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我欲戰”四句: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但“敵雖深溝高壘”句,原文作“敵雖高壘深溝”。
②奇: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騎”,今據史校改。
③不當稍計役費: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不當計要後費也”,今據史校改。
④此王邑所以恥過昆陽也:西漢更始元年(公元23年),綠林起義軍攻打宛城,王莽派大司空王邑會同嚴尤等率軍四十二萬往救宛城。綠林軍根據劉秀建議,采取堅守昆陽(今河南葉縣),遲滯、消耗南下之王邑軍,掩護主力攻取宛城,然後伺機內外夾擊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王邑憑借其優勢兵力,拒絕嚴尤“亟進大兵”繞過昆陽堅城、先救宛城的正確建議,指揮數十萬大軍強攻昆陽,結果在綠林軍內外夾擊之下,幾乎全軍覆沒,實由王邑恥過昆陽而強攻之所致。其史例詳見《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和《漢書·王莽傳下》。
⑤其北: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其地門”,今據史校改。
⑥陳珪:東漢靈帝時光祿大夫陳球弟之子,字漢瑜。少與袁術交遊,後因覺術有纂漢陰謀,而離術歸附曹操。
⑦吾將士: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淵軍”,今據史校改。
⑧淹月:滯留一月,或經曆一月。
⑨安可不速: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安事速為”,今據史校改。
⑩梁水: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泜水”,今據史校改。今名不詳。
⑾本篇史例出自《晉書·宣帝紀》、《資治通鑒·魏紀六》和《三國誌·魏書·明帝紀》及裴鬆之注。
79.避戰
凡戰,若敵強我弱,敵初來氣銳,且當避之,伺其疲敝而擊之,則勝。法曰:“避其銳氣,擊其情歸。”①
漢靈帝中平五年,涼州②賊王國③圍陳倉④,以皇甫嵩討之。董卓請速進,嵩曰:“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陳倉雖小,城〔守〕固備,未易拔。王國雖強,攻陳倉不下,其眾必疲,疲而擊之,全勝之道也。”國攻之終不拔,其眾疲敝解去。嵩進兵追擊之。卓曰:“〔不可。兵法⑤〕,窮寇勿追,歸眾勿迫。〔今我追國,是迫歸眾,追窮寇也。〕”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銳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鬥誌。以整擊亂,非窮寇也。〕”遂獨追擊而破之。卓由是有慚色。⑥
【注釋】
①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②涼州: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所置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甘肅省。東漢時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③王國:東漢漢陽(今甘肅天水西北)人。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起兵反漢,自號“合眾將軍”,為靜遂、馬騰等人共推為主,後在圍攻陳倉作戰中為皇甫嵩擊敗逃走而死。
④陳倉:縣名。治所在今陝西寶雞東,當關中、漢中之衝,向為兵爭要地。
⑤兵法:這裏指《孫子兵法》。
⑥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
80.圍戰
凡圍戰之道,圍其四麵,須開一角,以示生路,使敵戰不堅,則城可拔,軍可破。法曰:“圍師必缺。”①
漢末,曹操圍壺關②,攻之不拔。操曰:“城拔,皆坑之。”
連月③不下。曹仁言於曹操曰:“圍城必示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使人人自為守。且城固而糧多,攻之則士卒傷,守之則延日久。今鈍兵堅城下〔以〕攻必死之虜,非良策〔也〕。”操從仁言,乃拔其城。④
【注釋】
①圍師必缺: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但“缺”原文作“闕”。
②壺關:漢置縣。東漢末為上黨郡治,位於今山西長治北。
③連月: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連日”,今據史校改。據《三國誌·魏書·武帝紀第一》。稱:“公圍壺關三月,拔之。”
④本篇史例出自《三國誌·魏書·曹仁傳》。