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疑戰
凡與敵對壘,我欲襲敵,須叢聚草木,多張旗幟,以為人屯,使敵備東,而我擊其西,則必勝。或我欲退,偽為虛陣,設留而退,敵必不敢追我。法曰:“眾草多障者,疑也。”①
《北史》:周武帝東討,以宇文憲②為前鋒,守雀鼠穀③。帝親臨圍晉州④,〔齊主聞晉州〕被圍,亦自來援。時陳王純⑤屯千裏徑⑥,大將軍永昌公椿⑦屯雞棲原⑧,大將軍宇文盛⑨守汾水關⑩,並受憲節度。〔憲〕密謂椿曰:“兵者,詭道。汝今為營,不須張幕,可伐柏為庵,示有處所。〔令〕兵去之後,賊猶致疑。”時齊主分兵〔萬人〕向千裏徑,又遣眾出汾水關,自帥大軍與椿對。椿告齊兵急,憲自往救之。會椿被敕追還,率兵夜反⑾。齊人果以柏庵為帳幕之備,遂不敢進。翌日始悟。⑿
【注釋】
①眾草多障者,疑也: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
②宇文憲:宇文泰之第五子。累功封齊王。
③雀鼠穀:山穀名。位於今山西介休西南。
④晉州: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晉周”,今據史校改。晉州,治所在今山西臨汾。
⑤陳王純:即北周宇文純,宇文泰之第九子。官至上柱國。
⑥千裏徑:馬本誤作“十裏徑”,今從汪本。該地位於今山西臨汾北,是通往太原的要隘之一。
⑦永昌公椿:即宇文椿,宇文泰之侄孫,周武帝時任大將軍,封永昌公。
⑧雞棲原:地名。位於今山西霍縣東北。
⑨宇文盛:宇文泰之第十子。周武帝時任大將軍,封越國公。
⑩汾水關:故址在今山西靈石西南的汾水東畔。
⑾會椿被敕追還,率兵夜反:馬本及各本皆作“會軍敗,齊追還師,夜引還”,不盡原義,故據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宇文憲傳》。
92.窮戰
凡戰,如我眾敵寡,彼必畏我軍勢,不戰而遁,切勿追之,蓋物極則反也。宜整兵緩追,則勝。法曰:“窮寇勿迫。”①
漢趙充國討先零羌。充國兵至羌虜所,〔虜〕久屯聚,懈弛,望見大軍,棄輜重,渡湟水②。道隘狹,充國徐行驅之。或曰:“逐利行遲③。”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死戰。”諸校曰:“善。”虜赴水溺死者數百,餘皆奔潰。④
【注釋】
①窮寇勿迫: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②湟水: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涇水”,今據史校改。
③逐利行遲:顏師古注雲:“逐利宜疾,今行太遲。”意思是,追逐敵人利於行動迅速,現在行動太遲緩了。
④本篇史例出自《漢書·趙充國傳》。
93.風戰
凡與敵戰,若遇風順,致勢而擊之;若遇風逆,出不意而搗之,則無有不勝。法曰:“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①
《五代史》:晉②北麵行營都招討使③杜重威④等,與契丹戰於陽城⑤,為虜所困,而軍中無水,穿井輒崩;又東北風大起,虜順風縱火揚塵以助其勢。軍士皆憤怒大呼曰:“都招討何以用兵,令士卒枉死?”諸將請戰,杜重威曰:“俟風少緩,徐觀可否。”〔馬步都監〕李守貞曰:“風沙之內,彼眾我寡,莫測多少,但力戰者勝,此風力助我也。”即呼曰:“諸軍齊擊賊!”〔馬軍左廂都排陣使〕張彥澤召諸將問計,或曰:“虜得風勢,宜待風回〔與戰〕。”彥澤⑥亦以為然。〔馬軍〕右廂副〔陣〕使藥元福⑦謂曰:“今軍饑渴已甚,待風回,吾屬為虜矣!且敵謂我不能逆風以戰,宜出其不意急擊之。此詭道也。”〔馬步左右廂都排陣使〕符彥卿等乃〔以〕精騎擊之,逐北二十餘裏,契丹主〔乘〕奚⑧車走十餘裏,追兵擊之,得一橐駝⑨乘之遁去。晉軍乃〔退保〕定〔州〕。⑩
【注釋】
①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語出《吳子·治兵第三》。但“呼”字,馬本及各本皆作“勢”,今據《吳子》校改。
②晉:即五代時期的後晉,為石敬瑭所建。
③北麵行營都招討使: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都排陣招討使”,今據史校改。
④杜重威:馬本及各本皆誤作“符彥卿”,今據史校改。杜重威,後晉高祖石敬瑭妹丈。
⑤陽城:縣名。故址在今河北保定西南。
⑥彥澤:即張彥澤。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彥卿”,今據史校改。
⑦藥元福: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樂元福”,今據史校改。
⑧奚:古族名。南北朝時稱“庫莫奚”,分布於饒樂水(今遼寧昭烏達盟境內的西拉木倫河)流域,以遊牧為生。唐代,其首領李大酺被封為饒樂郡王。五代時歸附契丹。
⑨橐駝(tuó):即駱駝。
⑩本篇史例出自《舊五代史·漢書·杜重威傳》和《資治通鑒·後晉紀五》。
94.雪戰
凡與敵人相攻,若雨雪①不止,覘敵不備,可潛兵擊之,其勢可破。法曰:“攻其所不戒。”②
唐遣唐鄧節度使李愬③討吳元濟④。先是愬遣將將千餘騎巡邏,遇賊將丁士良,與戰,擒之。士良,元濟驍將,常為東邊患,眾請刳其心,愬許之。士良無懼色,遂命解其縛,士良請盡死以報其德,愬置為捉生將。士良言於愬曰:“吳秀琳據文城柵⑤,為賊左臂,官軍不敢進者,有陳光洽為之主謀也。然光洽勇而輕,好自出戰,請為擒之,則秀琳自降矣。”鐵文及光洽被執,秀琳果降。愬延秀琳⑥問計,秀琳答曰:“將軍必欲破賊,非得李祏不可。”愬,賊健將也,有勇略,守興橋柵⑦,每戰常輕官軍。時祏率眾割麥於野,愬遣史用誠以壯士三百伏林中,用誠⑧擒之以歸。將士爭請殺之,愬獨待以客禮,時複與語,諸將不悅。愬力不能獨完,乃械祏送之京師,先密表曰:“若殺祏,則無成功。”詔以祏還愬,愬見祏大喜,署為兵馬使,令佩刀出入帳中,始定破蔡之計。令祏以突將三千⑨為前鋒,李忠義副之;愬與監軍將三千為中軍;李進誠以三千殿為後軍,令曰:“但東行!”〔行〕六十裏,夜,至張柴村⑩,盡殺其戍卒,敕士少休,令士卒食幹糗⑾,整羈靮⑿、鞍鎧、弓刃。時大雪,旗施折裂,人馬凍死者相望,人人自謂必死。諸校請所之,想曰:“入蔡州⒀取吳元濟。”眾皆失色,相泣曰“果落李祏奸計。”然畏愬,莫敢違。夜半,雪愈盛。分輕兵斷賊朗山⒁之援;又斷洄曲⒂及諸道橋梁。行七十裏至懸瓠城⒃。城旁皆鵝鶩池,愬令擊之以亂〔軍〕聲。初,蔡人拒命,官軍三十餘年⒄不能至其城下,故蔡人皆不為備。祏等坎城先登,眾從之,殺守門者,而留擊柝⒅者,納其眾城中。雞鳴雪止,遂執元濟,監送京師,而淮西⒆悉平。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