王:即齊襄王。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記·田單列傳》。
90.餌戰
凡戰,所謂餌者,非謂兵者置毒於飲食,但以利誘之,皆為餌兵也。如交鋒之際,或乘牛馬,或委財物,或舍輜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敗。法曰:“餌兵勿食。”①
漢獻帝建安五年,袁紹遣兵攻白馬,操擊破之,斬其將顏良。遂解白馬之圍,徙其民〔循河〕而西。紹渡河追之,軍至延津南。操勒兵駐營南坡下,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謂餌兵,如之何去之!”紹騎將文醜與劉備將五六千②騎前後至。諸將曰:“可上馬。”操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操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③
【注釋】
①餌兵勿食: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②五六千: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五六十”,今據史校改。
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國誌·魏書·武帝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